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最后是怎么死的?恐怕你不是很了解
这里不谈《西游记》中的唐僧,他后来成了旃檀功德佛,我们就说说唐僧的原型人物,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法师。
玄奘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玄奘的父亲名叫陈惠,早年曾担任隋朝县令,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他就辞官归隐,成为了一名愚公。
陈惠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玄奘是老四,他的二哥陈素也比较出名,十岁的时候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名僧,也就是长捷法师。
在玄奘生活的那个年代,佛教在中原十分盛行,上至皇室下至平民无不信佛,再加上国家经历了长久的战乱,民生凋敝,所以出家为僧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玄奘在十三岁的时候,受佛教的熏陶也出家了,跟着哥哥陈素研究佛经。
其实,当和尚也是需要天分的,就比如说对佛经的理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有深刻体会的。
而玄奘无疑就是天分极高的那一个,他在学习佛经几年之后,由于善于讲解佛经而逐渐有了名气,到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已经声名大噪,成为当地有名的僧人了。也正是在玄奘二十一岁的时候,他在净土寺受了具足戒,成为一个正式和尚。
历史记载玄奘立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小小的净土寺显然无法满足他,再加上那时候战乱和天灾不断,净土寺也不再适合修行了,玄奘便离开洛阳去游历全国,先后到过成都、长安、扬州、苏州等地,遍访名师,潜心求学,成就因此更上一层楼。
尤其是玄奘在长安的时候,他受到法常、僧辩两位高僧的细心指点,他的佛学修养几乎达到了天下舍我其谁的地步,让洛阳众寺庙高僧都对他刮目相看,甚至有人称他为“佛门千里驹”。
我们都知道,李唐皇室是十分崇信佛教的,尤其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夫妇,对佛教发展都是极为支持的,他们也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其实,李唐皇室之所以重视佛教,除了自身信仰之外,还在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在经历了隋末唐初的大乱战之后,国家已经元气大伤了,到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国家更是内忧外患,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有人会造反,因为国家再也经不起战争了。
关于这一点,从李世民与突厥达成屈辱的渭水之盟就看得出来,因为唐朝真的不能再继续战争了,需要休养生息了。
而为了安抚百姓,鼓励百姓投入到大生产中去,朝廷除了制定相关法律之外,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用佛法感化百姓,让他们安分守己,齐心协力将国家发展壮大。
因为百姓们都崇尚佛教,所以借助宗教的力量间接地维护皇权,是一件很明智的举措。
在这种前提之下,玄奘学习佛法也没有受到什么阻力,反而会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成就也越来越高。
而随着玄奘的佛学修养越来越高,他的困惑也越来越大,因为他觉得各种经典中的讲解不尽相同,甚至有相悖之处,各位大师的理解也都不一样,没有谁敢肯定是正确的。
既然心中有了疑惑,就要想办法解决,怎么办呢?
玄奘听说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他便决定去印度求经学法,以此来解决心中疑惑,将更多的佛经带到中国来,从而促进中国佛教的发展,为国家和人民谋求福祉。
这是一个伟大的想法,因为玄奘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取经的,并且去印度之路是十分遥远的,隔着千山万水和几十个风土人情完全不同的国家,搞不好还没到印度就死在半路上了。
但玄奘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决定去印度。
贞观元年(627年),由于朝廷对民众的行动有所限制,所以一个人想要出境,必须征得当地官府或者朝廷同意。
也不知道玄奘使用了什么法子,竟然将自己的请求上报给了朝廷,连李世民都知道了他的想去西天求经。
但可惜的是,那时候唐朝跟西域的关系并不好,朝廷如果贸然放玄奘出境,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李世民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没有将这件事告诉玄奘(或许是李世民太忙了,忘记了这件事)。
玄奘等了很久都没等到朝廷的批文,他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偷偷出境,要知道这可是犯法的,可见他胆子还是蛮大的。
但因为朝廷管控很严,所以玄奘想要出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一拖又是一年多。
直到贞观三年,唐朝发生了严重的天灾,朝廷没有粮食救济百姓,就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允许百姓异地乞食。
啥意思呢?
也就是说,朝廷没有粮食救百姓,就让遭天灾的百姓去那些没有遭天灾的地方乞讨,这样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了。
玄奘就借着这个机会离开长安,然后偷偷经姑臧出敦煌,穿越新疆和中亚地区,然后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玄奘在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佛法五年,之后又到印度各地二十余国学习佛法数年,期间还与印度许多高僧进行辩论,每次都获胜,他因此声名鹊起,成为印度佛教界的知名人物。
尤其是印度戒日王对玄奘极为崇拜,不但将其奉为座上宾,还为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无遮大会,让他对民众宣讲大乘教义,在印度民间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声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玄奘的印度之旅,不但解决了他心中良久的困惑,让其领悟到了更多更深奥的佛法,还让他的个人声誉达到了巅峰。
据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载,历程五万余里,游历大小国家三十八个,最终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带回来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笳,六百五十七部,可以说是满载而归。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玄奘提出要返回中国的时候,印度人不干了,对他非常不舍,纷纷劝他留在印度,但他没有忘记自己取经的初衷,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
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玄奘取经并没有像《西游记》中所说,带什么通关文牒,一路畅行无阻,真实的情况是他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一路上多次陷入绝境,有人为阻拦也有天然险阻,不乏土匪和洪水猛兽之类的威胁,但玄奘都神奇般地化险为夷。
并且,由于玄奘是私自出境的,所以他也预感到回国后会不会被处罚,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越过唐朝边境之后,边关很快就将他回国的消息报告给了李世民,李世民不但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感到十分高兴,准备亲自接见他。
玄奘到达长安之后,李世民果然接见了他,经过交谈发现他才是卓越,并且李世民对西域故事也十分感兴趣,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要玄奘写作一本书讲述西方取经一路上的故事,并亲自取名为《大唐西域记》,也就是《西游记》的素材来源之一。
关于李世民要玄奘写《大唐西域记》的初衷,我个人揣测并不单纯,因为玄奘当时带回来几百本佛经,翻译工作量非常大,他原本是想马上投入工作的,但李世民却坚持让他先写《大唐西域记》,其目的其实很简单,一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二是为了将《大唐西域记》写进自己的功劳簿。
当然,这个也无可厚非,毕竟李世民是皇帝嘛,臣民的功劳就是他的功劳,无伤大雅。
起初,李世民让玄奘住在长安弘福寺,为了帮助他写作《大唐西域记》,李世民还下令房玄龄为玄奘挑选了一批高僧协助他工作,而玄奘最终通过口述、由弟子辩机记录,花了一年时间将《大唐西域记》给写成了。
这里多说几句,唐僧的徒弟辩机不是别人,就是后来跟李世民的女儿、房玄龄儿子房遗爱之妻高阳公主闹出绯闻的那位,两人长期保持着不正当关系,后来由于房遗爱谋反案爆发,李世民才发现辩机与高阳公主的暧昧关系,于是愤怒地将辩机给杀掉了,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迁罪于玄奘。
李世民看到《大唐西域记》之后感到非常满意,就再次降下恩典,让玄奘担任大慈恩寺主持。
大慈恩寺可是一座典型的皇家寺庙,他是李世民责让太子李治,为了纪念长孙皇后而修建的,规模十分浩大,而且汇聚了全国高僧,李世民能够让玄奘担任主持,可见他当时地位有多高。
在进入大慈恩寺之后,玄奘就开始潜心翻译佛经了,不过中间出了个小插曲,李世民曾动过让玄奘还俗当官的念头,但被玄奘委婉拒绝了。
李世民当然是看重玄奘的才学了,认为他的人生阅历可以对朝廷有所帮助,但奈何玄奘志不在此,他当时所有的心思都在翻译佛经上,所以这才拒绝了。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玄奘的主要工作不是翻译佛经,就是在宣讲佛法,对于名利没有半点羡慕,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用佛光普照大地的极高境界,他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也是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李世民去世之后,唐高宗李治继续对玄奘礼遇,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再次让玄奘的经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是在652年的时候,李治意外得知玄奘从印度带回了佛舍利,就准备在大慈恩寺修建大雁塔来存放这些舍利。
大雁塔修建成功之后,玄奘确实将带回的舍利放进塔中,但他究竟放了多少舍利,却成为了一个谜题。
据《法师传》记载,玄奘从印度带回了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但骨舍利究竟有多少枚,却没有记载。
武则天称帝之后,曾对大雁塔进行过一次翻修,但仍然没有记载骨舍利的数量。后来经过朝代更替和历史变迁,大雁塔中的佛舍利几乎都流失了,由于不知道数量,因此也无从查起了。
这件事的神秘之处就在于,玄奘从印度究竟带回了多少佛舍利,这些佛舍利又是如何得到的?
一年多年后的二十世末期,印度玄奘寺的住持释悟谦法师来到大慈恩寺,他说自己本是陕西咸阳人,是玄奘法师的崇拜者,他将两枚佛骨舍利捐给大慈恩寺,还说一定要存放在大雁塔,大慈恩寺接受了他的捐赠,从而弥补了玄奘带回的佛骨舍利之谜的缺憾。
再说回玄奘法师,我个人认为他其实没那么简单,他从印度带回的东西,除了经书和佛舍利之外,以他在印度的声望,我认为他肯定还带回了其他珍贵的东西,但因为缺乏相关记载,所以不为人所知,这也算是一大遗憾吧。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玄奘在西行求经之前,或许跟朝廷一些官员是朋友,比如说房玄龄的可能性就很大,不然李世民是如何得知玄奘准备西行求经的?玄奘回来之后,房玄龄又为何对玄奘那么上心?玄奘的徒弟辩机出事之后,为何房遗爱没有被杀,玄奘本人也得以保全?
只能说,玄奘的能量远不是我们认为的高僧那么简单,他在朝廷和民间极有可能有一大帮崇拜者或者支持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他的政治能量,只不过他本人对政治毫无兴趣而已。
664年,也就是玄奘取经回到长安十九年之后,他基本上完成了所有佛经的翻译工作,但也因此消耗完了最后一点精力,于当年在大慈恩寺圆寂,享年六十二岁。
细细算一下,玄奘花了大约十八年时间才将取回的经书全部翻译完成,并且还是在众多帮手的帮助下完成的,可见工作量是多么浩大。
而这一切也是值得的,因为他带回来的经书几乎都是我国没有的,这极大丰富了我国佛教的内涵,也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了。
还有一点要说一下,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弟子非常多,其实玄奘也一样,由于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高僧,所以前去拜他为师的人有上千人之多。
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等等,这些弟子不但帮助玄奘翻译佛经,还是玄奘唯识宗的完美继承者,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如此看来,玄奘确实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也不知道《西游记》为何要将他描述成为一位懦弱无能的、时常需要被徒弟拯救的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