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有什么区别?
共济失调指运动时动作笨拙而不协调,患者表现为走路困难或精细运动障碍。多种病因可导致共济失调,包括酒精滥用、药物中毒、脑卒中、脑瘫、多发性硬化等。某些遗传和基因的缺陷亦可引起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等几类。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因为有遗传性,大多数是中年发病。临床表现除了共济失调症状外,还有眼球活动异常,眼球活动比较慢,部分病人还会出现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变性,部分病人行走出现异常,肌肉出现萎缩,周围神经出现疼痛,另外一些病人还会出现痴呆,主要临床表现还是在初期,表现为不稳定、肢体摇晃、动作反应比较迟缓、准确性比较差,到中期后可能会含糊不清,眼球转动不平顺。到晚期后,病人可能会失去意识,理解能力下降,不能站立,只能依靠轮椅代步。
小脑性共济失调可通过IAs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如穿衣、系扣、端水、书写、进食、言语、步态等。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步行时不能直线。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肌张力的改变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诉。患者常常说到:"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随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表现起坐不稳或不能,直至卧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