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亿一张到巨头垄断,第三方支付牌照亟待规范和重启发放

易简财经

去年最值钱的“全牌照”支付公司,价格超过20亿元。

-

51信用卡要卖支付牌照

11月28日,微信公众号“支付百科”发文称,51信用卡将卖掉刚买到的雅酷这张支付牌照。

文章称,根据有关人士推测,51信用卡卖掉支付牌照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三点:

一是受到政府“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备案延期的影响;

二是受到上市后股价连续受挫,多次跌破发行价的影响;

三是受到当年北京雅酷时空的母公司,北京首惠开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年,严重亏损的影响。

消息一出,引得业内一片感叹,51信用卡去年才收到的牌照,怎么今年就要卖了?

-

一块价值11亿的支付牌照

2017年4月12日,51信用卡斥巨资11亿,收购了北京雅酷时空信息交换技术有限公司的支付牌照。

据了解,此牌照包括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和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算是一张“全牌照”。

在购买牌照后,51信用卡的信誉无疑更上一层楼。毕竟支付牌照代表了监管机构的权威认可,这让更多代理商愿意与51信用卡合作。今年7月,51信用卡更是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然而,就在这家独角兽公司蓬勃发展之际,却突然传出其要卖掉刚买的支付牌照,这确实让人无法理解。

不过,51信用卡方面则对此做出了否认。11月29日,51信用卡回应称,公司自上市以来,各项业务均在良好运营中,现无出售支付牌照的计划。

-

那些年高价的支付牌照

虽然51信用卡否认了这次事件,但11亿元一张的支付牌照着实让小编感到吃惊。但小编发现,高价收购有牌照支付公司的企业,不仅仅只有51信用卡一家。

2014年底,万达以3.15亿美元(折合20亿元)的价格,获得快钱68.7%的股权。

2016年1月,小米耗资6亿元,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捷付睿通股份有限公司65%股权。

2016年8月,恒大耗资5.7亿元,完成对广西集付支付有限公司的收购。

2016年9月,美团点评耗资13亿元,全资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钱袋宝。

2017年12月,滴滴豪掷3亿元,收购了高鸿股份旗下的一九付。

网贷之家研究员王海梅表示,前几年,从价格来看,拥有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收单业务资质的牌照价格最高,单个业务牌照价值差异较大,发展状况更好的价值更高;单独的互联网支付牌照报价3亿元;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的业务牌照价格约5亿元;地区收单牌照可叫价到1亿元-3亿元。拥有多个业务资质并且本身业务发展较好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更高,最值钱的是拥有“全牌照”(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的支付公司,其价格超过20亿元,资质好点的能超过30亿元。

30亿元一张牌照,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价格为何如此离谱?

-

数量有限

小编了解到,第三方支付牌照是从2010年开始实施和发放的。

2010年6月,央行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从事支付业务需要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也称《支付业务许可证》。

据统计,从2011年5月份至2015年3月份,央行一共发出271张支付牌照,包括央行近日披露的传化支付的牌照。数据显示,2011年发放牌照101张、2012年96张、2013年53张、2014年19张、2015年2张。而这些牌照进行了四次续展,其中2016年8月12日第一批累计续展牌照数为27张、合并牌照数为6张、业务调整牌照数为15张。

而在支付牌照开放的同时,中国互联网金融也在不断发展。2011年,支付宝推出扫二维码支付;2013年8月,微信推出微信支付功能,2014年春节,微信通过抢红包完成了大量绑定银行卡;2014年,滴滴、快的打车大战,用户逐渐习惯移动支付,到2017年底,我国移动支付用户已经突破7亿。

可以说支付牌照的开放,对非金融机构的支付行为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伴随着监管升级,支付牌照开始逐渐收紧。由于在备付金、清结算、二清、套码等方面开始陆续暴露问题,监管层开始出手整顿支付行业。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支付机构”,从此暂停发放支付牌照。这标志着第三方支付牌照进入存量时代。

截至目前,央行累计注销支付牌照名单已增加到33家,最新的支付牌照数量为238张。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牌照不可以倒买倒卖,但许多互联网巨头都有支付业务。其他公司如果想快速获得,只能通过直接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方式将支付牌照收入囊中,这使得支付牌照的市场存量越来越少。

伴随着支付牌照发放的收紧,行业并购事件不时发生,市面上也催生了支付牌照买卖的生意,各种中介、掮客游走在各方之间,价格也一直被热炒。

-

严重垄断和畸形的市场

有限的数量,高额的价格,带来的只是严重垄断和畸形的支付市场。

一方面,政府限制支付牌照数量,导致牌照价格过高,一般的互联网企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购买牌照,唯有巨头能进入其中,从而形成巨头的垄断。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牌照,就将会被央行取缔,这又使得后进场的玩家不得不耗费巨资,收购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要知道,支付牌照本身并无实际价值,只是由于监管部门停发新证,而后入场玩家苦于政策,只能为此买单。

除此之外,更有一些上市公司,主业不振,打出“双轮驱动”的经营战略,通过收购一块第三方支付牌照,摇身一变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

如今,支付行业已经形成“双寡”格局。有数据统计显示,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分别以53.76%和38.95%的市占率占据主导地位,两家企业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占比高达92.71%,剩余7%的市场份额由236家公司抢夺。

236家支付公司在7%的市场里厮杀,能有多大的利润空间?严重垄断和畸形的市场,让后来者苦不堪言。

-

未来将如何?

现在,牌照价格虽然有所降低,但依旧有价无市。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支付牌照价格的热度开始冷却。据《北京商报》报道,一位金融牌照交易的中介人士表示,最近很少见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交。目前市场上支付牌照交易玩家数量逐渐减少,支付牌照价格相比年初下降了不少。已知的案例是拼多多收购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网传花费仅2亿元—3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称,主要是因为,随着巨头布局完成,市场份额已被瓜分殆尽,新入局者很难再分到‘羹’,需求方减少,价格自然也跟着降低。

但价格降低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伴随着行业强监管的持续,大型支付机构的固有优势越来越明显,而小型支付机构则面临生存危机。数据显示,央行已经注销逾33张支付牌照,不少中小支付机构已经退出市场。

有限的数量、离谱的价格、垄断的巨头和面临生存危机的小型支付企业,造就了如今畸形的支付市场。但未来将会如何呢?只能期待政府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规范管理和重启发放,来打破巨头垄断的畸形局面。

关 于 本 文

  • 请WX搜索“易简财经(ID:ejfinance)”关注我们

  • 作者:简小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