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教授讲内经7 | 什么是七损八益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一、名家注释

杨上善注:“损者损于身;益者益于病。若人能修道、察同,去损益之病,则阴阳气和,无诸衰老,寿命无穷。”

王冰注:“用,谓房室也,女子,以七七为天癸之终;男子,以八八为天癸之极,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损,则各随气分,修养天真,终其天年(不早衰)……”

张介宾注:“上文言阴阳之变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夫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也……使能知七损八益之道……故二者可调,否则未央而衰矣。

二、考古发现的“七损八益”

虽然《黄帝内经》提出了“七损八益”的概念,但是没有详细解释它的真实内涵,因此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结论。其中黄元御从术数学的角度加以阐释,《素问悬解》曰:“七为阴数,故当损;八为阳数,故当益。能知七损八益,则阴不偏胜,阳不偏衰,故二者可调。”意思还不是很清楚。另有古代著名医家陈修园的注解《灵素节要浅注》中说:“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七损八益者,言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也。然阳气生于阴精,知阴精之不足,而无使其亏损,则二者可调;不知阴阳相生之道,而用此调养之法,则年未半百而早衰矣。

通常认为“七损八益”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又阳生于阴精,有点自己跟自己打架的趋势。直到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些关于“七损八益”的条文解释,才使人们对该经文有了新的认识。马王堆汉墓对中医的考古有一定影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出土文物中一些与中医有关的内容。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字体有篆、隶之分。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左右,隶书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共有28种,计12万余字,均破损严重。根据《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六艺类的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诸子类的有《老子》甲本(附佚书3篇)、《九主图》、《皇帝书》和《老子》乙本,其中甲、乙本《老子》为所见最古的本子;兵书类有《刑德》甲、乙、丙3种;术数类有《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和《相马经》,其中《五星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方术类有《五十二病方》(附佚书4篇)、《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养生方》、《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附佚书2篇),其中《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医书。另外,还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3幅地图。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全书为9911字,抄录于一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5/6部分,西汉文物,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二十余方。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其所治疗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

其中谈到“七损八益”的医书是《天下至道谈》,该书出自《养生方》,气功养生著作。全书分4篇,即《十问》、《合阴阳方》、《杂禁方》、《天下至道谈》。内容以养生、服食、吐纳、房中为主,而尤以“房中”为详细,是研究气功养生的可贵资料。

“七损八益”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氣有八益,有(又)有七孫(損)。不能用八益、去七孫(損),則行年而陰氣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聰)明,七十下枯上涗(脫),陰氣不用,淉(灌)泣留(流)出。令之復壯有道,去七孫(損)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貳其氣,是故老者復壯,壯者不衰。君子居(處)安樂,飲食次(恣)欲,皮奏(腠)曼密,氣血充贏,身(體)輕利。疾使內,不能道,產(生)病出汗椯(喘)息,中煩氣亂;弗能治,產(生)內熱;飲藥約(灼)灸以致其氣,服司(餌)以輔其外,強用之,不能道,產(生)痤穜(腫)櫜(睾);氣血充贏,九(竅)不道,上下不用,產(生)痤雎(疽),故善用八益、去七孫(損),五病者不作。

八益:一曰治氣,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時,四曰畜氣,五曰和沫,六曰竊積氣,七曰寺(待)贏,八曰定頃(傾)。

七孫(損):一曰閉,二曰泄,三曰渴(竭),四曰勿,五曰煩,六曰絕,七曰費。

治八益:旦起起坐,直脊,開尻,翕州,印(抑)下之,曰治氣;飲食,垂尻,直脊,翕周(州),通氣焉,曰致沫;先戲兩樂,交欲為之,曰智(知)時。為而耎脊,翕周(州),(抑)下之,曰蓄氣;為而物(勿)亟勿數,出入和治,曰和沫;出,令人起之,怒擇(釋)之,曰積氣;幾已,內脊,毋(動),翕氣,印(抑)下之,靜身須之,曰侍(待)贏;已而灑之,怒而舍之,曰定頃(傾),此胃(謂)八益。

七孫(損):為之而疾痛,曰內閉:為之出汗,曰外泄;為之不已,曰楬(竭);秦(臻)欲之而不能,曰(弗);為之椯(喘)息中亂,曰煩;弗欲強之,曰絕;為之秦(臻)疾,曰費,此謂七孫(損)。故善用八益,去七孫(損),耳目(聰)明,身(體)輕利,陰氣益強,延年益壽,居(處)樂長。”

翻译成白话文

所谓“七损”,《天下至道谈》说:“一曰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易,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即:一损是指同房时阴茎疼痛,甚至无精可泻,这叫内闭;二损指同房时大汗淋漓不止,这叫阳气外泄;三损是说性生活不加节制,徒使精液虚耗,称为“竭”;四损是说交合时阳痿不举,故曰“易”;五损指同房时气喘吁吁,这就叫“烦”;六损是说在女方根本没有性要求时强行交合,不仅损害其身心健康,还影响胎孕的优劣,因而叫“绝”;七损是指同房时急速图快,徒然耗散精气而已,所以叫“费”。

《天下至道谈》所讲的“八益”为:“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知时,四曰蓄气,五曰和沫,六曰积气,七曰持盈,八曰定顷。”即:一益是指性交之前应该先练气功导引,使周身气血流畅,故曰“治气”;二益是说,舌下多含津液,不时吞服,叫做“致沫”;三益是说,要善于掌握交合的时机,“知时”;四益即强忍不泻;五益是指上吞唾液,下含阳液,

双方在交合中非常协调;六益是说交合适可而止;七益指交合之时要保持精气充盈,即“持盈”;八益指交合时男方不要恋欢不止,称为“定顷”,即防止倾倒之意。

从此以后,基本上大家对此结论均深信不疑,很多书中提到“七损八益”都是用此意来解释。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研究生的考试题目就有一道题要求解释“七损八益”,答案主要内容就是该房中术的内容。

联系上下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七损八益”是讲调理阴阳的总原则,但是如果《黄帝内经》调理阴阳的总原则是依靠房中术来完成的,这部经典也就没有太多意义了。因此,我认为“七损八益”的本意远不止于此。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