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暗波涌动下的水产供应链(二)
在水产供应链中,创造价值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保持稀有性、树立品牌、加快流通速度、减废等。水产供应链的产品必须时刻与速度赛跑,全球约有20% 的水产品,在真正进入消费市场时就已经腐败,在发展中家,这个比例甚至高达40%。可见,缩短供应链长度、提高作业效率是短期内奏效的做法,但如要实现长期效果,则是需要透过研发及品牌经营。
以减废为例,吃完的虾壳、螃蟹壳,如果能有效搜集,可做成动物饲料的营养添加剂。这些甲壳类水产的外壳有天然的蛋白质、钙、甲壳素、碳酸盐等,《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用螃蟹外壳磨成的粉末,具有降低胆固醇、改善消化机能、排除金属毒性等功效。这些元素也是现代保健医学、化妆品、染发剂所需要的,研发布料材质的瑞士公司Swicofil相信将甲壳素用于衣料开发,对于敏感肌肤的人来说会是一大福音,因为此材质对人体是安全且低过敏的。然而现今的水产供应链体系中,甲壳类水产如果流入消费市场,经过食用后大概就很难汇整这些东西,多半随厨余抛弃。如果能够在供应链过程中,有效搜集这些资源,或可创造许多高价值的衍生产品。
不过,创造价值最好的方法,是设法让供应链垂直整合。以鲑鱼、鲔鱼为例,如果没有垂直整合,由于鱼肉易腐的特性,会因为中间环节过多,降低商品价值。反之则可减少中间环节,确保供应链各环节业者的利润率。
在高级鱼种的领域中,垂直整合的具体呈现就是“品牌”。品牌可以使用渠道商的名字,渔业协会的名字,甚至是餐厅的名字,例如许多餐厅会直接与渔船签约,或是渔船业者直接在岸上经营餐厅,也有些捕捞业者每次出海作业费用是由渠道商赞助的。类似这样的供应链成员彼此互助,是确保质量、来源的有效方法。
鲔鱼
在全球水产中,鲔鱼是最普遍的,印尼是全球最大的鲔鱼输出国,全球约有12%以上的鲔鱼是在印尼捕捞的,其次则是菲律宾、日本、台湾、韩国。全球的鲔鱼供应链始自中、西太平洋渔场,全球约有60%的鲔鱼来自这些渔场,其他渔场还包括东太平洋、印度洋与大西洋,鲔鱼也是太平洋岛国重要的经济命脉。
如鲔鱼这样的高级鱼种,缩短海上作业时间是很重要的。捕捞之后,尽量要找到最近的渔港卸货,然后空运到欧美或是日本,才能创造新鲜价值。例如新加坡是空运“黄鳍鲔鱼”到日本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主要是因为新加坡邻近鲔鱼船的作业海域,且有密集的航班飞往日本及世界上主要的富裕国家。
鲔鱼的运输与处理方式大致上可分为冷冻鲔鱼和罐装鲔鱼。冷冻鲔鱼是将捕捞到的鲔鱼以-60℃的方式急速冷冻,这要求渔船上要装有冷冻设备,通常冷冻鲔鱼主要用来做生鱼片,市场价值较高,因此冷冻鲔鱼几乎是单卖的,比较好做到生产履历追溯;罐装鲔鱼主要是用比较次等、小条的鲔鱼制作,容易“混装”制成罐头。
泰国是全球生产鲔鱼罐头最多的国家,约占全球25%。泰联冷冻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公司,也是最具规模的鲔鱼罐头集团,旗下有多达35个品牌与子公司,其中包括美国知名鲔鱼罐头品牌海底鸡、英国鲔鱼罐头大厂John West,泰联销售的水产仅有4%来自泰国海域,其他96%来自远洋渔船。在鲔鱼罐头的生产中,人工成本占比最大,约为20%,然而人工成本并非唯一因素,环太平洋岛国、中国大陆和越南,也都有更廉价的劳动力。
鲑鱼
全球主要的鲑鱼产自挪威、智利、苏格兰、加拿大,约有70%是通过人工养殖。相较于出海作业的不确定性,人工养殖比较能精准控制成本与产量。此外,人工养殖鲑鱼也是对整体环境最友善的做法,以碳足迹来说,每公斤养殖鲑鱼的碳足迹相当于2.9公斤温室气体,如果是鸡肉与猪肉,温室气体当量分别是3.4公斤与5.9公斤,而牛肉更是高达30公斤温室气体当量。全球有70%的海洋,持续发展养殖渔业,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相当有帮助的。
不过,人工养殖并非完全无风险。近年“圣婴现象”导致海洋温度异常上升,加上缺乏降雨,使得全球第二大鲑鱼养殖国智利遭受毒海藻入侵,大量养殖鲑鱼死亡,导致近年来鲑鱼价格大涨。如果要最大程度地创造渔业价值,单纯地依靠资金补贴和油料补贴,是比较消极、被动的作法。政府可实施更积极的措施,包括品牌创造、基础建设投入及法规限制等,要从供应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创造价值,加以法规辅助。
无论是鲔鱼还是鲑鱼,高级鱼种一直存在着“标示欺骗”的问题。众所周知,野生鲑鱼一定比养殖的贵,但因无法在捕捞后立即标示“制造日期”,因此不管是阿拉斯加鲑鱼或是挪威鲑鱼,养殖的或是野生的,不是行家根本吃不出来,这使得“标示欺骗”的问题一直存在。
在渔业供应链中,如果要做中间加工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与设备,而且加工后的渔货,并无法创造较高的消费价值,因此越是先进国家,越不会从事供应链中段工作。
在供应链前端部分,政府可投入资金协助企业做好远洋渔业,或是养殖渔业的技术开发,例如超低温物流中心的建置、港口补给设施的改善、岸边制冰技术的提升;在养殖渔业上天然灾害的防治、最适养殖地点的规划、养殖箱网、自动喂食技术、疫苗管理等。这些对于渔民和企业而言,投资成本大,回收期长,难以实现,利用政府资金加强基础建设,除了可直接促进渔业发展,还能带动大量附属产业的技术提升。
在供应链后端部分,政府可从事整体品牌形象营造、公有云建置、产销状况预测、食品安全检验等工作。在品牌形象营造方面,政府应鼓励上下游产业进行结盟,避免渔货本身易腐特性侵蚀供应链各环节利润;政府应建置公有云机制,让高级渔获的产销履历及全程温度可纳入云端系统,以满足渔业上下游企业对温度管理的高要求;在产销预测方面,政府掌握最完整的进出口数据,清楚不同渔获的市场价格,可通过补助措施引导养殖业者配合政府产销配额。市场往往容易受外在因素影响而产生价格波动,政府应扮演价格波动的稳定者,具体到在渔业供应链,高效率、高稳定性地供应质、量相当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在食品安全检验方面,政府应当担好监管者角色,渔产品易腐败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监管难度,这要求政府对于渔业供应链制定更具体的监管规范,切实做好监管工作。
(未完待续......)
(本文不代表本刊观点)
本微信刊登的原创文章精选于中国《现代物流》杂志,如有转载与刊登,请与我们联系获得书面同意,发表时并请注明文章来源。
版权所属,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