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有意义学习 参考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有意义学习
语文学科作为汉语言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版)》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更强调将人文内涵渗透于学生的精神品质层面,从而使得语文教育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为培养21世纪人才奠定基础。新课标对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品质的诉求,蕴含了国家对学生所寄予的期望——社会化能力发展以及根深蒂固的道德培养。然而,在新课改浪潮下我国的语文教育实践问题也日益凸显,表现为教师的自我观念更新缓慢,“新瓶装旧酒”的机械训练模式广泛存在,忽视人本的赶进度、表演式教学也日渐显著。语文课程要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仔细分析新课标的诉求不难发现,语文教学要求连接真实多变的社会生活,要将情感道德熏陶贯穿于日常点滴,而这些一致指向学生自我建构和内化过程的发生,这也是奥苏贝尔区分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有意义学习理论还要求知识间的连接是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要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出可行性策略。此外,有意义学习理论关注语言文字符号类型的知识同化,贴合了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基础,足见该理论为促进新课改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因此,教师应更新自身观念,以促进学生自我内化为导向设计教学实践,推动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在教育信息化趋势下,信息技术凭借便捷化、多媒化、具象化、非线性组织结构等优势,成为教学改革道路上重要的辅助工具。
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
1.数据分析诊断易错同化点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若要融入个体的认知结构之中,需借助个体原有结构中相对稳定的同化点,这也是对旧知所提出的“稳定性”要求。换言之,若作为同化点的旧知不稳定,则基于旧知所建构延伸的其他知识容易脱节,甚至难以发展相关新知。因此,建立正确、稳定的同化点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符号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基础,是阅读情感及综合表达的必要旧知。然而,在一对多的大班教学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常常受限于教学进度表及教师经验,这样极易产生“奶酪式”学习漏洞,导致认知结构不稳定,由此外显为错误频发、退步明显等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平台功能,在课前或课中及时发布针对语言符号的诊断式测验,以科学化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认学生已有的真实认知水平,注意易错点的收集,以便有针对性地巩固同化点,为后续的教学安排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2.多媒体技术强化阅读升华
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连接是有意义学习的重要特征。这种实质性要求无论知识以何种形式呈现,学生都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也是现代社会对21世纪人才所提出的基本能力要求。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由文本意义升华至情感体悟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从有意义学习的角度来看,作为旧知的文本意义与新知情感体悟间的实质性连接不足,而这往往是由于教学单调引起的。相关研究表明,大脑对不同表征形式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加工形式。因此,要让学生在认知间建立实质性连接,教师应设计多元表征材料,将其共同点作用于学生,为学生的新知增长提供多元的同化点。富媒体技术在设计多元表征材料时具有极强的优势性,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视音频,甚至虚拟体验等技术,为学生创建立体化形象。此外,多媒体技术还能便捷地帮助教师创建多样化活动,如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本逻辑、建立视觉对比冲突、及时互动评价碰撞思维火花等,都能让学生体悟情感本质,创建多面体验,进而促进其文本到情感的实质连接。
3.体验记录促进习作产出参考论文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意义学习也正诠释了这一道理,所以它十分强调已有旧知的数量与质量。习作等综合表达是小学语文的高阶要求,学生需要产出“新知”,这就对其旧知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小学生怕写作文、作文千篇一律等现象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的旧知匮乏,缺乏真实生活的体验参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逻辑仍以具象化为主,由单一文本建构的知识链往往十分脆弱,所以对于小学语文习作,应鼓励学生走出去体验,通过体验实践来充分调动学生感知,为习作提供大量有意义的“旧知”素材。而借助简单的相机、笔记等技术工具,学生能将短暂的体验进行记录和再现。因此,技术的应用不仅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更让积累的“旧知”体验在再现中不断散发出新知生长点,这样有利于建构饱满而稳定的知识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习作的產出质量。
结语
本文主要以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实质性连接特征为启发点,针对小学语文的语言文字基础、阅读理解及综合习作教学问题,提出以促进学生同化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解决策略。然而,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十分深远,这都有待于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