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番外(三):威武唐军之扎营篇

经过半天行军(千万别以为古代军队行军一走走一天,到天黑的时候随便找个地方临时扎营,如果这么做那叫找死。大军行动基本上只走半天,剩下的半天时间全部用来安营扎寨);大军到达斥候预先侦察好的适合扎营地点。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大军驻扎的地方,得符合几个条件
1.视野开阔,周围无遮挡;
2.靠近活水源;周围有水草;
3.空气流通;
4.方便士兵收集扎营用的树木及薪柴。
……
大军驻扎几个忌讳
1.缺水的高地;
2.盐碱地;
3.山前有山洪的冲积扇面;
4.四面环山的凹地;
5.只有一条进出通道的峡谷
6.前人遗弃的营垒或废墟
……
确定驻扎地点之后,主将会下令斥候和精骑带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色旗,按东南西北方位,圈出大军可以活动的安全区域;同时下令所有官兵扎营、打猎,放牧、打柴不能超过旗帜圈定的界线。
明确安全区之后,大营里开始忙活:
1、警戒。

大军到达扎营地点后,主将会下令一部弓上弦、刀出鞘,向敌军可能来袭的方向列阵警戒。
可能对面啥也没有,但这支部队务必如临大敌不能松懈!因为扎营是全军最混乱也是最脆弱的时候,这会儿敌人如果秃然出现,等待唐军的将是灭顶之灾。
2、清点人数、武器装备,检查牲畜情况。

警戒部队派出去之后,大营中的各部长官开始清点人数
如果士兵点名未到,这个时候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士兵掉队。那么长官会让所在的本队和火长(唐军最小单位是火,每火50人,领头的称火长。)带着马匹或者骆驼去寻找掉队的士兵。
第二种情况是该士兵畏战当了逃兵。这时候长官会通知虞侯和外围游弋的精骑抓捕;逃兵留下的武器交回后勤,食物分配给其他士兵。
清点完人头接下来是清点武器装备
如果有士兵的甲胄和武器出现破损,要立即修补;如果出现甲胄和武器遗失,要记过,按照军法处置。当时唐军的甲胄和陌刀之类的武器,在当时可以说世界顶尖水平;严禁民间私藏,更忌讳被敌方缴获。同时后勤人员要清点军中存粮,统计路上的损耗以及是否有遗失情况。粮草是大军的命脉,一旦军粮告急,那仗也就不用打了。
这些七七八八搞完,接下来是检查作战的战马,驮物品、装备的驮马和毛驴的情况
如果发现这些牲畜出现伤病,要赶紧处置;如果伤势严重,或者是因为士兵操之过急鞭打导致牲畜受伤,火长要被追究责任;同时赶紧叫兽医医治。
3、搭建营寨

营寨的结构,分平时和战时。
平时空旷地形上一般会结方形营寨
(方形营寨,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形狭窄时,一般会结六边形营寨
(六边形营寨,转载请注明出处)
身处有屏障地形,一般会结半月形营寨
(半月形营寨,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之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唐军会选择不同形式的营寨。
当然了,搭建什么类型的营寨,这是主将考虑的事儿。作为执行军官则另有一套任务:
1、修寨墙

大军在外,不可能在短期内建造出高大坚固的城墙,所以营寨的寨墙全是木栅栏。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木栅栏内外面都要涂满泥巴,防止敌军火攻或者营中走水。
木栅栏上还要搭建出栈道和栏杆,每隔数步还要设置位置更高经过防御加强的瞭望台。
这些瞭望台作用有二:1.平时有士兵轮番值守做观察哨,有风吹草动尽收眼底,起到预警的作用。2.战时会把强弩硬弓抬到瞭望台上,这些瞭望台摇身一变就成了火力点,居高临下重点关照对方带队的将领。或者等敌方接近寨墙,从瞭望台上投掷燃油、火把之类的可燃物。
一般竖寨墙的时候还会在木栅栏上留出暗门儿,主将根据战况选择合适的时机撒出反击部队,可能是步兵,也可能是骑兵;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等把寨墙立起来,距离大营门口儿一定距离安放成排的拒马和鹿砦(zhài)。这也是从实战出发,防止敌方骑兵快速突袭冲进大营(尤其是夜间)。所以古代扎营之后,只有一种情况本方士兵可以骑马经过营门口,这就是斥候或者精骑发现敌情后回来复命;不承担侦察任务的军官或者士兵胆敢在营门纵马,一律处死。
2、修厕所
千万别小瞧这五谷轮回之所;这玩意儿弄不好,是会有大麻烦的。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大军扎营之后,营区内第一重点是粮仓,而粮仓第一重点是防火、第二重点就是挖厕所。
大营里厕所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
首先就要跟存粮的地方拉开一段距离;其次是要跟饮用水源保持距离。唐军军法严酷,有胆敢在粮库和水源边儿上大小便的,立斩(有的将领有洁癖的,士兵如果在水源里洗澡都会被砍头)。第三,厕所要跟官兵们的生活区拉开一段距离。
这么做的目的不言而喻:大军扎营,人群密集;一旦有个传染病暴发会传播速度会非常惊人(可参见此次疫情爆发)。
如果出现疫病横行的情况,会造成部队大面积非战斗减员;一个个儿都病病歪歪的,还咋打仗?
像《三国演义》的戏核儿赤壁之战,小说写的精彩无比,又是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又是借东风,苦肉计。
但在历史上,其实就是曹军碰上“新冠”,丧失战斗力了:
  • 《三国志 武帝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 《三国志 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 《三国志 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三位大佬的传记有不约而同的提到曹军中流行传染病,造成战斗力下降,曹老板不得不退兵。
当时曹军是不是因为厕所的事儿没整好最后弄出传染病,这不知道。但厕所没管好,确实容易弄出传染病,比如霍乱、痢疾、肝炎等等。
所以厕所管的好,也是战斗力。
大营安好之后不等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尤其是夜间,多少名将栽在敌方夜袭上。所以晚上的预警尤为重要
这里边儿有两点:
1、是为了防止敌人冒充我方人员侦察或者偷袭,大营内部会有值班部队守夜巡逻,同时主将会传下口令。
值班部队领头的分别是虞候总管和坐者(固定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固定哨和游动哨。
每天戍时,虞候到中军大帐领取巡夜应答的口令,主将会随机抽取一本书中的俩字(或四个字)作为应答口令。这种口令即时生成,每天一换绝不重复(这跟现代军队一样的),以保证口令时效性并且不会外泄。
前一个字(或两个字)是坐者的口令,后一个字(或两个字)是虞候的回令。
主将确定好口令之后,会将写有口令的信纸用火漆封好,派传令兵送给值班部队各单位,由当夜执勤的军官亲自打开。
入夜后,大部分官兵会休息;当夜执勤的坐者和虞候开始忙活。
坐者有固定的岗位;虞候带队巡逻。
等虞候经过坐者的位置时;坐者会高喊:什么人?
虞候回答,虞候总管某某巡(一定要报出名字)。
然后两个人对口令:
比如会长是坐者,会长先报当夜口令:国师!
天外是虞候总管,天外回令:好色。
确保口令无误后,会长会说:虞候总管天外过。
然后天外带队继续巡逻,走到下一个坐者处,这样的流程再来一遍。
这样儿做,主要是防止敌方侦察兵混入军营侦察、刺杀、搞破坏。士兵的军装、铠甲相对容易弄到;但一天一变随机的口令这可不好弄。
2、为了避免被敌军趁夜劫营;在大营之外每个方向主将会安排三层预警。

第一层预警距大营40—50里:一小队士兵除了常规装备外会有配5、6匹马,携带军鼓。
如发现敌军偷袭,斥候会飞马回报;同时视情况敲响军鼓作为疑兵,迟滞敌军的行动。
第二层预警距大营5-10里:这层预警由军中听力极佳的斥候组成,这一层夜间斥候会携带一件特殊工具,就是胡禄。
胡禄有的也写做“胡簏”或者“胡簶”,“簶,胡簶,箭室也。”;是由野猪皮做成的箭囊。这玩意儿传音效果极佳;据说这玩意儿埋在地上,听力好的斥候可以听见方圆三十里内大队人马经过时的嘈杂声。
第三层预警也是由中听力极佳的斥候组成;距离大营百步;这是大军最后一道预警。
为了保障大营安全以及军队机密不外泄,这三层预警的士兵:1.全部是文盲;2.一段时间内接触不到大部队的核心机密,以防这些斥候万一被敌军俘虏老虎凳辣椒水之下泄露机密。
如果部队在一个地方驻扎一段时间,唐军会在营地附近的高地上建立烽燧堡。
烽燧堡一为预警,二为屯兵。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烽燧堡上设置烽火台,一个烽燧堡人数配置在6—50人。岗位职责:
1.瞭望;2.如果出现敌情,负责点燃狼烟和烽火(根据观察到的敌军规模,点燃不同数量的狼烟和烽火);3.检查来往人员的文书和通关凭证。
烽燧堡的武器装备,除了每位士兵的单兵装备,还会配备强弓硬弩,燃烧瓶、油缸、各种灰瓶炮子、滚木礌石;以及一定数量的淡水和粮食。
在烽燧堡附近,唐军通常:
1.坚壁清野。烽燧堡附近的树木、草场全部烧毁;以防为敌利用隐蔽。
2.烽燧堡附近的道路上,铺设经过特殊处理的细沙:这些细沙有别于普通的沙土,如有人经过会在上面留下印记。如此,唐军能够监控过往行人;或有大队敌军趁夜通过时能掌控敌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