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华礼:寻调教师和心愿计算机
秦华礼摄于1972年
秦华礼,1913年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陈河乡,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中坝和千佛山等战役后,参加长征,1935年9月,调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1936年6月毕业,分配到红四军军部,任无线电台台长。1945年5月,任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司令部通信科长。1949年,转业到地方,分别在四川、云南和北京等地的邮电部门担任领导职务,1956年12月,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1958年12月,任南京邮电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83年离休。
队伍建设
根据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高等教育部(高教部)规定,国家重点高校,如清华、北大等,教师的配置比例是5:1,即个教师要教5个学生。而一般高校是6:1为配置。照此比例,南京邮电学院当时的教师仅105名,其中有十余名是教文化课的(还有少数教师基本不能讲课),数量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办好学校,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那么,教师从哪里来?一是找各电信局支援;二是要求北邮开办教师培训班。这个意见上报后,邮电部批准由北京邮电学院开办数学、物理、外语培训班,从二年级中挑选出部分符合担任教师的学生再深造一年,毕业后任教;三是从企业选调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四是从兄弟院校抽调部分毕业生。
其中,大部分选派来我院任教的是北邮的毕业生,经过三年的努力,到了1961年,我院的教师队伍总数达到230多名,基本能够满足12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学辅助人员,如实验员、学生的政治指导员、机关的部分工作人员等,就从当时的中专毕业生中选留了50人。对我们的这个做法,邮电部批评说,随意留下学生是不允许的,可那有什么办法?批评归批评,工作总是要有人去干的,而且,的确解决了急需。后来,这部分同志都成了学院的骨干,很多都成为中层干部,担任了正、副处长,党总支书记,系主任等。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文革”结束,在新的发展形势面前,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又面临了新问题。那是77届招生工作开始前,因这一届招生人数比往届多400人。同时,又另增加了新的电缆专业,这个专业国内其他高校也没有。原有的任课教师只有3名,是一般明线架空电缆的教师,但也从未见过同轴电缆(那时光纤通信正在研究)。所以,除了解决教材、筹备实验室、仪器,仪表等问题外,专业教师成为当务之急。那个年代,户口是属于管制的,要想在南京上个户口,相当困难。我在党委常委会上提出,用三个月时间,我集中全部精力解决教师问题。
此时,我抓住组织部副部长,叫他集中精力与全国电信企业、电信局发信联系,给邮电部、江苏省人事局写报告。同时也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有关方面(如武汉邮电研究院、洛阳邮电设计院、上海519厂、上海电信局、北京电信局、西安电讯工程学院等)写信求援。了解到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有一批水平很高的上海籍教师,这些人在“文革”期间下放到了湖南、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全国恢复高考后,这部分教师希望调回南方,其中大约有60余人愿意来南京邮电学院任教,加上各地电信企业答应支援的,共约有90多名。当时邮电部对增加教师是百分之百的支持,但问题是南京不让上户口。那时期,没有户口,就没有日常生活品的供应,包括粮、油、各种豆制品、各种肉类、布,烧火的煤球等,总之,不管什么票证,都得凭户口才能领到,就连买个馒头、烧饼,没有粮票都买不到。为此,我急得常常连饭都吃不下,好多天的晚上都是彻夜难眠。我与省人事局的季局长和有关处长都很熟悉,但没有省委领导的话,他们谁都不敢批准南京进人。
一天晚上,我带着组织部副部长傅玉环,带上邮电部关于开办电缆专业的红头文件,直接跑到西康路彭冲同志的家里。彭冲原是南京市委第一书记,我是市委委员,经常在一起开会,所以比较熟悉。先向他汇报了新设的电缆专业对整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通信先行的重要性。特别说明,由于我国从来没有此专业,对全国来说,这是首创。同时提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这方面的教师。彭冲同志回答说:“新专业确实很重要,你们学院能办这个新专业,我们省及我个人都非常高兴,也支持你们。教师的调入,关系到城市人口问题,所以,还是要从省内解决。””我说:“我们也知道,城市人口的增加是个大问题,政府有一定困难。但特殊问题,需根据国家建设和长远发展考虑,就应该特殊解决。比如通讯,过去打仗少了通讯不行,现在搞建设更为重要。你们领导给中央打电话,经常是半天或一天打不通,有时打通了,由于音质太差,相互听不清对方的讲话,甚至话未说完就断了。”“我1950-1954年间曾在四川、云南省邮电管理局工作过,分管电信,由于电话打不通,音质太差,尤其严冬季节,穿越大山的线路被冰雪冻住后断裂,又逢大雪封山,造成无法检修而引起通讯中断数日,直接影响到整个党、国家和军队的通讯,这种例子太多了。这都是由于我们的通信科学技术落后所至。所以,我认为绝不能只看暂时困难,而不从长远建设发展考虑,那样,就会吃更大的苦头。”
彭冲同志听后幽默地说:“你的意思说是要'进口’”。我回答说:“我们多方了解,本省缺少这样的人才。要开办这个专业,教师非'进口’不可,否则不能解决问题。”彭冲又问:“那你们要'进口’多少?”我说:“我们按每门课程计算,需引进60—70人。”彭冲说:“太多了,一下子进口那么多人,别的院校也要进人,那怎么办?”我说:“那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既考虑当前,更要虑为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再困难也得进行呀。”彭冲听后答道:“好吧,那就同意你们'进口’部分教师。”我说:“请你在文件上批注个意见吧。”
彭冲同志当即拿起笔,写上“同意邮电学院从省外进一部分教师”几个字。
世纪70年代中期,秦华礼(中排右三)与部分教师合影
第二天,我就带着彭冲同志的批件和傅玉环同志一块儿直接来到省人事局。一见季局长我就说:“首长已批准我院从外省调进教师了。”季看过批示后说:“没批数字么?”我说:“这就看你局长大人的灵活性了!”季局长问:“要多少?”我说:“七八十名”。季说:“你老兄也太心狠了,一下要这么多?”我说:“新专业原来没有,全靠这次'进口’。”季说:“一下进这么多太显眼,我有难处,就先进50名,好吧?”季还说:“你老兄真有办法,直接找到省委书记,佩服!”有了教师,关键问题解决了,我也轻松了一大半。
北京邮电学院基础楼前留影
关于计算机专业
1980年6月,邮电部组织“邮电高等院校考察团”出国考察,我随教育司长宋德仁等赴法国、美国、日本考察。我提出,应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我们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一些改革。下半年,专门提出要增设卫星通信、计算机等专业的建议。但当时,邮电部教育司却说,卫星通信不是邮电部的任务,计算机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用呢?结果,得不到支持,都无法进行。
南京邮电学院计算机通信系1985年11月18日成立 ,1994年1月12日更名计算机工程系。
“寻调教师和心愿计算机”摘自秦华礼《百年风雨路》
附录:公众号的点评
文革后期,上级曾要撤销南京邮电学院,被秦华礼等据理力争,得以保留。那时,通信兵开始使用电缆,没有想到的是,部队组织民兵施工,生扯硬拽,也不进行测试,直接掩埋,造成千里电缆线路报废。余秋里气愤地斥责,你们是将10元人民币直接埋到地下,还是横向掩埋!这就是没有知识的后果。
秦华礼院长卓有见识,眼光独特,尽力实干,在他一生战斗、工作的回忆中,成果累累,可惜最后想创办新专业时没有碰上明智的领导,也是他的最终的遗憾。当然,几年之后“南邮”的计算机终于上马,可要是提前几年,将会使更多的青年投入计算机应用,将会为电信领域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邮电部在传统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发展,成效显著,令人赞叹。但是,对于新技术的追踪,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邮电部领导认识落后于其他领域,机关认识落后于基层部门。
邮电部的老领导,早在60年代就组织了长途电话、电报的计算机应用,1969年这两项应用成功,并在《人民日报》公共报道。1976年末,为国家计委建立了低速数据通信网,1977年投入运行,各省市的经济数据可以在无人职守情况下,传输存储到计委的计算机系统之中。
因为北京邮电学院的通信自动控制专业自1965年毕业两届学生后,停止招生,计算机专业也同时中止。直到1977年,邮电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定向培训了80名计算机专业的大专学生,在通信工作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北京邮电大学1985年9月成立计算机工程系,设计算机通信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
回顾历史,常见的成就与进步,而对决策失误和损失常常遗忘。但是,要有对比,才能看到差距,后续才会更快进步。
1973年,中国计算机代表团访问美国,当时中国有计算机500台,美国有计算机11.1万台,计算机从业人员100万人。二战后期,科学家的“计算机将从事辅助人类脑力劳动”的预见,已开始实现。八十年代,美国应用计算机带来的劳动工时,已相当于20亿人年。
1972年,林巧稚先生随团访美,她看到美国医院的现代化,提出中国医学也要上马计算机,回国不到一年就成为现实,在中国医学院肿瘤医院设立了中国医院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并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月,厦门鼓浪屿的“林巧稚先生纪念馆”将展出这一事迹)
1979年,中科院计算所邓清仙等5人访问澳大利亚,他们当时已有1.1万台计算机,6万名计算机技术人员,还在以每年5000人的速度增长,计算机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为了对比邮电部教育司对南京邮电学院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决策失误,特地引用南京地区几所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情况。更多的史实与分析,还有待于专业学者对“中国计算机教育史”的研究。
南京部分高等学校的计算机设置回顾
南京大学
1958年,南京大学数学系成立计算技术、计算数学、数理逻辑专业,培养计算机相关领域专门人才。1963年10月,南京大学购置的103计算机调试成功,教育部在南大召开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推广交流大会。
1978年,成立了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拥有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两个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随后,成立了南京大学计算中心。
80年代,计算机科学系建立了情报检索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1981年建立了全国最早的计算机软件博士点,1983年成立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1960年创建的"计算技术及装置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专业之一,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生,1980年成立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1965年,计算机系独立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数字积分机,用于国防及工业生产自动化;1973年参加了我国100系列和200系列数字计算机的总体设计及系统软件开发。7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形成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理论及其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处理等国内有影响的三大研究领域。
1977年7月,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在江南造船厂机房工作,计算机是南京工学院研制的,右起:刘鼎元、舒五昌、苏步青、忻元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9年8月,自动控制系(五系)成立,下设解算装置(计算装置)等3个专业,学制5年,共有自动控制原理(501)、计算机原理(502)、制造工艺(503)、导弹控制(504)、机载计算机(505)和飞机自动驾驶仪(506)等6个教研室。
1962年12月,将原自控系(五系)和无线电系(六系)合并为航空无线电及自动控制系(一系),下设无线电遥控遥测、计算装置等6个专业。计算装置专业于1962年停止招生;1973年5月,恢复计算机教研室(404教研室)。
1963年7月,将原航空无线电及自动控制系分为航空无线电系(一系)和航空仪表特设与自动控制系(四系)。一系下设无线电遥控遥测、航空无线电定位及导航、计算装置等4个专业,设有控制与计算装置教研室(106)等7个教研室。1975年新增计算机软件教研室(405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