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化平| 九年磨一剑,《〈周易〉卦爻辞校释》创作的背后

有温度的阅读,从这里开始……

日前,

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易学研究新作——

《〈周易〉卦爻辞校释》

该书作者是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西南大学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化平

作为一部典籍校释作品,

《〈周易〉卦爻辞校释》利用传世文献中的

异文材料和近年新出文献,

对卦爻辞做了全面校勘,

旨在前贤时修的基础上,

校成讹误最少的《周易》古经文本。

从初稿到成书,

王化平花了九年时间,

不断地推翻精进,

才使得这部佳作走进公众视野。

那么,

王化平为什么会创作这本书 ?

他创作这本书的过程是怎样的?

《〈周易〉卦爻辞校释》包括哪些内容?

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近期,我们有幸采访了王化平老师,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和《〈周易〉卦爻辞校释》背后的故事。

点击播放视频

01.

结缘望江荷花池,易学研究二十年

王化平起初研究《周易》并非主动选择,和《周易》的结缘离不开硕士导师魏启鹏先生。2000年9月,硕士入学后与导师魏启鹏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荷花池边,魏老师给了他一本《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其中有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篇的释文。为了读懂这篇文献,王化平开始看《周易》。渐渐地,被《周易》博大精深的内容所吸引。

“我一开始学习《周易》,就被卦爻辞搞得浑浑噩噩,为了读懂,有时会去翻很多书。随着新材料的增多,'新解'风起,而与古注相比,很多'新解'其实未必靠谱。后来研究数字卦,接触到一些出土材料和民族志资料,我对象数从最初的质疑转向尽可能地理解。”王化平说起读《周易》的过程走了不少弯路,一开始他也不知道读什么书,在摸索着逐渐找到一条读懂《周易》的适合自己的道路。起先,他读朱熹的《周易本义》,拿着这本书去问魏老师,结果魏老师让他放下这本书,先读一些简单的入门书籍。于是,王化平找到了黄寿祺和张善文两位编的《周易译注》和马王堆帛书一起研读。再到后来,阅读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楚竹书《周易》,为他后来的易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收集的材料越来越多,他觉得有必要把《周易》的经文全部做一个注释。从2012年起,王化平计划在异文辨析和古今注释的基础上,释读《周易》卦爻辞。最初的几年,他主要是收集前人的许多注释意见,为《周易》做一个资料长编。201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时完成初稿,而后几年,断断续续做了较多的修改,甚至推翻了之前的某些看法。

2015年上半年在费城写作这本书时,王化平基本天天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闭门造车”。幸好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中国文化方面的藏书还算不少,尤其是港台文献,正好弥补此前在国内编撰的资料长编的不足。完成初稿之后,又写了几篇相关的论文。回国后,随着书稿的修改,他慢慢发现这组论文还不够深入,想给自己再多一点时间,思考得更深一点。“修改的过程比写初稿过程其实要长,一直到现在,其实我还会时不时发现一些新的语料。因为《周易》这个书文字确实非常的诘奥,很多时候有些注释意见,反复的思考,把一个意见想好了又推倒。”王化平说道。

王化平坦言在修改书稿的过程中,有时会很气馁,因为陆续发现起初自以为首创的想法其实前人早已提出。“现在科研撰书,常提到'独创’'创新’,我对自己的这本书,现在丝毫不敢说创新。自古至今,释《易》说《易》者难计其数,我能想到的,前人恐怕早已想到,关键看我是否注意到。因此,书名虽是'《周易》卦爻辞校释’,事实上我主要是在集释的基础上,选取某些个人认为较可信的意见。”

02.

既采撷古注,又吸收新义

除了内部用例之外,《〈周易〉卦爻辞校释》还有外部用例,《〈周易〉卦爻辞校释》虽然艰涩难懂,但作者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从《诗经》《左传》等古籍中引用同期语料或古史故事,使人茅塞顿开。

王化平在对书籍第三部分“释义”即对卦爻辞的大意进行梳理时,特别注意借鉴《诗经》中的语料。《周易》卦爻辞与《诗经》中很多作品的创作时代比较接近,即应在西周中晚期。有鉴于此,这本书在注释卦爻辞时常会参考《诗经》中的词句。比如书中认为屯卦中的“即鹿无虞”之“鹿”不应读作“麓”,是据《诗经》中“鹿”的意象与朋友相聚有联系,而屯卦也有相聚之义。

这本书在吸收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又有着新的思考。比如解释咸卦时,这本书没有采信一些古文字学者的看法,坚持认为“咸”宜读为“感”,不宜依“钦”字作解。在清华简《筮法》公布之后,认为咸卦与夫妇之道相关的传统观点看起来更有可信度,更何况卦辞中有“取女吉”,显然指向夫妇之道。同样基于象数,本书认为临卦初九和九二中的“咸”字也当释作“感”。

“我既不主张经、传分观,也不主张完全循着传统的经传合观的思路去解释经文。我一方面用到一些出土文献及古文字学带来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又注意卦爻辞的特殊性和系统性。”这是王化平创作《〈周易〉卦爻辞校释》的思想。

03.

寻求象数逻辑和语言学的平衡

王化平认为每部文献都有其独特性,尤其像《周易》这样的文献。解释一部文献中的字词,不能不基于它的独特性。《周易》的最大独特性是它用诗性的语言承载了卜筮的功能。所以卦爻辞的解释最好能够说明何以有吉凶休咎之不同,因此有时不能不兼顾象数。就训释卦爻辞来说,象数不仅是易学问题,也是语言学问题。任何语言都有其语境,象数就是卦爻辞的语境之一。

所以,王化平注释卦爻辞时,虽用一些象数方法,但力求克制,以免演绎过度。具体来说,基本不涉及汉以后的象数,所用者大体不出《彖》《象》二传和《左传》《国语》的范围,卦象主要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父母六子,爻方面主要是阴阳和爻位。不求变化多端,但求简洁平实。卦爻辞本为卜筮之用,完全摒弃象数过于极端。卦爻辞创作时间较早,不在西周初年,就在西周中晚期,所用象数直接、简单的可能性更大,过于复杂多出于后人的演绎。

九年磨一剑,这部倾注王化平老师诸多心血的《〈周易〉卦爻辞校释》终于出版。“虽不敢谈创新,但我自认为每一个卦名,每一条卦爻辞的解释,都经历过再三斟酌。人们说到自己的作品时,常说'敝帚自珍’,大概也是因爲如此。”王化平老师把此书看作是个人学术生涯中的重要一步。

《周易》是中华民族

最重要的文化原典之一,

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

《〈周易〉卦爻辞校释》的出版不仅有益于易学研究,

而且有益于国学经典、

传统文化的研究。

新书推荐

《周易》卦爻辞校释

内容简介

本书对《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做了逐卦逐爻的校勘、注释,全书依今本《周易》卦序展开,每条卦爻辞之下有“异文”“易传”“释义”三部分,“异文”旨在辨析异文、校勘经文,是“释义”的基础。“释义”重在训释卦爻辞,以训诂为主。“易传”是“释义”的参考。

目录

向右滑动More

购买渠道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视频拍摄/剪辑 | 王婷

图文编辑 | 王婷

审读 | 李浩强 张昊 伯古娟 蒋登科

扫描下方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