【科普营养】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翻车!适合国人的营养减重膳食模式是什么?
专家简介:李铎教授
营养学博士(澳大利亚RMIT大学)
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首席教授、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Fellow of the RoyalSociety of Chemistry
WHO营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营养专家组专家、亚太营养遗传学与营养基因组学学会现任主席、亚太临床营养学会前任主席、中国科协基础营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作者丨晏妮 责编丨曹前
肥胖是威胁我国乃至世界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过去30年,中国人正在迅速胖起来,超重/肥胖成年人已过半[1](参考文章:中国人成为“世界第一胖”!原因何在?《柳叶刀》发文了!)。
近日,首届中国肥胖大会(COC 2021)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圆满结束,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减重与代谢外科、代谢基础及转化研究、营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关于中国肥胖防治的最优策略与未来发展。
其中来自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的李铎教授就《探索适合国人的营养减重膳食模式》一题作了精彩分享,指出我国人民在追求健康上不应盲从西方人的饮食模式,并点明了几大常见对健康饮食的认知误区,最后,李铎教授围绕新近研究对适合国人的营养减重膳食模式作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ttttttthhhi8[
低碳饮食(A low-carbon diet)≠低碳水化合物饮食(A low carb diet),这是李铎教授首先要纠正的第一个常见误区。
低碳饮食一直以来受到联合国的倡导与推崇,它指的是消费者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做出的饮食选择。如少吃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包括工业生产的肉类和奶制品,加工和包装食品等),多吃本地和季节性种植的食品,并以适当地回收利用食物(如用来制作肥料),减少食物的浪费。
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通常是指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的一种饮食方式,包括阿特金斯饮食法、生酮饮食等。
阿特金斯饮食法是指一种减少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摄入尽量多的所需的蛋白质和脂肪的饮食方法。在国内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追捧,但李铎教授对其在国人身上健康角度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倡导并自己实践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鼻祖罗伯特·柯尔曼·阿特金斯本人也有心脏病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病史。2002年,在阿特金斯心脏病发作后,许多批评者指出这一事件是由于阿特金斯饮食带来的过多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的摄入而带来的内在风险,但阿特金斯却给予了否定,辩解道自身的心脏骤停不是饮食不良的结果,而是由慢性感染引起的。
Cochrane Library曾收录了一篇关于生酮膳食对药物无效性癫痫的治疗性作用的综述[2],这篇综述虽肯定了生酮膳食对难治性癫痫的益处,但样本量小(只纳入了778位受试者),且其中712位为未成年人,不同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李铎教授认为生酮饮食作为难治性癫痫患者药物无效时的最后选择无可厚非,但绝不该将生酮膳食推广至健康人群。
近年,李铎教授等人就此议题进行了一项研究[3], 2016年4月30日至2016年10月30日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浙江大学的307名健康成年人(年龄在18岁~35 岁,体重指数<28)参与了为期六个月的全喂养试食研究。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三组,在所有组的膳食结构中,蛋白质来源的能量均占14%,但不同的是,三组分别摄入:
1. 低脂肪饮食(n = 101):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脂肪、碳水化合物贡献的能量分别为 20%、66%);
2. 中等脂肪饮食(n = 105):中等脂肪,中等碳水化合物饮食(脂肪、碳水化合物贡献的能量分别为30%、56%);
3. 高脂肪(n = 101)饮食: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脂肪、碳水化合物贡献的能量分别为40%、46%)。
在整个试验期间,受试者被要求只摄入提供的食物,避免过度或剧烈运动。
6个月后,李铎教授等人发现,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组的体重减轻显着大于其他两组(P < 0.001),三组平均体重变化依次分别为−1.6 kg、−1.1 kg与−0.9kg ;且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组受试者的腰围变化也最明显。
大多数针对欧洲和北美人群的研究结果表明,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能带来显著益处,但该结论明显不适于其他种族人群。对我国人民来说,低脂肪,相对高的碳水化合物饮食不太可能促进体重过度增加,且与典型西方饮食相比,该饮食方式带来的心脏代谢风险更低,李铎教授指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适合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刚好与中国传统膳食营养结构相重叠,其实各个地区的膳食文化结构形成的背后大有其中科学深义。”
同一项研究也于2019年发布于Gut[4]上,而这篇文章更侧重于探讨饮食结构对国人体内炎症水平的影响。
该篇文章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会促使各种血浆促炎因子浓度的升高,长久以来对健康或造成不利影响。
李铎教授再次强调,与普通人观念中的高脂肪、低碳水饮食相反,限制脂肪的摄入(非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对维护国人的健康来讲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