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先秦布币 ▏燕布和楚布

战国時期, 北方的燕和南方的楚, 它们的主要铸币都不是布币, 但在中原地区布币的影响下, 先后也分别铸行过布币。

一  燕方足布

燕铸方足布均为小方足布, 是战国晚期的铸币。一般通长 38~45、 足宽 25~30mm, 重 约 4.5~7g。属于燕地的方足布见有:安阳 (旧释匋阳) 、 坪阴、 纕坪、 恭昌、 封化、 右明新货等十余种钱文。

燕布的主要特征:1. 和三晋方足布相对而言, 布身束腰比较明显;2. 钱文书法自成 一体, 文字笔划不如三晋布的钱文刚劲流畅, 字体略显圆浑, 和三晋两周的文字有明显区别;3.含铅量比中原地区的布币高得多, 甚至铅含量会超过铜的含量, 即所谓的高铅青铜, 这是战国燕铸钱币的普遍特点;4. 制作相对粗糙, 遗存至今, 品相精美者难求;5. 其出土区域主要在今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 以及河北北部、 辽宁西部和内蒙古南部交接地区, 均为当年燕国的属地。燕铸方足布, 显然是受三晋方足布的影响, 同时又保留了燕地货币文化的某些传统。

诸如:1. 燕 “安阳” 布的背面会添铸 “左”、 右” 等铭文, 背文没有固定的位置, 有的还会有记数或其他记号, 这些特征和燕 “明”刀的背文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是燕国铸币的一 个标志;2. “右明新货” 布, 钱铭不记地名, 其中第二字 “明”, 无疑也是明刀系列的影响 和延续, 故称之谓 “右明新货” 。

因器形和钱文书法等均有别于三晋布币, 故燕铸小方足布比较容易辨别, 但钱铭的识读和确切地望的考证, 也有很大难度, 所以至今仍有许多难解之题, 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  由方足布演变而成的楚布

长布、 连布和小布,或可统称为楚布。战国楚的货币主要是青铜铸的蚁鼻钱、 铜钱牌, 以及版状的黄金。楚铸布币显然是受中原地区桥足布, 尤其是方足布的影响。楚布主要出土于今安 徽、 江苏, 以及河南东南部、 山 东西南部和浙江地区, 即楚占有淮泗、 吴越以后的楚东、 北部地区, 所以应是战国中期以后楚国的铸币。

1. 长布 

长布 (亦称楚大布), 平首、 平肩、 平裆、 方足, 通体狭长, 首有圆穿,周有廓线, 腰部略微内收。通长 95~104、 肩宽 30~32、 足宽 32~39mm, 重 28~ 35g。正面中间有一竖线, 两侧分列直读的四字钱文:“殊布当

” (或释读为 “桡比当忻

”、 “斾钱当忻

”)。背面亦铸有一条中线, 两侧分铸 “十货” 两字。关于长布的钱文释读, 有两点可以讨论:一是, 钱铭的第一个字, 是不是地名?综观楚国发行的钱币, 楚金版的铭文有记地的, 如 “郢”、 “陈” 等等。但楚的铜铸钱币铭文并不记地, 楚早期的 “见金” 铜钱牌和蚁鼻钱的铭文都不记地名①。与长布配套铸行的小布, 铭文为 “四布当

”, 也没有记地, 所以我们认为长布的第一个字不会是记地。释读为 “殊布” 也好, “桡 布” 也好, 都是指布币的形制。二是, 长布正面的第四个字是 “

”, 从 “十” 从 “斤”。有人认为 “ 十” 是 “釿” 的 变体, “釿” 则是中原布币的货币单位。根据实测重量, 桥足布一釿实重约为 14g 左右, 长布实重则在 30g 左右, 初铸者多在 35g 以上, 比二釿的桥足布还要重, 所以 “

” 并不等 于当 背十货于 “釿”。其实, 在楚早期的货币蚁鼻钱中已经见有 “

” 字, 也就是说, “

” 在楚 布铸行之前, 至少在春秋末战国早期, 已经是楚的一种货币名称。楚早期的 “

” 字蚁鼻钱的实重约为3g 左右, 和其它各类蚁鼻 钱重量大致相同, 而当 “

” 的长布的重量却是它的十倍, 由此可见, “

” 只是楚国 货币的一个代用词, 不是货币的重量单位, 或者说, 它不是货币的单位名称。由此也可以想见, 长布的背文 “十货” 之 “货”, 指 的应是蚁鼻钱, 因此, “十货” 应是折合十 枚蚁鼻钱行用的意思。

2. 连布和小布

连布是因为有两枚小布的足部相连而得名。楚小布器形和长布相似, 只是缩小了的长布, 正面中线两侧为 “四布” 两字, 背面 中线两侧为 “当

” 两字, 合为 “四布当

”。小布一般通长 40、 首宽 20、 足宽 22mm, 重 约 7.5g ;

连布一般通长 81mm, 重约 15g 。

所以小布、 连布和长布应是分 等配套使用的布币, 一枚长布相当于两枚连 布或四枚小布。从遗存实物看, 大布较多, 连布和小布 很少, 可见大布铸行时间较长, 发行量也 多, 连布和小布铸行时间较短, 发行量少。

3. 由楚布的钱文和制作特征引出的几点思考:一是, 根据楚布的器形和制作特征, 可以知道它的确是受中原地区布币的影响而产生 的。魏的桥足布、 方足布铸行以后, 对周边地区的货币制度多有影响, 它们不仅影响到两 周、 韩、 赵等地, 也影响到了东南方的楚。二是, 通过对钱文 “

” 的认识, 可以知道它不能等同于原来布币流行区的 “釿” 的 概念, 这说明楚大布上的钱文 “

” 和 “货”, 并不是分别代表两种不同地区的货币单位, 相反, 它们都是楚地货币的名称。长布、 连布和楚小布都是楚国的铸币, 它们大小配套, 自成体系, 在本土流通使用。楚地原来除大额交易使用黄金之外, 日常流通使用的是蚁鼻钱, 面额太小, 所以添铸面额适中的不同面值的货币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此, 也可以进 一步理解, 它们并不是所谓的 “国际货币”, 其性质和魏国铸造的大梁桥足布不一样。  三是, 楚布铸行的时间应该在战国中期以后。《史记·楚世家》 记:楚威王 “七年 (公元前 333 年), 齐孟尝君父田婴欺楚, 楚威王伐齐, 败之于徐州。” 《集解》 引徐广曰:“时楚已灭越而伐齐也。齐说越, 令攻楚, 故云齐欺楚。” 又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记:“楚威王兴兵而伐之, 大败越, 杀王无强, 尽取故吴地至浙江, 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 诸族子争立, 或为王,或为君, 滨于江南海上, 服朝于楚。” 从楚布出土情况可以看到,它们的主 要流通区域是在楚灭越以后的新占领的楚东部和北部地区, 所以楚布的始铸时间当在楚灭越之后, 即公元前 333 年之后。此外, 楚布是受桥足布和方足布的影响, 又采纳了大小分等的币制, 所以它们始铸的时间或许应该在早期方足布已经铸行, 桥足布尚未退出流通的时期。

注释:

① 戴志强、 戴越:《古钱文字》, 文物出版社, 2014 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