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读|獒是獒,狗是狗——《藏獒不是狗》读后记

有些忙,有些倦。这一篇读后感是几年前的文字,删除了大量段落之后发在百家号,是我首篇推荐量超过两万的文字。顾不上写新东西,就贴出来算是给大家一个回复,谢谢您们的惦记。

杨志军的《藏獒不是狗》出版有好几年了。和他的另一本作品《伏藏》不同,书中没有环环相扣(出版商置噱说这本书是中国版的《达芬奇密码》,结果是杨志军不屑,评论的人不屑于杨的不屑,我不屑于评论人的不屑)的情节,也没有对藏传佛教仪规等各方面的详尽解读。而且就是对藏獒,也没做《藏獒》三部曲里那般细致入微的刻画。这不是一本关于藏獒的书,而是一本关于人性和信仰的书。甚至说,书中很多人物的描写都是粗线条的,面目不清——这不影响人物的传神。听起来很矛盾,但这正是杨志军的高明之处。
杨志军是皈依已久的佛弟子,但在这本书里,杨志军借助了其他宗教的典故来刻画人物,甚至在最后,杨志军还用牧师这样一个角色来表达信仰的终极意义。这可能和他现在居住的城市青岛的历史背景有关,也和年逾半百有关吧?佛教里有一个著名的公案,一位得道的高僧曾问另一位同修:什么是缘起性空?佛教理论从三法印到四圣谛到十二因缘,最原始最核心的就是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的含义是每一位初学者都要了解的。所以这位高僧如此一问令同修暗暗吃惊。有人说杨志军对藏传佛教已经达到专家级水平,因此他在《藏獒不是狗》一书中表达出的反思与追问,就有了信仰本质上的朴素纯粹。
故事的背景就是当代,那场高原地震发生的前后。主人公之一袁最,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是“原罪”的谐音。杨志军抓住这条主线,主要就是围绕着袁最每次犯罪之后的心理震荡以及自我开脱来一层层剥开人性最黑暗的角落——人性里有阳光永远照不到的地方。廖一梅说过,我们以爱的名义,做过多少丑事。是的,但是敢于承认和敢于担当之间的距离和发明火药到发射火箭之间一样遥远。而杨志军,从《环湖崩溃》再到《藏獒》三部曲,再到现在的《藏獒不是狗》,他终于替我们所有的人进行了一次完备的忏悔。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藏獒不是狗》就是一部当代忏悔录。
《藏獒不是狗》一书的人物,名字皆有指代。比方路多多,还有他的妻子少少。多多、少少自然是要在一起的。杨志军对很多当代司空见惯的现象的描写都是浅尝辄止,个中原因不言而喻。但是书中关于路多多的一段描写,我觉得有必要放大一些,因为这样的故事曾经就是身边的真实:路多多有一个好色的上司,结果有一次上司直接说要跟你借一样东西。知道我们单位谁的老婆最漂亮?就是你老婆。路多多先是打了上司一个耳光,上司说你敢打我?你不就是一条狗吗?然后走了。路多多回到家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妻子少少,又跪下求少少“救救”他。结果呢,少少就去了上司那儿,然后路多多仕途坦荡,上司升一级,他跟着升一级。后来少少和上司幽会不方便,就改在自己家里,每次少少都给路多多发短信:我要在家里招待客人,你来吗?
杨志军在本书里为我们提供了两种现代生存模式,一种是精神上的,将信仰融入世俗。关于这一点,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有学者忧心如焚。另一种是环境上的,不开发、不搞旅游、不做钢筋混凝土森林。这一点,我不知道如何评述,之前也有过例子。信仰不同于宗教,这一点无需多说,但是如何实现信仰,或者说如何将信仰融入我们的生存之中,这也不是这一本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既然我们都是生命的“临时工”,那么在这一世如何实现生命最宁静的安放,可能是我们直至临终都还在思考和寻找的答案。
……………………………………………………………………………………

关于作者:舒放,力求避免油腻的中年男子。流浪各地,但定型于高大陆青海。写诗多年,一直坚持着,哪怕诗歌从大众变成小众乃至现在的旁门,喜欢不减,且欢喜有加。

世界薄寡,请允许我用诗歌撩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