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艺术 ▏中国古钱文化的精华
古代中国、古代东方的钱币文化和古代希腊罗马、古代西方的钱币文化之间, 除了采用原材料不同外, 还有两个明显区别:一是钱币的修饰手段不同, 西方是以写生写实的图案作为钱币的主要修饰, 东方则是以文字的书法作为主要修饰;二是钱币的制造工艺不同, 西方是以打制工艺为主, 东方则是以浇铸工艺为主。正是有了这两条, 所以中国的古钱, 东方的古钱便和书法篆刻艺术有了不解之缘。
关于币面的纹饰, 对于设计者有几点要求:一是美观,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乐于接受, 美不胜收。钱币本身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又是物物交换的媒介, 而钱币的美感可以增添人们求索的欲望;二是清晰明了, 使人们一目了然, 一望便知;三是时代感和地域性, 以区别于其它钱币;四是防伪, 使伪造者不易仿制, 人们容易辩识。西方钱币上的图纹和东方钱币上的书法, 都具有这样的效果, 它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分别被选作为钱币币面的主要修饰。在中国书画诞生的时候, 书和画之间本来没有明显的区别,它们本是同根, 出于同宗, 现在我们看到的早期的象形文字, 如:日书作“○”、贝书作“
”、鱼书作“
”、可见当时书画之间并无严格界限。
中国书法蕴涵着东方神韵的艺术魅力,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方孔圆形的钱型, 加上简单明了的钱文, 使人一目了然, 即可断定它是中国的钱币、东方的钱币。不同时期的不同书体, 不同作者的不同手法, 既有强烈的时代感, 又充满着变幻莫测的个性特征。每一个钱文的神韵气息, 使伪造者犯难, 无法完全做到形似, 更难以真正做到神似, 从而, 为人们的有效识别, 为钱币的防伪, 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正是因为这些缘故, 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国古钱的发展足迹, 形影不离,钱文书法成为古钱文化最突出的代表。同时,古钱上钱文书法的变化, 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演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钱币上的文字是当时流行的大篆书体, 它们既保留着商周甲骨文、钟鼎文的遗风, 还更多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实用书体。特别是战国钱币上的文字, 又体现了战国七雄, 不同地区的不同书写方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 年)后,又统一文字的书法为小篆书体(即秦篆, 亦称李篆)。随即又统一了货币, 不仅统一了钱文的内容, 还统一了钱文的书法, 即以小篆书体来书写钱文。
汉(公元前206年)继秦制, 钱文仍为篆书。新莽时期(公元9— 24年), 王莽对钱币的铸造非常重视,钱文的书法更为考究, 钱文采用铁线篆, 亦称悬针篆, 是小篆的一种特别的书体, 笔道上粗下细, 用笔刚劲有力, 艺术性、装饰性极强。
南北朝时期, 钱文的篆法多有创新。南朝刘宋(420— 479年)铸钱钱文采用薤叶篆, 如“孝建四铢”、“永光” 等;
北朝后周(557— 581年)铸钱钱文则用玉箸篆, 如“五行大布”、“布泉” 等。
隶书在钱币上出现, 最早是东晋十六国时期, 成汉李寿汉兴年间(338— 343年)铸的汉兴钱, 钱文“汉兴” 两字有两种排列方式, 两种不同的书体。一种是传统的左右横列篆书书体, 一种是上下竖列的隶书书体。
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隶书钱文, 则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 钱(图8)以后的事情。
宋朝(960— 1279年)是中国古钱铸造的顶峰时期。由于铸造技术的成熟, 可以保证书法艺术在钱币上的充分反映, 宋钱上的钱文几乎包括了真、草、行、隶、篆各类书体。
尤其是在推行“对钱” 制度(日本泉界称之为符合钱)的时期(990—1180年), 每一种钱都会采用两种以上不同书体的钱文同时铸造。宋朝的皇帝有不少是书法家, 他们亲自书写钱文, 被称之为御书钱,
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书法艺术在钱币上的应用和再创造。各种书体在宋钱钱文上争奇斗艳, 甚至出现了九叠篆的钱文。九叠篆书体一般用于官方的印玺,由于篆文复杂难读, 民间很少使用, 把它用来书写钱文成为宋钱的一个特例。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以后, 宋钱钱文的书法逐步统一为宋体字, 此后的钱文书法比较注重实用性, 一般都采用楷书书体。
元、清两朝, 钱币上的文字除了汉字外, 还出现了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民族文字, 体现了多民族国家多种文字并存的特色。
中国古钱上的钱文, 多数是出自书法名家之手。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的, 诸如:唐欧阳询书写隶书“开元通宝”, 南唐徐弦书写篆书“开元通宝” (图14),
宋太宗赵光义书写真、行、草三体“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宋徽宗赵佶书写瘦金体“崇宁通宝”、“大观通宝”, 金党怀英书写篆书“泰和重宝” (图15),
元周伯琦书写楷书“至正之宝” ,
清戴熙书写“咸丰通宝”、“咸丰重宝” 等等。
其实, 秦汉以降, 钱币上的文字应该都是书法家的作品,西汉的“五铢” 钱, 王莽的六泉十布, 钱文都非常考究, 自然都是由书法家所书, 只是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而已。先秦的钱币, 因为铸造工艺原始, 只能“一范一钱” 铸造,所以先秦钱币上的钱文变化无常, 几乎找不到书写完全一致的文字,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先秦钱币上的钱文不是由专门的书法家所为,但它们也是由长于刀笔文字, 或者说工于刀笔文字的专门的匠人所作, 其笔锋之犀利,运刀之娴熟, 钱文疏密繁简之布局, 决不是随心所欲的随意之作。
中国古钱的铸造, 采用浇铸工艺。这种工艺需要先刻制模具, 早期称之为“钱范”,即用刻有钱币外型的阴纹范模来浇铸钱币。
钱范分有陶范、石范、铜范等等,就性质而言又可分为母范、子范。铸造钱币时, 钱币的模型和钱币上的文字, 都直接刻制在由土坯或石板制作的原范上, 或者是刻在最初制作的母范上。唐宋以后, 改为翻砂法铸钱, 钱模被称之为母钱, 即用母钱为模在沙盘上印制钱腔, 浇铸钱币。最初的母钱又被称为“雕母” (图19), 是用铜、木(硬质杂木)等材料直接雕制而成的。无论是钱范的雕刻, 还是母钱的雕刻, 都和篆刻技术有着不解之缘。更有甚者, 在钱币制造过程中, 也曾经直接使用过印戳。
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楚国金版上的文字, 如“郢爯(爰)”、“陈爯(爰)”、“ ” 等, 便是在金版浇铸成型后, 趁尚未完全冷却时, 由专门的字戳钤印上去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在1960年曾经购得一枚“郢爯” 戳印, 戳印呈圆槌形, 长106mm, 戳印方框的边长为13.5mm, 尾端圆形的直径约为42.5mm, 据说是在安徽寿县出土的。所以旧时古钱界也称楚金版为“印子金” 。
后来在方孔圆钱的制造过程中, 偶尔也会借用钤印技术,如唐朝的会昌(841— 846 年)开元钱, 并没有雕制专门的母钱, 而是以盛唐时期标准的开元通宝钱为模, 在沙盘上印制,其钱背的文字, 则是由专门的单字印戳, 加盖到沙盘上的。这样的情况, 虽然不是普遍现象, 但也不是孤证。
总之, 中国古钱的铸造, 和篆刻的关系密切, 古钱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篆刻技术高低的制约。正是因为这个缘故, 元(1279— 1368 年)、明(1368— 1644年)以后, 篆刻家在研究篆刻技术, 篆刻历史的时候, 都十分注重“印外求印”, 其中自然会包括有关古钱和书法、篆刻的关系。篆刻家邓散木在他的《篆刻学》一书中, 提出了泉文(即钱文) “足为治印之助” 的主张, 并把王莽钱币的拓本收入书中作为证明。方孔圆钱, 外圆内方, 文字布置其间, 如何布局, 确有值得研究的地方,程邃(1605— 1691 年)、赵之谦(1829—1884年)等篆刻家都曾治过古钱形的印章,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钱文化, 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因为中国的古钱诞生于青铜时代, 是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物, 自然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个结晶;因为古钱是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货币, 自然会是中国货币文化的一个载体;因为古钱中除了正式作为货币铸造发行的“正用品” 外, 还有大量的“非正用品”, 诸如吉语钱、镇库钱、打马格钱、人物故事钱、庙宇钱(佛藏钱)、信钱、秘戏钱(春钱)、瘗钱等等(图23), 因此古钱还包容了大量的民俗文化。
自秦始皇以后, 中国的古钱统一为方孔圆形, 它包容了天圆地方的哲理思想。因为有了中间的方孔, 钱文分列在穿孔的上下左右, 对称平衡, 规矩端正, 朴实大方, 它又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观点, 东方人的美学思想, 是东方文化的集中反映。然而,书法艺术是古钱文化的精华, 古钱的美, 古钱的艺术魅力, 主要集中在书法艺术上, 集中于书法艺术在古钱上的再创造。因为上面所列的众多文化, 众多思想和艺术, 最后留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是钱文的书法。我们在鉴定古钱真伪的时候, 最重要的依据, 在于其神韵气质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气息, 是否符合它铸行区域的地方特征, 是否符合它自身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个性特征, 这些特征集中起来, 最突出的反映, 就在于钱文的书法艺术, 而钱文的书法艺术, 又是通过篆刻技术再生到古钱上的。因此古钱文化无法脱离书法和篆刻艺术, 书法和篆刻艺术是古钱文化的精华所在。
这样的情况, 不只是体现在中国古钱上,而是体现在整个东方的古代钱币上。日本著名的皇朝十二钱(708 ~ 958年), 就十分注重钱币的文字书法, 它们和中国古钱上的钱文一样, 也都是由著名的书法家、遣唐使者、名僧、重臣, 甚至是由天皇亲自御书的。
附录:
日本皇朝十二钱皇朝十二钱是日本早期铸钱的统称, 亦称和朝十二文钱。它们始铸于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
年), 止于村上天皇天德二年(958年), 历时250年, 相当于中国的唐五代十国时期。
① 和同开珍(宝):藤原鱼养书, 钱文隶体,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铸。
② 万年通宝:吉备真备书, 钱文隶体, 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铸。
③ 神功开宝:吉备真备书, 钱文隶体, 称德天皇(武则天式的女皇)天平神护元年(765)铸。
④ 隆平永宝:御书, 钱文隶体, 桓武延历十五年(796)铸。
⑤ 富寿神宝:御书, 或说弘法大师书, 钱文隶体, 嵯峨天皇弘仁九年(818)铸。
⑥ 承和昌宝:菅原清公书, 或说藤原绪嗣,钱文楷体, 仁明天皇承和二年(835)铸。
⑦ 长年大宝:御书, 或说藤原良房书, 钱文楷体, 仁明天皇嘉祥元年(848)铸。
⑧ 饶益神宝:眷日继雄书, 钱文楷体, 清和天皇贞观元年(859)铸。
⑨ 贞观永宝:藤原氏宗书, 钱文楷体, 清和天皇贞观十二年(870)铸。
⑩ 宽平大宝:御书, 或说菅原道真书, 钱文楷体, 宇多天皇宽平二年(890)铸。
11 延喜通宝:御书, 钱文楷体, 醍醐天皇延喜七年(907)铸。
12 乾元大宝:阿保怀之书, 钱文楷体, 村上天皇天德二年(958)铸。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0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