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高古玉的质感——熟和旧,为什么现代难仿
玩高古玉的藏家,都知道高古玉有熟或旧的质感,很难仿,道理虽如此,但也有很多藏家把握不到“熟”和“旧”的质感,错把“脏”和“油腻”等同于熟旧质感,这个就很麻烦,希望我这篇文章能说透彻一些,同时也能给人以启发!
说到高古玉的熟和旧的质感,必须要先讲到高古玉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玉质特点就是“净”。玉,本性坚洁,内部矿物质毡状结构,品质越高结构越致密,细腻,坚实,也越不容易被外物沁入,所以自然状态下无论新玉还是古玉,高古玉,玉质都非常洁净。所以第一眼看到一些油腻腻,脏兮兮,污浊的玉,就不用再继续看了,直接可以下定论人为仿古做旧,赝品无疑。(当然不包括一些墓葬环境恶劣,侵蚀严重的出土古玉,这种以后有机会再细聊)
在坚洁干净的前提下,再来判断是新玉,古玉,还是高古玉。前两者就不在本文讨论,这里就重点论述高古玉的熟和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熟"和“旧”是高古玉两种观感特性,在一些出土已久被人盘玩过的高古玉上可以同时存在,但有些出土古玉只有“熟”的质感而没有“旧”的质感。
“熟”顾名思义,想象一下 ,生米,夹生饭,和熟饭之间的观感,区别显而易见,那这种区别形成的原因,深入思考一下,不就是时间和温度达到一定的临界点造成的结果吗?就把这种认识应用在新玉,古玉,和高古玉的玉质鉴别上,是一样的道理。新玉开采,经过人为雕琢加工,成为一件有价值的器物,就质地来说,它还是一件新玉;再经过人体的贴身佩戴和盘抚,日日被人体恒温涵养,人气滋润,玉表会产生轻微的氧化质变,就如加了一层轻薄的保护膜;再随主人入葬地下,如果墓葬环境稳定干燥,在几千年地热缓慢的恒温熏蒸之下,高古玉逐渐会蜕变成微微透明的内外一体的熟润质感。我想各位应该看明白了高古玉的“熟润”质感是漫长的时间和相对恒定的温度造成的。所以高古玉的“熟润”质感,没有办法仿制,是在苛刻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再来说“旧”,高古玉的旧不等于肮脏和油腻。玉是有生命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吐故纳新,脱胎质变。出土高古玉经过人为盘玩佩戴后,刚出土时附着表面脆弱的氧化层会逐渐剥离,入土时侵蚀的游离物质或者说杂质会通过人为盘摸受热的方式吐出,而一些可以致色的矿物质,比如氧化铁,氧化铜,碳,钙等矿物分子却被玉包容吸收,成为美丽五彩的沁色被保留下来。剥离氧化层的玉表和质变的玉里在光线漫射下会形成柔和而舒服的光泽,由内而外,不生涩刺目,是经过时光雕琢的温润内敛的宝光旧气,有岁月沉淀的厚重和古朴,有曾经沧桑的神秘和风韵,是一种时光赋予的从容和淡定,拥有一枚高古玉的体验,是一种世上最美好的邂逅,因为它们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