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辟邪 ▏闲话“五毒”花钱
五月初五,端午节
赛龙舟,
食粽子,
配香囊,
涂雄黄药酒。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之一。端午之源,学界观点并不统一,但多认为最初为岁时节气。在上古时期,北斗第七星被称为招摇或摇(瑶)光[i] ,历法制定者根据招摇星的推移,将一年分为12个月,并将冬至所在的那个月定为子月,然后按十二地支依序纪之。上古有六历[ii],其中夏历对后世影响最大,自秦汉始,历法皆以夏历为本。史载“夏正建寅”[iii],即夏历以寅月作为一月,以此推算,夏历午月就是五月。
五月时值仲夏,阳气正甚,故而《说文》释曰:“午,啎也。五月阴气啎逆阳,冒地而出也。”除了纪月,午也用来纪日、时,《论衡·乱龙篇》载:“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即午时),销炼五石,铸以为器,乃能得火。”由此可见,无论是午月,还是午日、午时,都含正阳之意。
端午最初指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因“午”“五”相通,后遂被固定在五月初五。五月正是天气炎热、雨水增多的时节,湿热的环境易于滋生各种疫疠以及毒虫,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五月历来又被称作“恶月”。《淮南子·时则训》云:“仲夏之月,招摇指午,昏亢中,旦危中。”《吕氏春秋·仲夏纪》亦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五月第五日则被看作是“恶月”中的“恶日”,是最不吉利的一天,这一天生子,被认为是“男害父,女害母”。战国时,孟尝君因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婴欲去之,曰:“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iv]十六国时,前秦丞相王猛之孙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王猛以“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为由,将其留下,并取名“镇恶”。[v]“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观点,实际是古人对五月因湿热而疾病多发的现象在阴阳观念方面的一种认知与感受,正如东汉王充所言:“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vi]
因为端午这天是“恶月恶日”,是一个疾病、灾难、凶险多发的日期,因此,民间关于端午节的各种节俗事项与活动,主要便围绕着祛毒辟邪而展开。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在五月通过兰汤沐浴来攘病驱邪了。[vii]汉代时端午辟邪的节俗更为普遍,人们在五月五日这天,或是“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viii],或是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ix]。
其他一些端午节俗的重要元素,如艾蒿、菖蒲、香包、雄黄、桃符、五毒、张天师、钟馗等等,也无一不与祛毒辟邪相关。即便是后来当屈原、伍子胥、介子推等历史名人与端午节相联,端午节演变为一个具有多重社会意义的节日之后,其祛毒辟邪的本质内涵依旧存在。例如粽子,除了被赋予祭祀屈原的作用之外,其本身也可用于治病,《本草纲目·谷部》载:“(粽)甘,温,无毒。五月五日取粽尖,和截疟药,良。”
在众多端午辟邪习俗中,佩戴五毒厌胜钱为常见形式之一,尤其是在少水的北方地区。“五毒”通常指蝎子、蛇虺、蜈蚣、蟾蜍和壁虎,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其构成并不固定,蜮、虎、蜘蛛、蜥蜴、胡蜂、鼠等也都曾是“五毒”之一。所有“五毒”成员的一个共通点就是,在古人的认知中,它们均为有毒有害之物。
厌胜也称压胜,意为借助某种方法来镇服妖邪,其本质是一种原始巫术。厌胜钱即铸有厌胜内容的非行用钱,人们通过佩戴,来压邪攘灾或祈求福庆。厌胜钱古来有之,从实物看,至迟西汉时,已经有了标准意义上的厌胜钱的铸造与流传,如“避兵莫当·背除凶去央”“日入千金·背长毋相忘”“半两·富昌长·乐未央·光背”“五铢·背长寿”等等。汉代以降,民间厌胜钱的佩戴把玩日渐普遍。明清两季时,厌胜钱不仅铸量巨多,而且内容也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端午节前后,天气炎热,以“五毒”为代表的各种毒虫开始孽生活跃,经常作害于庄稼和人类,因此民间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之说。将“五毒”图案铸于钱币之上,相成相反、以毒攻毒、压而胜之,最后安然度过“恶月恶日”,就成了端午的一个常见节俗。
现流传于世的五毒厌胜钱种类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吉语类,即钱文铸有吉语。常见的有:
1.“驱邪降福·喜从天降·背五毒”。面穿左楷书“驱邪降福”,竖读,穿右钟馗手举托盘,上有一只喜蛛(或省铸喜蛛),意为“喜从天降”;背“五毒”图案。
2.“驱邪降福·钟馗·喜蛛·金蟾·背五毒”。面穿左楷书“驱邪降福”,竖读,穿右钟馗手举笏,上有喜蛛,下有一只三足金蟾,取“举户迎喜”“财源绵绵”之意;背“五毒”图案。
3.“驱邪降福·背钟馗驱五毒”。面楷书“驱邪降福”,旋读,间饰蝙蝠、祥云纹;背钟馗驱赶“五毒”图案。
4.“驱邪辟恶·背五毒”。面楷书“驱邪辟恶”,对读;背“五毒”图案。
5.“五日午时·背五毒”。面楷书“五日午时”,对读;背“五毒”图案。
6.“五毒祛邪·背五毒”。面篆书“五毒祛邪”,对读;背“五毒”图案。
此外,吉语类还有“五月五日午时·背五毒”“五月初五·背五毒”“富贵昌乐·背五毒”“逢凶化吉·背天师五毒”“天下太平·背五毒”“福寿康宁·背五毒”“避邪迎瑞·背五毒”“斩妖伏邪·背人物五毒”等等,不一而足。吉语类在五毒厌胜钱中所占比例最大,因为辟邪和祈福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无字类,即面背均无钱文,仅有图案。常见的有:
1.“刘海戏金蟾·背五毒”。面为刘海戏金蟾图,穿下有祥云、喜蛛;背“五毒”图案。
2.“钟馗斩鬼·背五毒”。面穿左为钟馗执剑,穿上有一只蝙蝠,取“只见福来”之意,穿右为小鬼;背“五毒”图案。
3.“五毒·辟邪花木”。面“五毒”图案,背有菖蒲、艾蒿、石榴、双桃等辟邪草木图案。
此外还有“龙凤·背五毒”“双面五毒”“八角钟馗捉鬼·背五毒”等等。
三,道教内容,常见的有:
1.“八卦·背五毒”。面为八卦图文,背“五毒”图案。
2.“咒语·背五毒”。面为“杀鬼”道教咒语,背道士与“五毒”图案。
四,钱文类,即面有行用钱钱文。最常见的为“五铢·背五毒”,面“五铢”二字,背“五毒”图案。
五,生肖类,即铸有生肖名称、图案或十二地支文字。常见的有:
1.“生肖·支文·背五毒”。面穿左为生肖图案,穿右为地支纪文;背“五毒”图案。
2.“双狮戏绣球·五毒·背八卦·生肖”。面内圈为双狮戏绣球图案,外圈为“五毒”图案;背内圈为八卦,外圈为十二生肖。
时至今日,随着现代医学与科学的发展,端午节“恶月恶日”的观念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当初很多辟邪祈福的节俗却保留了下来。其实,任何一个民族节日的设立与流传,都不会是空穴来风,它必然和本民族早期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当我们年复一年地庆祝每一个传统佳节时,都是在不断重温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是在不断进行身份的确认,那就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要去向何方?
[i] 《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郑玄注:“招摇星在北斗杓端主指者。”
[ii] (刘宋)范晔:《后汉书·律历志中》:“案历法,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凡六家,各自有元。”
[iii]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八十五《郊社考十八》。
[iv] (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
[v] (梁)沈约:《宋书》卷四十五《王镇恶传》。
[vi] (东汉)王充:《论衡》卷二十三《四讳篇》。
[vii] 《大戴礼记》第四十六篇《夏小正》:“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夏小正》撰者无考,学界通常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后收入《大戴礼记》。
[viii] 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605页。
[ix] (刘宋)范晔:《后汉书》志第四《礼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