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15-16-17
今天开始分享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
1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阴弱的三种解释;
1.寸浮尺弱 ----寸脉浮,是有外感,尺脉弱,是气血不足。
2.轻取脉浮,重按少力 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阳”是指浮取,“阴”是指沉取。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是阳浮。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就是迟缓无力的,是阴弱
3.阴指太阴,阳指太阳,三阴三阳开阖枢看,开是,太阴和太阳,所以容易感受外邪,比如上呼吸道感冒和胃肠型感冒。
阳浮者,热自发----气血到了体表,卫气充足,气血是有一定能量的,会提升体表的温度,人体自身就会感到发热。可以说少阴的热气托邪出表。
阴弱者,汗自出-----如果体内的营气弱到一定程度,会影响对卫气的输送,血管内的气血和血管外的气血都来自于脾胃的运化,为什么说脾气虚的人容易自汗,因为气血生化困难,气血不足,或者说营气和卫气不足,卫气可以抵御外邪,是可以控制汗毛孔的正常开关,卫气不足,容易自汗。
中风的人,服用桂枝汤,可以喝一些热粥补津液,以助药力。桂枝汤证的人都是脾虚外感,所以要禁服难以消化的食物。桂枝汤服用的关键是汗出必彻,微发汗,但是汗要全部出来,汗出不尽,容易转阳明,就是白虎汤加人参汤。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啬啬,淅淅,翕翕这些都是象声词来形容怕冷怕风发热的症状。
鼻鸣干呕者----鼻鸣是呼气时鼻子有吹哨的响声,干呕,都是气血向上产生的湿热,一个导致鼻腔狭窄,一个导致胃里面的浊气往上走,出现鼻鸣干呕。
小结:
1.普通人感冒不容易出现出汗的症状,但是脾虚的人感冒会出汗。
2.治疗感冒方法是发汗,但是对于出汗的感冒,一定不能大发汗,要微微有些出汗,效果最好,因为汗也是人体的体液/血液的一部分,在血管里面就是血液,跑到体表就是汗。
3.自汗的人大多数是太阴脾虚,可以用黄芪白术这类走太阴的药物。
16.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外证是不是表证呢?
脉浮---在表有外感 脉弱----里虚,脾虚气血不足
表证---一般是用解表的方法来驱赶病邪,病邪在皮肤体表,像麻黄汤类。
外证---是争对内证而言,可以包含表证,也可以包含病邪在肌肉层面的治疗方法,比如桂枝汤的解肌。
一个人有太阳病,有外证,也可以说表未解,并且气血不足,脉浮---在表有外感 脉弱----里虚,脾虚气血不足。用桂枝汤增强脾胃津液,来发汗解表。
17,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发热汗出----发热汗出的原因,就是荣弱卫强或者是阳浮阴弱
欲救邪风者-----桂枝汤是一个治疗中风方剂,里面的桂枝可以解表。
思考
1. 出汗的原因有几种,怎么治疗效果最好?
阴虚内热
湿热内蕴
气虚不够
1. 有热,不管是实热还是虚热,实热泻火,虚热滋阴。
2. 有正邪相争,表现为不通畅,堵塞,就像彭彭说的这种,用桂枝干姜补正气,柴胡给邪气疏导出来,正气足,邪气退。
3. 阳气大虚,卫气不固。用附子 黄芪 干姜 白术类。厥阴汗出就是这一类亡阳汗出
发汗过多容易导致阳气虚,血少,容易转入阳明病和三阴病,只要多汗的地方就提示这个地方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