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2012年首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根据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李安凭此片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影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自带剧透以方便观众,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加关注故事背后的寓意而不去执着于破解所谓真相的细节。
故事梗概是一位印伊耶三教的印度少年一家在移民加拿大途中遭遇海难,最终只有四人登上救生艇。
表世界里幻化为鬣狗的厨子为节省食物杀死了代表水手的斑马和代表少年母亲的猩猩,却释放了象征少年心中本能的老虎而被杀死。
于是老虎即少年靠食用三具尸体撑过了漫长的漂流,又在濒死之际奇迹般遇到另一个漂流者(原著)幻化成的食人岛,靠着他的尸体终于熬到获救。
影片的场景全部来自表世界,主要戏剧矛盾在于人虎的对峙,也就是少年理性与本能的对抗。
宿于一体的两者在面对绝境时产生了分裂,求生本能在危机时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将理性撕裂抛弃,霸占了作为精神象征的救生艇,于是有了少年离船乘筏的设定。
然而理性并未就此放弃,而是改变了一贯的素食主义原则,以变通适应困境,且试图夺回精神的控制权,终于通过威 逼利诱降服本能而重获返救生艇。
在生命垂危之际两者最终实现了和解,也就是少年通过思想斗争终于承认了本能吃人求生的合理性,而本能在被理性重新接纳后也不再试图夺取精神的主导权。
因此当少年遇到另一个漂流者时便理所当然的吃掉他而不至于再精神分裂,于是人虎在食人岛上各取所需和谐共处。
然而理性终究明白食人只是一时所迫,如果沉入此道则永远无法再回归文明社会,于是少年果断选择离开食人岛。
终于当他获救之后,象征本能的老虎也随之消失于潜意识的丛林中。
经历过如此惨剧人寰之后少年不但没有自杀反而仍能保持理性重返日常,这正是归因于其宗教背景。
在九死一生的漂流中少年体验了一个真正信徒所必经的心路历程,从对神祈祷以求生,得不到回应和帮助后开始怀疑和质问,到濒死时只能服从神意,获救后则无限感恩。
对少年而言,神是否帮助了他乃至神是否存在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神的信仰和与神的交流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使他最后活了下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群魔中说:人毫无作为,却发明了一个上帝,为的是活下去不自杀,这就是全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宗教是一块缠在理性眼上的红布,透过它一切黑暗变作光明,一切丑恶化作美好。
透过宗教这块滤镜,同类相食的悲惨场景幻化成了海天一体3D视觉的超级享受。
同类幻化成动物,于是杀之亦无罪。
亲人幻化成异类,于是食之亦无妨。
有了宗教的大旗,人们可以将同类架在火刑架上烧烤,可以对异教徒实行种族灭绝,可以毫无愧疚的做尽恶事然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宗教赋予人合法释放本能的权力和自我开脱的借口,这也是本片最终要揭示的宗教对于西方文明的必要性。
人们可以怀疑它讨厌它,却最终不得不选择它。
理性需要一个作恶的理由,一个作贱的理由,一个作死的理由,一个逃避的理由,这些只有宗教才能给予,于是宗教成为弱者不可或缺之物。
只有勇者才能直面人生的苦难,才能直面精神的黑暗,才能承担自己的过失。
懦夫则只能选择宗教的避难所,将一切责任推给上帝。
强者在面对洪水时开山濬川导平水土,弱者则祈求神谕躲进方舟听天由命。
宗教是弱者活下去的理由。
当科学作为新的教派诞生时,传统宗教就迅速的失宠了,因为科学能够更好的为理性提供理由,科学的解释永远更合理更容易让人接受。
中世纪需要以传教的旗号烧杀抢掠,现代则改以弱肉强食的进化论为生存本能正名,于是一切罪恶得以继续合法的进行。
宗教要求人们遏制欲望严守道德,科学则告诉人们消费纵欲才是健康的生活。
科学神永远比宗教神更给力,它不像上帝一样总摆出一副女神的高姿态,信徒们除了谄媚奉献外从来得不到任何实惠。
科学象婊子一样不会亏待任何临幸她的人,所有的下贱低能都能得到科学的解释,所有的卑劣孱弱都能得到科学的谅解。
当弱者们有了科学的武器就不再需要为本能而忏悔,反而可以为下作而狂欢。
于是上帝死了,伟大的平民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