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听琴图》赏析

听琴图

北宋·赵佶作

绢本设色

纵一四七厘米

横五一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末期提倡写生花鸟的画家,而于人物、山水也是无所不能。他所流传下来的作品,根据历来的著录,并不太多,尤以山水为最少。

他的人物画,现在所能见到的,除了《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都说明是摹唐张萱的画笔外,还有《文会图》和这里所要谈的《听琴图》。

此图旧为清内府所藏,它的流传只见于清《石渠宝笈三编》和胡敬的《西清札记》里,在清以前似乎是未经著录过。瘦金体字题“听琴图”三字,下另书“天下一人”押,钤“御书”朱文印于押书上。正中有蔡京诗题。据《西清札记》所记,说是赵佶的自画像,那上面坐着弹琴的就是赵佶,下面右首红袍低头静听的是赵佶的大臣蔡京。胡敬的这一说法,不知有什么根据,但是通过这图的内容看来,说是一幅富有现实性的画,是可以肯定的。

图的描绘相当精致,下面左右坐着两人,一人仰着头,一人低着头,这两个情态,充分表达了在凝神静听。画面的气氛,足以引人领略到在这幽静的园林中,只有清疏的琴声在断续地响着。

这一成功的描绘方式,是通过纤巧细微的技法描绘的。它的用笔与色彩,特别显得工整清丽,乍看几乎疑是明仇英的手笔。其实它的艺术的高度性和现实性,北宋以后已不复是这样一种气氛与格调,遑论仇英?

然而,在北宋,像这一图的画派,却是新颖的创作。通过所有现在还见得到的人物画,它的这种写实的描绘与笔墨所形成的风格,是已经由朴实庄重转到精微纤巧的路上,对描绘事物更前进了一步,也指出了北宋的人物画派,由唐吴道子的画风,从李公麟、武宗元而后所转入的方向。从吴道子用笔如“莼菜条”,所谓“吴带当风”的描绘方式,转到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有起倒”的笔势,再转到纤劲清疏的格调,来达成当时对现实描绘的艺术企图。

但是,从现在所流传的赵佶各种画笔看来,不论人物、山水、花鸟,它的风格,都特别表示了它的多样性。元汤垕认为所流传的赵佶的画笔,不可能都出于赵佶之手,而有许多是画院中人替他代笔的,他说赵佶的真笔,“余自可一望而识”(见《画鉴》)。

汤垕认为能一望而就能认识的赵佶真笔,他并没有说出是什么样的体态。因此,由于现在所见到的赵佶画笔的多样,由于过去怀疑他有代笔,这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可能性。何者是赵佶的真笔,何者是代笔,这就是须要研究的问题所在。

听琴图

就是这幅《听琴图》,胡敬曾在他所著之《西清札记》中,大骂在上面题诗的蔡京,说他公然敢于在皇帝画笔的上面正中题诗,这简直是“肆无忌惮”。在封建专制的时代看来,胡敬的说法是有一定的理由的,臣下如何可以在皇帝画笔的上面,而且是正中题诗呢?这也是值得分析的。

应该说,无论如何,蔡京不应该而且也不敢在图的上面正中题诗,因为蔡京难道不懂得这样是对皇帝“肆无忌惮”吗?

试解释这个问题。这一图的右上,赵佶写着“听琴图”三字,左下面签署着“天下一人”的款押。如其在“听琴图”三字上面题诗,不妥当,而在“天下一人”的签押上面题诗,是不是更不妥当呢?因此,只好选择在上面的正中部位,庶几避免在皇帝的签字上面题诗,这是一个解释。但这个解释,似乎还不够有力,因为虽不在皇帝的签字上面,而仍然在皇帝的画笔上面的正中题诗,还是不免要担“肆无忌惮”的风险的。

现在流传的赵佶画笔,而上面有蔡京题的并不仅此一图。试从其他画图中来看他们君臣之间题诗的规律。

赵佶的《雪江归棹图》有蔡京的题,但这是卷子,题在后面,不发生题的部位问题。赵佶的《文会图》,有蔡京的题诗,这一图是大堂幅,右上是赵佶的题诗,左中边是“天下一人”的签押,而蔡京的题诗,正是赵佶的签押之上,与赵佶的题诗左右并列相对。赵佶的《御鹰图》,有蔡京的题诗,右上是赵佶写的“御鹰图”三字,左下是赵估题的年月日和款押等,蔡京的题就紧挨着“御鹰图”三字,题满了上端的篇幅。照这些例子看来,当时在皇帝的画笔上题字的部位,又似乎是可以随便的,并不至于构成“肆无忌惮”之罪。

但通过这些题的文字内容,却产生了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听琴图》上蔡京的题诗,它的意思和语气,只是依据画的内容来加些辞藻而已。《文会图》上赵佶和蔡京的题诗是这样的:赵佶的诗共五行,第一行:“题文会图”,第二行到第五行:“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蔡京的诗共六行,第一、二行:“臣京谨依韵和进。”第三行到第六行:“明时不与有唐同,八表人归大道中。可笑当年十八士,经纶谁是出群雄。”

这里感觉到,何以蔡京在这两图的题诗里,竟没有一字对“皇帝陛下”的画笔加以颂扬?而对《雪江归棹图》却题着“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笔”,又说“盖神智与造化等也”,对《御鹰图》又是“皇帝陛下,德动天地,仁及飞走”与“神笔之妙,无以复加”等等颂扬的辞句呢?

因此,这里感觉到,《听琴图》与《文会图》根本不是赵佶的画笔,也不是代笔,而是画院中人的画笔,但为赵佶所满意,或为赵佶所命题,因而在上面题字或题诗,蔡京也只是奉命在上面题诗,故而没有对画笔加以赞扬。那么,写在画的哪一个部位,就更无所谓了,尤其是《文会图》的题诗可以证明这一点,“画图尤喜见文雄”,诗用这样的口气,意思是画图取文会为题材是可喜的,是表示他所统治的天下,多士已经入吾彀中,画图也在描绘他的“光荣统治”,这样的诗意与用“犹喜”的口气,以及开首写着“题文会图”,这就很不像是题自己的画。蔡京的题诗,也是只引伸赵佶的诗意,君臣标榜,来颂扬当时的统治远比唐朝好,也没有一字涉及画笔。这与题《听琴图》的方式是一致的。

蔡京题《听琴图》诗:“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这样的诗句,如何能理解是在题皇帝的画?又如何能理解那个坐着弹琴的正是蔡京的“主上”呢?

因此认为《听琴图》仅仅是当时画院中人的画笔,赵佶只是在上面题了字,根本没有代笔的意义。《雪江归棹图》与《御鹰图》的情形就不同了,蔡京的题句是左一个“皇帝陛下”,右一个“神笔之妙”,这就显得确是出于赵佶的真笔了,假使是出于代笔,似乎蔡京就不可能特别对画笔加以这样的颂扬,因为,对于替一个善画的皇帝所代的笔,加以过分的恭维,在皇帝看来,是不是会有另外的感觉呢?这又不仅是肆无忌惮,更要有讽刺皇帝的嫌疑吧。至于明代董其昌说《雪江归棹图》不是出于赵佶之手,而是唐王维的画笔,这一说是十分站不住的。

以上仅就画的题字方面,来推论赵估的真笔问题,赵佶的画,传世不多,又很分散,有的原作还不容易见到,一时无从作全面地深入研究。但是,如他的《竹禽》和《柳鸦芦雁》两图,是同一的性格,与其他画本的格调,似是两回事,看来有一些非常精工的花鸟,与赵佶的关系是可以献疑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