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三元 2024-07-31 08:26:12 带你了解连中三元 7621播放 01:00 连中三元 三元:科举制度称 乡试、 会试、 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 状元,合称“ 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 气冲斗牛。”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1]连中三元是中国传统吉样图案。由荔枝、桂圆、核桃构图。图案中三种果实都是圆形,象征“三元”,寓意考试成绩优异,不断进取,喜报频传。多见于剪纸、文具及装饰图案中。[2] 中文名连中三元 相关内容科举 出 处《 警世通言》 成语 名称 连中三元 拼音 lián zhòng sān yuán 示例 明·沈受先《 三元记·格天》:“玉帝敕旨:谪下文曲星君与 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 解释 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意思是一个人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传统寓意纹样 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寓意“连中三元”。清代 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 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文三元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 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 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 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 举人,第一名是“ 解元”;再高一级是 会试,在 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 经元”; 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在 连中三元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17人 三元及第,他们是文科14位: 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 宋朝的孙何、 王曾、宋庠、 杨置、王岩叟[3]、冯京; 金朝的 孟宋献; 元朝的 王宗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棨、陈继昌。 参考资料 [1]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 [2]《中华文化习俗辞典·文化习俗》 [3]王岩叟 [4]历史上连中三元 更多 赞 (0) 相关推荐 连中三元>独占鳌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 连中三元.独占鳌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这些词汇在我们学习和写作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甚至我们在做"学习强国"的题目时,也经常看到这四个词汇作为选择题,是否是指古代科举考试中录取时的& ... 科举制 科举制 看一看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牛人,都有谁? 从隋唐开始,我国就实行科举取士,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读书人要想从政做官,必须通过皇帝举行的科举考试.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成了天下读书人改变命运和实行理想的唯一通道,也被民间戏称为" ... 翡翠~连中三元 在翡翠挂件中经常可以见到一种我们日常食用的蔬菜--四季豆: 四季豆也被称为福豆,又称为:豆荚.豆角."佛豆".平安豆.发财豆.吉祥豆.长寿豆.四季平安豆等,既是吉祥物,又是时尚流行 ... 古代“高考”:科举考试“连中三元”是怎样一种荣耀? 在古代,自从有了科举制度,寒门子弟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几乎可以说是读书人走向仕途.实现人生抱负的唯一途径.今天的高考跟古代科举考试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首先说人数,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每 ... 清代早生贵子连中三元背和合二仙花钱 清"早生贵子连中三元"背"和合二仙"花钱一枚,直径:45.3mm,铸造圆整,文字图案立体深峻,十分清晰,品相上佳 清连中三元背魁星点斗花钱一枚 清"连中三元"背"魁星点斗"花钱一枚,直径:50.3mm,铸造圆整,文字工整深峻,图案清晰精美 [人文历史]什么叫连中三元? 盘点历史上那些连中三元的人 时间:2021-06-10 17:57:51 来源:网络 作者:吾爱诗经网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古代考试的事情,毕竟最近也是高考嘛,所以古代人又是怎么考试的呢?大家也知道古代考试要 ... 连中三元的冯京|诗话黄石之5 黄石历代诗歌选讲 ◆ ◆ ◆ ◆ ◆ ◆ 题寺壁 韩信栖迟项羽穷, 手提长剑喝西风. 可怜四海苍生眼, 不识男儿未济中. ◆ ◆ ◆ 寄谢鄂倅南宫诚 尝思鹏海隔飞翻, 曾得天风送羽翰. 恩 ... 唐朝诗人的小八卦15┃张又新说,连中三元又如何,我只想讨个美女当老婆 文|张看 池塘烟柳亦依依 在科举考试中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称之为"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 ... 中国历代文状元之最及亲属状元、连中三元状元统计 一. 中国历代文状元统计表 朝代 开科次数 状元人数 备注 唐 五代十国 宋 辽 西夏 金 元 明 大西国 清 太平天国 合计 263 47 118 57 不详 41 16 90 1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