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三元

带你了解连中三元 7621播放 01:00

连中三元

三元:科举制度称 乡试、 会试、 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 状元,合称“ 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 气冲斗牛。”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1]连中三元是中国传统吉样图案。由荔枝、桂圆、核桃构图。图案中三种果实都是圆形,象征“三元”,寓意考试成绩优异,不断进取,喜报频传。多见于剪纸、文具及装饰图案中。[2]

中文名连中三元

相关内容科举

出 处警世通言

成语

名称

连中三元

拼音

lián zhòng sān yuán

示例

明·沈受先《 三元记·格天》:“玉帝敕旨:谪下文曲星君与 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

解释

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意思是一个人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传统寓意纹样

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寓意“连中三元”。清代 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 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文三元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 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 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 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 举人,第一名是“ 解元”;再高一级是 会试,在 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 经元”; 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连中三元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17人 三元及第,他们是文科14位:

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

宋朝的孙何、 王曾、宋庠、 杨置、王岩叟[3]冯京

金朝的 孟宋献;

元朝的 王宗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棨陈继昌

参考资料

  • [1]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
  • [2]《中华文化习俗辞典·文化习俗》
  • [3]王岩叟
  • [4]历史上连中三元

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