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

大家都是临床工作者,其中不乏临床高手,在麻黄的应用方面或许都有各自独到的经验,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麻黄方的重视。

关于麻黄

麻黄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利水消肿药,同时也是一种兴奋剂。大家知道,冰毒主要来源于麻黄,是从麻黄素里面提取的。在经方中,麻黄方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伤寒论》里面含麻黄方有14张,《金匮要略》里有13张,像其中的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都是经方中的重要方剂。麻黄这味药,大家确实都很害怕用,尤其我们江苏苏州这一带,用麻黄非常小心,不敢多用。

记得笔者学医的时候,老师也反复强调,麻黄不能过量,用五分、八分,用一钱。还有人不敢用麻黄,只是用麻黄水来煎煮浸泡大豆黄卷来代替麻黄使用。因为临床上确实有用麻黄以后导致虚脱的病例。

清人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五岁的孩子,生肺风,一开始先用麻黄三分没有效果,然后加量到五分,五分又不行,到第三诊他用七分。这个七分麻黄下去以后,这个小孩额汗如珠,脉已脱矣,结果赶快用人参、五味子、牡蛎、龙骨来救脱。后来,一查原来用的药,原来前面两诊用的麻黄都是假麻黄,第三回才是真麻黄,真麻黄七分就已经过重了。这个医话提示真麻黄发汗确实非常厉害。

清代陆定圃著的《冷庐医话》也记载当时有个医生,看了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非常喜欢,奉为秘本。他见许叔微擅用麻黄汤,他也学着用。一个女子热病无汗,他就用麻黄汤,结果病人汗出不止,最后人死了。

在美国,麻黄是禁用的。为什么呢?
20个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麻黄是作为减肥药被广泛使用的。美国的胖子非常多,减肥在美国是一大行业,他们用麻黄减肥,但是没有按照中医使用麻黄的指征来使用,结果出了问题。

1994年美国的一次网球赛上有一个妇女死亡,后来一查,发现与服用一种含有麻黄的减肥药有关。后来美国FDA通报,一律禁止使用麻黄。不仅美国,在澳大利亚、英国,麻黄都是禁用的。但是很多医生搞到麻黄以后照用,因为麻黄确实是好药,不会用麻黄的医生不是好医生。附子是可爱的,麻黄也是很有魅力的。

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麻黄?
要安全地使用麻黄,首先要对适用于麻黄的体质进行甄别。麻黄是什么样的人用的?必须看张仲景的原文。张仲景很多的条文表面上看上去是个症状,其实他是指一种疾病或者一类疾病,甚至有的是指一种体质状态。

(1)黄肿

张仲景用麻黄是用来治疗黄肿。黄肿,这是麻黄的主治,这是安全、有效使用麻黄的重要指征。张仲景用麻黄,最简单的配方是甘草麻黄汤。只两味药,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两味药用来治疗什么病?里水!

里水是什么病?是一身面目黄肿,是小便不利、脉沉。脉怎么会沉的?胖的人、水肿的人,当然脉不容易摸到,是沉的。小便不利,所以水肿。全身性的水肿是使用麻黄的一个重要指征,这非常重要。

还可以看张仲景使用麻黄最大量的方子——越婢汤。麻黄用多少?六两。这么大剂量的麻黄用来治什么?用来治疗风水,恶风,一身悉肿。也是用来治肿的。这种情况下用大剂量的麻黄。

(2)无汗

除了黄肿以外还有一条——无汗。甘草麻黄汤服了以后,张仲景强调一定要“重覆汗出,不汗再服。”说明甘草麻黄汤有发汗的作用,而适合使用麻黄的,应该是无汗的。

问题是什么叫无汗?初学中医的人往往去问病人,你有没有汗啊?病人说我现在没有汗!病人的主诉不能算。无汗,要看出来的,要“观其脉证”,要“观”、要“看”。

无汗的人,皮肤往往是干燥的,而且粗糙,摸一下的话,好像有刺,或者其至是像鱼鳞,看上去脸色要发黄发暗,没有光泽,这种人就是无汗。

“一身面目黄肿”是一种体质,把这种体质叫做麻黄体质。这种人服用麻黄是比较安全的。麻黄体质,首先从体型体貌上来看,体型要壮实,肌肉要发达,当然也有一些比较胖壮,胖或水肿,皮肤要干燥、粗糙,没有光泽,发暗,“一身面目黄肿”,就是对这种体型体貌所做的一个最简单扼要的表述。

其次,还要看看这种人的肚子,他的肚子往往腹壁脂肪比较厚,腹肌要有弹性。还有就是人要显得困倦,他的感觉、反应要比较迟钝一些。如果这个人消瘦、心下痞硬,麻黄是不能用的。

(3)脉浮紧

张仲景用麻黄非常重视脉搏,脉搏一定要有力。张仲景用大青龙汤,特别强调脉象要浮紧。什么是紧呢?就是有力,就是这个病人的心肺功能良好。因为如果心功能差,麻黄用上去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张仲景当时非常谨慎,大青龙汤方后,对多汗以后如何救护,就讲得非常清楚,要温粉扑,一服汗出的,不能过剂,中病即止等。安全使用麻黄的关键,脉搏要有力。形象地说,麻黄体质就是鲁智深,就是李逵。

还可以从好发症状上来判断这个人能不能用麻黄。一般来说,这些人容易受凉,感觉比较迟钝,等到有症状了,寒气巳经进去了,会出现身体疼痛、鼻塞、咳喘等症状。
麻黄体质的女性,容易出现月经问题,如月经周期长,或者闭经。很多人喜欢出汗,汗出以后,症状能够缓解,全身感到舒适。这个往往都可以看做是麻黄体质。

关于麻黄汤

麻黄汤这张方,学得最早,用的最少。学生到医院实习,提出用麻黄汤,往往被老师臭骂一顿:这哪有什么麻黄汤证?哪有什么真伤寒?很多人不会用麻黄汤。
其实麻黄汤是张好方。麻黄汤是古代伤寒病的主方,是一个经典的辛温解表方,它适合于无汗而喘,无汗而身痛者。此处讲一讲麻黄汤的拓展使用:

(1)减肥

麻黄汤的减肥作用非常好。张仲景当年用麻黄甘草汤治里水,里水的表现是什么?是一身面目黄肿,服用麻黄甘草汤以后,汗出了,小便多了,人自然就瘦下来了,所以甘草麻黄汤其实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减肥方。而麻黄汤里面,就有这个组合。
六朝的陶弘景也说过,麻黄“令人虚”,这个“虚”不是后世所讲的八纲中的“虚”,这里的虚是“瘦”,是“消瘦”的代名词。

笔者前不久治一个三十多岁的男性,他是个经方爱好者,因为感冒,开了麻黄汤,他把两剂的麻黄汤并作一剂煎,麻黄15g,两剂并作一剂,一次就吃了30g。结果当天夜里大汗淋漓,几日不止,体重一周内下降四公斤!而且心慌非常厉害。笔者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来救逆,用了以后,心率下来了,然而感觉人还很虚,再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加上山茱萸等等,调治了半个月,他的心悸、自汗才慢慢消失了,体重才止跌回升。

这个案例说明麻黄的减肥作用非常明显。现在减肥光靠什么荷叶、山楂,能减到何时为止?要减肥来得快,可用麻黄,但是这个一定要看体质,弄得不好会伤身体,而且对心脏可能有损害。

(2)催生

麻黄汤还能催生,这是清代伤寒家舒驰远的案例。说有一个产妇发动已经六天,头已经向下了,就是产不下来,没有宫缩。医生用了催生的很多方子,催生的灵符、炉丹什么也用过了,都没有效。这个时候舒驰远到了,一看,这个人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说这个是麻黄汤证,为寒伤营、太阳伤寒。一剂麻黄汤后,热退身安,知饥索食,豁然而生。

日本的浅田宗伯也有个这样的案例,浅田宗伯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医生,他的医案叫《橘窗书影》。里面也记载了一个他用麻黄汤催生的案例。
有个妇人临产破浆以后,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医给她破血剂。结果先生跑来以后怎么看呢?脉浮数、肌热,是外感!给予麻黄汤加附子。吃了以后让她出汗,须臾腰痛稍宽,新发阵缩,宫缩开始了。然后让她坐上床,结果生产一个女孩。

以上两个医案提示麻黄汤可以催生,麻黄汤作用于盆腔,它能够兴奋盆腔内的器官以及肌肉。1992年《中医杂志》有个报道,介绍用麻黄汤来治疗子宫脱垂。这个经验来源于个案。
有一个中年妇女,恶寒发热,用麻黄汤以后,感冒好了,子宫脱垂居然也好了。这个医生他后来用麻黄汤加味,加党参、黄芪、熟地黄、当归,用了以后都有效。但是,他说劳累以后容易复发,不过再用麻黄汤加味,依然有效。这个医生应用麻黄治疗子宫脱垂的经验值得重视。

(3)发汗利尿

麻黄汤不仅对子宫起作用,对膀胱、肾脏也有作用,这就是所说麻黄汤能够发汗利尿。这个案例是笔者的“经方沙龙”上的案例:

有一个老太太,患有焦虑、坐卧不安,一直在服阿普唑仑。有一天牙痛,吃了阿莫西林以后,全身大肿如泥,原来很瘦弱的人,一下就变成了一个南极仙翁,头肿的非常厉害,医生用了十多天的药,激素、脱水剂都用了,都没有效果,当时血压130/90mmHg。
后来这个医生他给她用了什么药?麻黄汤加防己、生姜、大枣。其中麻黄30g。一剂药,煎三次均分三次,每八小时服次。吃完药以后一定要喝粥,他用的是黄米粥,是学张仲景用桂枝汤的方法。结果一服以后,汗出如洗,大汗淋漓,小便通利,肿消大半,很有意思的是,血压还有下降,本来130/90mm Hg,变成120/85mmHg。

这个老太太的老公说这个中医药真是神奇!确实,中药有这个效果。笔者在《中医十大类方》里也介绍过,赵守真先生在《治验回忆录》的医案,也是全身水肿,也用麻黄汤取效。

(4)醒脑开窍

麻黄汤对大脑也有作用。麻黄汤可以用来治疗煤气中毒,这是《新中医》的报道。
有一个男子煤气中毒,虽然经过抢救后苏醒,但是醒了以后还是十分难受,头晕、头痛、胸闷、烦躁、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用了麻黄汤:麻黄、甘草各15g,桂枝、杏仁各10g,只用一剂药,服后一身汗出,精神清爽如常。
服麻黄后脑子清爽,这个笔者经常试的。得了感冒的话,有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时用葛根汤,服用以后一般半夜里汗一出,第二天早晨起来脑子非常清爽。所以说,麻黄有兴奋作用,能够醒脑。

(5)治中风

值得现在关注的,是麻黄类方能否治疗中风这个问题。现在治疗中风,总是说肝阳上亢,不敢用麻黄类方。其实中风是可以考虑使用麻黄及其类方的。
《金匮要略》里面的“还魂汤”,麻黄、杏仁、甘草,治疗什么呢?卒厥暴死,也就是突然倒地死亡,这里面就包括中风。《古今录验》续命汤,能治疗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

黄仕沛先生对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他用续命汤用得非常好,多用来治疗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急性神经炎、脊髓膜瘤等,这个方他用得好。

小续命汤《千金方》里面有记载,就是用来治疗中风的。徐灵胎先生在《洄溪医案》也讲过,他治疗中风就是小续命汤加大黄,但是现在都不敢用。
笔者上次看到一个资料,上海许士骠先生,他重用麻黄来治疗中风,无论是出血性的、梗死性的,或者混合性的,他都用他的一张自拟方,叫通脑方。什么组成?

麻黄、桂枝、甘草、细辛、川芎等。他观察用了这张方以后,没有出现血压升高,也没有出现心跳加快。他说只要配伍得当,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下面所举的这个案例是赵士骠先生的。
1991年,有个大学教授突患中风,CT诊断是脑内水肿。他给予通脑方,重用麻黄20g,经过半个月的治疗,中风偏瘫明显改善,治疗一个月以后,偏瘫恢复正常。CT复查,脑内水肿已经消失。看了这个医案很振奋。

下面是笔者的案例。前不久,来了一个不能走路的病人,一个中年妇女,检査下来提示说脊髓里面占位,是肿瘤,没法治。给她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上黄芪桂枝五物汤和怀牛膝。她不能走路,硬拖着过来的。

就这一剂药吃了以后,腰就慢慢能够动了,后来就能下地走路,再去复查,说没有占位了,说不是肿瘤了。这个病属于中医的风痱。因此,麻黄类方治疗风病值得重视。

(6)治银屑病

银屑病有个特点,夏天病轻,秋冬病重,出汗了,它的病就好,不出汗了,病就重。笔者用一张方子治疗的效果是不错的,方是桂枝茯苓丸合桃核承气汤,再加上生麻黄,方中有麻黄、桂枝、甘草,其实是麻黄汤加味方。

这个方子,既开又泻,还加活血。全方没有哪一味药不是通的,治疗银屑病,效果很好。彻底根治不敢说,至少能迅速控制病情。看到网上的一个反馈消息,一个姑娘,非常严重的玫瑰糠疹,老是治不好,就用这个方子,解决了。
麻黄汤其实是个温和的发汗剂,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就是里面有桂枝、甘草,桂枝、甘草是桂枝甘草汤,张仲景用来治疗“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怎么会发汗过多呢?

大量的汗出、心悸、失眠,这个是麻黄服用过量后出现的一个不良反应,桂枝、甘草能够抑制和解除这种不良反应,这是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大大地提高了麻黄汤的安全性。所以,在使用麻黄时一般最好要配上桂枝和甘草。
用麻黄方,必须使用一种思维,叫方证思维
用麻黄方,必须使用一种思维,叫方证思维!冯世纶教授强调的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

恽铁樵怎么会学医的?就是因为两个儿子都是伤寒证夭折,然后他开始研究《伤寒论》。结果第四个儿子也发病了,发热、无汗、喘,请了很多的医家,都是用豆豉、栀子、桑叶、菊花、杏仁、贝母啊,那时的上海滩上,很多医生都喜欢这么用。笔者估计是小儿肺炎。结果吃了以后,症状越来越重。

恽铁樵先生焦急不安,彻夜绕室踌躇,在屋子里边踱来踱去,一直到天微亮的时候,他说“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含药而亡”!这个病,这个无汗而喘,不就是《伤寒论》上讲的那个麻黄汤证吗?

于是处方了麻黄汤: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甘草五分。服下去以后,汗出喘平,好了。从此,先生笃信经方。他用的什么思维?就是方证思维!

这次在南阳开会的时候,娄绍昆先生专门就中医的这个方证思维作了阐述。方证思维是一种野性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是宏观的、整体的思维方式,比现在的理性思维好得多。
现在的中医学给人的都是什么?什么“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什么“补脾不如补肾”,什么“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什么“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等等。这些理论思维框住了你以后,你的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

用经方,就是用眼睛去观、去看,靠直觉
用经方,就是用眼睛去观、去看,靠直觉。用经方,精神一定要好,睡眠要充足,这个时候你才能,你辨认出来该用什么方子。
如果你没有睡好觉,昏昏沉沉,或喝了酒,你要看病是不行的,这就是要这种直觉的思维方式。

一、麻黄汤方【辨证要点】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二、麻黄加术汤方【辨证要点】麻黄汤证而见湿痹烦痛者。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辨证要点】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

四、麻杏甘石汤方【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五、越婢汤方【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有汗,

六、越婢加术汤方【辨证要点】越婢加术汤用于越婢汤方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痛者。

七、越婢加半夏汤方【辨证要点】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

八、甘草麻黄汤方【辨证要点】浮肿表实无汗者。

九、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

十、麻黄附子汤方【辨证要点】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

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十二、葛根汤方【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十三、葛根加半夏汤方【辨证要点】葛根汤证兼见呕逆或下利者。

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辨证要点】下利、汗出、不恶寒、脉浮数者。【附】临床常用的葛根汤加味方:(l)葛根加生石膏汤:即于葛根汤再加生石膏 45~10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口舌干燥者。(2)葛根加桔梗汤:即于葛根汤加桔梗 9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3)葛根加薏苡仁汤:即于葛根汤加薏苡仁 15~3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关节痛或有痈脓者

(4)葛根加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各 1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而关节疼烦者。(5)葛根加苓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术附汤再加茯苓 1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加术附汤证而有茯苓证者。此和上方对于腰背拘急痛尤效,试用于脊髓炎亦有良效。

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辨证要点】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十六、桂枝二麻黄一汤【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十七、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十八、大青龙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扬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十九、文蛤汤方【辨证要点】麻杏甘石汤证合并越婢汤证又见口渴明显者。

二十、小青龙汤方【辨证要点】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

二十一、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兼烦躁者。

二十二、射干麻黄汤方【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二十三、厚朴麻黄汤方【辨证要点】咳喘胸满,脉浮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辨证要点】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

二十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辨证要点】表实无汗、或身黄、目黄、或身痒者。

二十六、续命汤方【辨证要点】中虚身痛或麻木者。

二十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辨证要点】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二十八、三黄汤方【辨证要点】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二十九、牡蛎汤方【辨证要点】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疼者。

三十、麻黄升麻汤方【辨证要点】伤寒表里不解,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泄、手足逆冷、脉沉迟者。

三十一、升麻鳖甲汤方【辨证要点】

伤寒论中对汗的描述有多处。对于有“汗”的表现,《伤寒论》中着重观察汗出的程度、汗出部位、汗出伴随症状。

1.1 汗出有方论治的条文

汗出合并其他症状的条文,简单选几条读一下,其中“汗出”在太阳,阳明,少阴,厥阴篇条文中均有出现。汗出时伴随其他症状的条文有很多,我大概总结了一下,这些汗出后合并其他症状表现,有方可治的证,也为我们从汗出这个视角来认识,也是变相的方证思路。譬如太阳病篇上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予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篇中34:“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63:“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篇下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阳明病篇228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厥阴病篇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在太阳病篇的汗出,有卫强营弱用桂枝汤的;有表阳漏泄太过用桂枝加附子汤的;有阳不化气、水湿内停用五苓散的;阳明病篇中有汗出身黄,瘀热在里的茵陈蒿汤;而到了少阴厥阴篇则就提到了一个四逆汤;当然不是三阴病不能汗出,但是到了少阴或者厥阴病表现汗出的时候,常常是阳气不能内守而外越的表现,所以条文中描述的都是大汗出,这时候很多时候只能用四逆汤来回阳。

当然还有很多条文中有汗出,但没有方对应治疗,根据汗出伴随的症状,以此来判定病性、病位、病势。有“发热汗出”、“汗出不恶寒”、“汗出不烦”、“吐利汗出”、“汗出而厥”、“微热汗出”等等,另外还有“不汗出而烦躁”的经典条文中以大青龙汤主之。

1.2 描述汗出多少的条文

根据出汗多少有所区分。汗出不多的描述为“微汗出”,出现在太阳病篇2条,分别是太阳阳明并病、水结结胸,阳明病篇中2条。48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136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88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200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汗出较多的描述以 “大汗出”、“汗出不止”。在太阳病篇和少阴病和厥阴病篇均有条文。如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1.3 描述汗出状态的条文

有“濈然微汗出”、“汗出濈濈然”或“漐漐汗出”。濈然汗出的条文都出现在阳明病篇中,这时候需要对“濈”的含义考证,教材上一般描述的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样子。诗经里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这句诗,意思是你的羊群走过来,羊角攒动聚集,濈濈在这里解释为聚集在一起的样子,汗出时描述的“濈然”,可能也有类似的含义。“漐漐汗出”首先出现在桂枝汤服法中,提到“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还有太阳病篇152条,一般都解释为微微出汗,但阳明病篇220条二阳并病,手足漐漐汗出,则解释为不断汗出,显然有矛盾之处。宋代编撰的《集韵》里漐的解释是“汗出貌。一曰漐漐,小雨不輟也。”

1.4 汗出部位的不同

汗出部位的区别认识中,有“但头汗出”(太阳病篇下134、147条,对应有柴胡桂枝干姜汤,阳明病篇216/228/236条对应的方有栀子豉汤、茵陈蒿汤);头汗出(太阳病篇148条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额上微汗出”(阳明病篇200条);“手足汗出”(191/208条,手足汗出都在阳明病篇中),手足汗出和我们一般认识的脾虚不一致,是不是和阳明-太阴相表里,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有关联,是不是可提示临床的一些思路来治疗,汗出部位的不同是否也可以给我们临床带来一些启发。

二、“发汗”法简述

2.1 用发汗法时的不同表述

《伤寒杂病论》条文中对于适合发汗的病证,提出了“可发汗”(51,52麻黄汤、234,276桂枝汤)、“宜发汗”(240 桂枝汤)、“微发汗”(302麻黄附子甘草汤)、“小发汗”(48)的用词。对于病情变化中,医家运用汗法时会有“先发汗”“先其时发汗”(45,90,54)、“复发汗”(59,60,61,89,93,164)、“重发汗”(29,75,88,137,203,211)的不同对待。这里提一下我们讨论时对条文的理解,仲景写作的时候,那个年代一定是惜字如金,字字斟酌的。伤寒论中误治的,仲景一般会用到“反”来描述,譬如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葛根芩连汤主之”、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而刚提及的“复发汗”、“重发汗”都是医家面对不同疾病状态时采取的治法,还谈不上是误治。

2.2 发汗方的得汗要求

对使用发汗方剂,得汗的要求,仲景延续了前贤的思想,开宗明义第一方桂枝杨中,对服药后的得汗提出了标准。发汗时间的要求是“一时许”,汗出的部位为“遍身”,发汗的程度为“漐漐微似有汗”,其中“遍身”的要求和“《五十二病方》及《黄帝内经》“汗出至足”如出一辙,但对发汗时间和出汗的程度有了更准确的标准,但也提出“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的用方尺度。《伤寒杂病论》中对发汗时可以借助的方法,提到了“啜热稀粥”、“温覆”以及“若不汗”,当连续服药的三个方法,对使用发汗方后的调护方面,饮食中提及了诸如“生冷、粘滑、肉面…”等多种有碍脾运食物的禁忌,而大青龙汤应用时,强调“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以防汗过多而亡阳。

2.3 发汗法的禁忌

对于不适合发汗的,可以从“不可发汗”(共12条)、“不可更发汗”(23)、以及“反发汗”(90/218/335)的条文中,看出端倪。除了398条文,在“辨脉法”中提到了“不须发汗”、“不令发汗”的用语。对使用汗法的禁忌,常以经典的“麻黄九禁”来归纳,(咽,淋,疮,衄,血,汗,寒,尺中脉微,尺中迟,这九条,合称麻黄九禁),83-89条分别论述了“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及“胃中冷”均不能发汗,患者出现体内阴液本已不足,或尚在亏耗,或胃中无阳,如以汗法强令汗出,则更加耗损阴液及中土阳气,但《伤寒论》中明确写“不可发汗”的条文一共有12条,除去以上有5条(83-87)论及,还有7条条文,其中太阳病篇中有以脉象作为判定标尺的“脉微弱者”、“尺中脉微”、“尺中迟者”不可发汗;“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硬者”不可发汗;少阳病篇有“少阳不可发汗”之说;少阴病篇仍以脉象为标准,提及“脉细沉数”及“脉微”不可发汗。这里我的理解是脉微,脉细一般不可发汗,但是并不代表脉微、脉细就一定是三阴病!他只是体现一个目前气机的状态,仲景的脉法是以脉言气。前面提到的“脉微弱者”、“尺中脉微”、“尺中迟者”都是在太阳病篇出现的脉,还譬如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是“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 汗法类方

《伤寒论》中的发汗方剂,多以麻黄类方、桂枝类方的运用最广,但除了此二类方,还有柴胡类方,也具有发汗功效,共有3条条文论述,101条有“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47条柴胡桂枝干姜汤指出“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230条“阳明病,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这些都是柴胡类方可以得汗而病解的佐证,小柴胡汤是以和法而达到出汗的效果,也体现了“一法之中,八法备焉”的特点。《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没有麻黄的方剂,在服药后一样可以得汗,如桂枝类方的五苓散、白虎加桂枝汤、柴胡桂姜汤、竹叶汤方,方后备注了“温覆使汗出”的方法或“汗出愈”等的预后判断。

(0)

相关推荐

  • 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学习笔记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桂枝加葛根汤 ...

  • 《临证实验录》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其一

    郝某,女,45岁,明望村人.素多汗出,一次汗出当风,致疹发遍身,状如麻豆,其色淡红,身痒不能坐卧,搔之出血,痒方得减,夜问尤甚.虽非大病,然连续七晚不得安卧,亦甚为苦恼.望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诊其脉 ...

  • 葛根汤方证学习笔记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葛根汤方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葛根汤. 王付教授 ...

  • 《临证实验录》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张某,男,35岁,木材公司木工.感冒半月余,每日上午十时许,恶寒发热,寒多热少,骨节酸楚,至子夜汗出热退.次日依然,周而复始.服解热止痛片得汗出,汗后仅可舒快一时,继而又热.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微有恶 ...

  • 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

    一.白虎汤方[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治疗消渴(上消)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石膏一斤(碎),知 ...

  • 承气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得

    一.大承气汤方[辨证要点]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4.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5.发潮热.手 ...

  • 经方辨证要点:麻黄、承气、白虎汤类!

    麻黄汤类方 一.麻黄汤方[辨证要点]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

  • 经方麻黄类、承气类、白虎类方辨证要点

    麻黄汤类方 一. 麻黄汤方 [辨证要点]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 ...

  • 胡希恕经方辨证要点汇总

    第一章.桂枝汤类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 ...

  • 非收藏不可:所有经方辨证要点全罗列!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 ...

  • 所有经方辨证要点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6. ...

  • 胡希恕:经方辨证要点(精髓)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 ...

  • 经方辨证要点罗列,值得收藏 – 经方派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