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引以为戒!
今天,新民晚报一篇宣传报道《孩子才两个月,辗转多国回沪的英国籍女婿不愿集中隔离怎么办?》在互动环节引发了许多争议,遭到了大量刺耳的批评,虽然该报已经删除了微信端的报道原文,但质疑声音仍在不断反复,令人唏嘘不已。
我认为,这又是一起典型“想褒实贬”的宣传乌龙,其他地方要引以为戒,尤其是在中国疫情防控已经转为“全面严防境外输入”的关键当口,这种不当的宣传乌龙会人为加剧社会舆论参与“境外人员超国民待遇”“本国居民低人一等”等有害话题的讨论风险,后续如果被一些资本账号、政治营销号介入,很容易经关联炒作后产生一股难以化解的舆论旋涡,阻碍干扰社会主流思想共识的形成和凝聚,而这一切原本都可以避免。
近年来,类似的宣传乌龙报道在各地不时出现,根子还在于这些撰写、审核、刊发这类新闻报道的宣传战线同志及一些部门单位负责宣传工作的同志,没能真正领会“2013.8.19”“2016.2.19”“2016.4.19”“2018.8.21”等这一系列中央对宣传战线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精神,还是惯性地把宣传工作理解成自上而下、高势位的单向传播,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充分考虑到新形势下的宣传工作还要同时兼顾国际形势、社会反响、舆论反馈等各个维度可能造成的思想影响,没有把宣传战线当成是民心争夺的思想战场。
以这篇报道为例,抛开其他因素,宣传的本意其实比较明显,就是想通过对这位社区居委会书记灵活转变工作思路,想出了让各方都满意的“妙招”,既化解所在社区居民的英国籍女婿不理解“集中隔离”规定可能产生的社区纠纷,又保证单独“居家隔离”的疫情防控底线,以此来宣传上海一批基层社区干部的不易和辛苦。
实事求是的讲,这种宣传还停留在“我只讲,你只听”的传统媒体时代,而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度普及,宣传已经从单向的教育灌输变成了双向的交流对话,除了要做好传播的面上投放外,还要深度关注点赞率、支持率等民意反馈情况,要做到这一点,一定不能违背公平、公正这条民意底线。
反观这篇报道,在标题、文中频频使用“英国籍女婿”等醒目字眼以提升关注度的同时,恰恰造成了大量读者对“因该男子为英国籍,才获得居家隔离”的主观判断印象,这违背了“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的舆论原则,导致舆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不适,最近经情绪舆论的不断催化,形成负面风波,倒逼了新民晚报的自行删帖。
从网上情况看,这篇报道造成的负面影响或许还不仅如此,已有许多网民开始怀疑上海方面的疫情防控是否存在“洋人特殊”的不公待遇,这种舆论氛围一旦成势,当地后续的化解和引导将十分麻烦,这种麻烦不仅表现在线上,线下的工作也将受到一些干扰。‘
比如,今后在应对其他国家来沪人员时,会造成所在社区其他人员的反向敏感,想当然地认为基层社区防控干部都存在“不惜违背疫情防控原则,刻意迎合外籍人士”的负面猜想,促使产生线上呼吁抵制、线下聚集信访的过激行为。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就是这类不当宣传报道持续加剧社会不信任心理后诱发的社会行为,这也是我希望各地千万要引以为戒的另一层原因。
另外,以美国为首的个别西方国家,不断公开发推造谣称这是“Chinese Virus”,强借西方国家的国际舆论话语主导权制造“中国原罪论”,以达到后续成功敲诈中国、索要巨额赔偿的目的。
从耿爽、赵立坚等我外交官员全面反击等迹象看,舆论炮火已经全面打响,这个时候,这类涉外不当宣传报道就会变得异常敏感,会授人以柄被那些“骨子里媚外、骨髓里恨国”的灯塔国崇拜人士、境内西方价值代言人利用,进行反向诋毁式炒作,捣乱我之民心。
尽管我知道,这类宣传乌龙后续一定还会出现,但我真的希望出现的频次少一点,造成的社会影响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