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行业,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到一人千面


深处广告行业多年,今天看到徐玲老师的一个洞见,我非常认同。

她的团队认为:广告行业的产品形态正在发生一个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广告的寿命正在越来越短。

它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影响,恐怕比简单的供求关系要更长远。

以视频广告为例,内容营销专家“梁将军”统计了一组数据:

2019年,一条视频广告能活35天,也就是说这条广告会在投放35天后下线;到了2020年,一条视频广告只能活10天;而到今年,据他估计,一条视频广告只能活短短3天;再过两年,一条广告可能活不过一天。

真是方生方死。

最近两年,我们自身非常大的感受是,现在的时代早已经不是电视广告时代,千人一面的时候了,从前,广告主要功能是传播影响力,也就是拍一条广告,恨不得给全国上亿人看到,然后一播就播一年。这样的广告,是按艺术品的方式来制作的。

虽然作为广告行业的自诩为“艺术家”的人们,非常享受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头脑风暴,绞尽脑汁想广告创意,然后花很长时间撰写、修改创意,再到客户那儿去做正式的提案的创作的过程。但是,算法时代告诉我们,广告的功能变了。

有了大数据和算法,广告的主要功能从传播影响力变成了精确找到消费者,甚至不是“找到消费者”,而是“制造消费者”。

你要通过批量的快速的迭代生产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的广告物料,才能快速占领用户的心智。

互联网产品大神俞军说过一句话:“用户不是人,而是需求的集合。”就是说,你不能把人笼统地看成是“一个”消费者,而要把他拆解成一个个不同需求。

现在的算法是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偏好,把一个人拆成很多个不同的“需求”,然后用不同的广告来触发这些需求。也就是说,广告形态进入了“一人千面”的时代。

比如手机品牌,它可能针对同一个消费者,从不同角度去投放一组广告:一组从功能场景出发,比如听音乐、自拍、玩游戏等等;一组从消费场景出发,比如双十一、情人节、限量款等等;再来一组从身份标签出发,比如商务狗、学生党、发烧友等等。

在“一人千面”的广告时代,对广告内容的数量需求会呈爆炸性增长,而每条广告的曝光度和存活时间则直线下降。

“快餐式”广告也许会成为主流,也就是生产速度快,保质期短的广告。就像餐饮行业大量出现中央厨房和速制食品一样,广告行业也会有出现它的“中央厨房”,提供各种标准的素材库,达到快速出品的效果。

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再到“一人千面”,广告行业的变化,让广告本身从艺术品变成了快消品。以后的广告行业,可能拼的不再是创意,而是模块化生产、成本控制和渠道管理能力。

也这也正是Action正在做的事情。


作者:申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