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黄帝内经》教你如何治疗痿证

一、痿证的鉴别诊断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5种痿证的鉴别诊断是五脏因热所表现在外的颜色不同,以及附带的一些与其相对应的组织的衰败来加以鉴别的。为什么五脏之色表现于外是因为其功能的异常呢?这是由于五脏之热耗损阴液,阴伤则五脏之精不藏而暴露在外,因此表现为其五脏的本色,实际上是其精气显露在外的原因,同时伴有五脏外在的一些附带的组织的衰败。

二、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治痿独取阳明”这是治疗痿证的原则,为什么要取阳明呢?第一,阳明是五脏六腑之海,是人体水谷精微的源泉,主润宗筋,宗筋主骨利关节。第二,冲脉是经脉之海,血之海,与阳明一起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穴。第三,阳明与冲脉皆属于带脉,而且络于督脉。因此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能固束因此而足痿不用。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这个治疗原则只是谈到了阳明经脉对筋骨的束缚作用,没有结合发病机理。其实阳明经脉除了因为是水谷之海,有营养宗筋的作用以外,阳明经脉也是造成人体热证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常常提到的阳明腑实证就属于阳明病变。因此,清理阳明腑热是清热的最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存津液的根本方法。因此独取阳明不单单是营养和强壮宗筋,还是清热防止津液耗损的重要经脉。

三、痿证治疗方法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中说:“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其治疗方法很简单,主要是针刺两组穴位,第一是荥穴,我们都知道荥穴是清热的,《难经》:“荥主身热。”为什么荥穴能清热?又是如何清热的呢?要想弄清楚其内在的机理,就要从五腧穴的五行关系说起。阳经的荥穴五行属水,因为是在阳经,所以阳经的水穴应天之气,为寒气。阳经荥穴是以寒气清气分之热。阴经的荥穴五行属火,因为是在阴经,所以阴经的火穴应地之味。为苦味。苦能泻,又可以合精,治疗精化气太过。从阴的方面清热。

尽管阴阳经脉的荥穴五行不同,但作用是一致的,只是从阴阳不同的角度清热。阳经的荥穴应天之寒气从气分清热,阴经的荥穴应地之味是以从气之根,阖精以清热。这也是为什么《难经》中所提到的五腧穴的功能,没有分阴阳经的不同的原因,《难经》是想说明阴阳经脉上的五腧穴的功能是一样的,但作用的方向不同,阴经从其根,阳经从其表。

第二是俞穴,根据《难经》的观点,俞穴的主治是体重节痛,针对痿证也是可以通过调理关节,清利身体之湿也是有一定帮助的。阴经的俞穴属土,土味甘,属阳,功能缓,有益气滋补功能。阳经的俞穴属木,木之在天之气为温,属阳,也有生发的功能。除此以外,实际上俞穴在阴经上还是原穴,原穴本身有补益原气的作用,同时也是由于其气应地之味,土之味为甘,甘能补气滋阴,主要起到营养的作用。因此,阴经是俞穴有滋润筋经的功效。这也是痿证的主要病机之一,筋经失于濡养。

总之,治疗选用的两个穴位,应该是针对痿证的两个病机而设定的,荥穴主要是通过阴阳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达到清热的目的。俞穴主要是通过营养滋补以达到濡养筋经的作用,两个功能合起来正是痿证的适应证。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5种痿证的鉴别诊断是五脏因热所表现在外的颜色不同,以及附带的一些与其相对应的组织的衰败来加以鉴别的。为什么五脏之色表现于外是因为其功能的异常呢?这是由于五脏之热耗损阴液,阴伤则五脏之精不藏而暴露在外,因此表现为其五脏的本色,实际上是其精气显露在外的原因,同时伴有五脏外在的一些附带的组织的衰败。

二、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治痿独取阳明”这是治疗痿证的原则,为什么要取阳明呢?第一,阳明是五脏六腑之海,是人体水谷精微的源泉,主润宗筋,宗筋主骨利关节。第二,冲脉是经脉之海,血之海,与阳明一起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穴。第三,阳明与冲脉皆属于带脉,而且络于督脉。因此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能固束因此而足痿不用。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这个治疗原则只是谈到了阳明经脉对筋骨的束缚作用,没有结合发病机理。其实阳明经脉除了因为是水谷之海,有营养宗筋的作用以外,阳明经脉也是造成人体热证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常常提到的阳明腑实证就属于阳明病变。因此,清理阳明腑热是清热的最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存津液的根本方法。因此独取阳明不单单是营养和强壮宗筋,还是清热防止津液耗损的重要经脉。

三、痿证治疗方法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中说:“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其治疗方法很简单,主要是针刺两组穴位,第一是荥穴,我们都知道荥穴是清热的,《难经》:“荥主身热。”为什么荥穴能清热?又是如何清热的呢?要想弄清楚其内在的机理,就要从五腧穴的五行关系说起。阳经的荥穴五行属水,因为是在阳经,所以阳经的水穴应天之气,为寒气。阳经荥穴是以寒气清气分之热。阴经的荥穴五行属火,因为是在阴经,所以阴经的火穴应地之味。为苦味。苦能泻,又可以合精,治疗精化气太过。从阴的方面清热。

尽管阴阳经脉的荥穴五行不同,但作用是一致的,只是从阴阳不同的角度清热。阳经的荥穴应天之寒气从气分清热,阴经的荥穴应地之味是以从气之根,阖精以清热。这也是为什么《难经》中所提到的五腧穴的功能,没有分阴阳经的不同的原因,《难经》是想说明阴阳经脉上的五腧穴的功能是一样的,但作用的方向不同,阴经从其根,阳经从其表。

第二是俞穴,根据《难经》的观点,俞穴的主治是体重节痛,针对痿证也是可以通过调理关节,清利身体之湿也是有一定帮助的。阴经的俞穴属土,土味甘,属阳,功能缓,有益气滋补功能。阳经的俞穴属木,木之在天之气为温,属阳,也有生发的功能。除此以外,实际上俞穴在阴经上还是原穴,原穴本身有补益原气的作用,同时也是由于其气应地之味,土之味为甘,甘能补气滋阴,主要起到营养的作用。因此,阴经是俞穴有滋润筋经的功效。这也是痿证的主要病机之一,筋经失于濡养。

总之,治疗选用的两个穴位,应该是针对痿证的两个病机而设定的,荥穴主要是通过阴阳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达到清热的目的。俞穴主要是通过营养滋补以达到濡养筋经的作用,两个功能合起来正是痿证的适应证。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经络配穴法

    ​​一.依据经络配穴1.本经配穴法2.同名经配穴法3.同经相应取穴法4.表里经配穴法 二.依据部位配穴5.上下配穴法7.五输穴配穴法 8.原穴的配穴法 1)原原配穴法 2)原郗配穴:郄穴是本经经气深聚 ...

  • 自我康疗83:解读《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论》

    自我康疗83:解读<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论> 无形之气,化生有形之象.有形之象,又复归无形之气.世界变化,气象万千.有无相生,循环往复.空穴来风,道化阴阳.天地交合,三生万物.生生灭灭,气 ...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04: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04: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大象无形玄又玄,负阴抱阳转方圆.有物混成鸿蒙开,道化阴阳二生三.一世一界一尘粒,麻雀虽小五脏全.星辰大海潮起落,形生形灭气聚散. 三 ...

  • 《黄帝内经·灵枢》之邪客篇(完整版)

    2020年4月25-28日,抄写<黄帝内经>第469-第472天.这几天抄写的是<灵枢>第七十一篇<邪客>. 本篇首揭邪气客人后产生的不眠证,来说明宗气.营气.卫气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四关与后世四关穴大有不同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讲解之形藏四,神藏五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

  • 朱燕中 | 针灸是《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针灸是我最喜欢的临床治疗方法,它不但简便易行,效果在很多方面甚至优于中药治疗,而且没有因为服用药物所带来的可能的毒副作用.目前市场上的中药治疗实在令人担忧.美国加州法律规定,在所有中成药的盒子上都要明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怎么看?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

  • 朱燕中教授讲《黄帝内经》合集(收藏版)

    <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是任何个人所创立的方法都不能替代的,想要真正掌握针灸治疗方法的精髓实质,提高临床疗效,只有全身心投入<黄帝内经>研究,找到其固有规则,然后照此行事,这是唯 ...

  • 朱燕中 | 我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

    大多数人的经验是,学习<黄帝内经>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很难入门,很多人看了前面两三篇就再看不下去了,很多讲解<黄帝内经>的教授也是前六篇讲得最好,最顺畅,一过了六七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2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1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生命的起源之迷

    <灵枢·本神第八>:"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