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看运河聊城的百年辉煌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
聊城,一座江河纵横、魅力十足的水城。黄河奔涌而来,大运河北流而去,马颊河、徒骇河纵横交错,东昌湖、洛神湖交相辉映。在这里,既可以享受到北方大河的波涛汹涌,又可以体验到江南水乡的优雅细腻。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全长1794千米,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城中有水 水中有城
在历史的变迁中,聊城的城市格局逐步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风貌,大运河给聊城带来了“挽漕之咽喉。天府之肘腋”的荣耀,并为聊城最终赢得了“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美誉。
据《元史·世祖纪》记载,公元1289年,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诏赐名会通河。至此,聊城真正与运河结缘,大运河在聊城境内缔造的数百年繁华景象就此开篇。
京杭大运河南端自阳谷县张秋南五孔桥入聊城,中间流经东昌府区、临清市,在临清西北隅与卫河交汇,全长97.5公里。“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是古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典型描述。其中“临”指临清,“张”指张秋。
临清钞关 富甲天下
临清曾是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和商业都会。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的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钞关税收的四分之一。到了清代,更是被乾隆誉为“富庶甲齐郡”。也正是这种盛极一时的繁华,使聊城成为当时运河沿线的九大商埠之一。
临清钞关作为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构的唯一典型遗存,而今虽已不具备税收功能,却是明清漕运兴亡的一面镜子。可以不夸张地说,几乎临清的任何角落都跟运河有着些许联系,舍利宝塔、鳌头矶和中州古城这些著名的人文景观,都是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
阳谷张秋 商贾云集
大运河另一座重镇——张秋,在繁华之时亦是航桅林拥、商家云集。据《寿张镇志》记载,张秋镇全盛之时,城有九门九关厢,72条街,82条胡同,俨然都会之观也,有“小苏州”之称,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如今作为旅行者想要追寻运河的踪迹,张秋运河古镇是不二之选,古镇内建有文庙、关帝庙、清真寺、任大仙祠、戊己山、挂剑台、黑龙潭和城隍庙大殿等名胜古迹。大运河留给张秋的,不仅是史书中那只言片语的繁华锦句,更有数不尽的人文遗迹等待着我们一探究竟!
会馆林立 文运大开
自明初开始,聊城逐步从地方政治中心城市向运河商业强市转变。大运河沿岸的商人们,纷纷为联合同乡、祭祀神明而举资筹款,先后兴建了山陕、武林、苏州、江西、赣江等八大会馆,其中位于东昌府的山陕会馆至今可见。
明清两代,聊城文运大开,鸿儒相卿连翩鹊起,文人骚客脱颖而出。据《聊城县志》记载,这其中考中状元3人,进士99人,举人439人,文化的昌盛赋予了聊城深厚的底蕴。当时的东昌古城、光岳楼等地,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逗留观光。
运河美食 非遗传奇
悠悠运河水,曾带给聊城数百年的繁荣兴盛,更留给聊城人享用不尽的美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临清的八大碗、什香面、托板豆腐和烧卖;东昌府的铁公鸡、沙镇呱哒和八批果子;阳谷的肉旋子、空心琉璃丸子、蒸碗、张秋炖鱼等不胜枚举。各种运河美味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领略了运河文化在人们舌尖上缔造的不朽传奇。
千百年来,运河作为贯通聊城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更孕育出浓郁的文化景观,成为一条传承文脉的历史走廊。雕刻葫芦、临清贡砖、木版年画、东昌毛笔等古老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聊城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基因。
回首千年,无数的商业巨贾,无数的文人墨客,曾以中华民族的睿智和胸怀在这里创造了璀璨的运河文明。如今,桨声灯影里,我们仍在探索着运河的故事,绵延千里的京杭大运河,还在孜孜不倦地谱写着运河聊城的未来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