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面试:揣摩考官的心灵,你才能把握住公考面试的灵魂

前言:忘记“考官”的公考面试复习效率低

有公考面试考生咨询幺幺君:“在和面试培训班其他同学相互练习答题的时候,自己以考官的视角观察同学答题时,总感觉有些怪怪的,老是觉的考生总是想着一下子把所有心里想的内容都说出来。这就导致答题实际效果显得特别赶,而且发现考生好像什么内容也都说了,且说的也不错,但仔细品考生的答题内容又好像没什么侧重点,没什么亮点。”这就使得考生开始疑惑,如何才能优化自己的答题方式和思路?让自己的公考面试更加出彩?

为什么自己的面试内容总感觉缺点什么!

回想高考时,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要揣摩出题人的心思!”。而考生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了完善自己的内容上,完善内容的确没错,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清楚,考场里除了考生自己,还有好几位考官呀!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没有把他们放到自己的复习策略里,那最终的复习效果显而易见,这就是为什么考生答题时,更像是给自己背题,而不是给考官答题!

考官们在想些什么?面试一定要直击考官心灵!

一、试着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但不代表不说出自己的想法

公考面试中,无论是社会现象类题目还是态度观点类题目等其他题型,其中大多数题目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表态”。很多考生由于答题时不重视开头表态,导致自己的答案观点不明。

有些考生即使重视表态,但表达方式又显得十分刻意,为了表态而表态,从而忽略题目背后实质的问题。

不能么直接的表达,最后效果其实可能很直接!

高效的表态并不一定要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要通过分析题目内在实质关系后再给出态度,然后配合一些表达技巧从侧面流露出自己的观点,看似绕了个小弯,但实际上考生做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饱满的传达了自己的感情,而且也做到和其他考生不一样。

例如真题:“双十一”、“双十二”引起了网购热潮,甚至创造了上千亿的利润,但与此同时,线下却掀起了“关店潮”,实体店铺生意十分不景气,对此,你怎么看?

普通的表态:“双十一”导致关店潮是不好的,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消极影响。(这样的表态导致之后的分析只能从单一方面论述)

透过现象看实质且侧面的表态:“双十一”引起的全民狂欢,印证了网络消费风头正劲,不可避免的给传统行业造成冲击,这是优胜略汰的表现,长期看来好处远胜于弊端。(这样的表态使得我们之后的论述内容可以更加全面丰富)

二、揣摩考官的心理

1. 投其所好,儆其所恶

考官喜欢听什么,我们说什么,考官讨厌听什么,我们避免说什么。但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考官的喜好呢?

这里我们要换思路去思考这个问题,把“投其所好”理解为“感同身受”或者说我们要靠近考官心中对于题干内容最初的认知。试想我们在听他人说话时,他人话语中的内容,我们自己如果也经历过或感受过,我们自然也会对他的表达感到亲近,愿意继续听他说下去。同样,我们平时不喜欢听什么样的话,比如不喜欢听别人那些毫无道理、没有事实依据的空话大话,同样,考官也不喜欢听,这也就是所谓“儆其所恶”

感同身受才能触动灵魂!

例如真题:农村出现水污染、耕地污染、垃圾露天堆放等问题,且因为污染,疾病发生率 上升。对此你怎么看?

简单的开头表达:农村污染导致疾病率上升,不仅危害村民身体健康,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这样的表达虽然也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给考官的感觉比较陌生。)

从考官内心对于农村的认知出发的开头表达:污染本不应该是农村的代名词,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曾是人们对于农村最深的印象。但一些农村地区因为污染出现了“怪病村”,甚至“癌症村”,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污染问题我们一定要重视,妥善解决。(一开始从考官对于早期农村的认知入手,逐渐对比提出考官们也应该听说过的一些如怪病村的新闻,最后结合政策语句提升档次,引出下文,这样的表达就显的比较有层次感。)

2. 非你不可才能被考官认可

“非你不可”其实就是要创造你的答案和其他考生的差异性。但是差异性从哪里来呢?我们首先要假设自己是考官,思考什么样的答案能让我们觉得有差异性。

  • 一是懂得突出重点的内容。假设所有考生都能想到三点,并且都能有效地进行论述,那这样区别就微乎其微了。同样的三点,考生要分出重点和非重点,判断重点与否不在于内容是否真的重要,而在于考生对于该点内容的把握程度。如原本三点内容量分配是3:3:3,那调整后的内容量分配是6(准备充分有把握的点):2:1,这个的表达既能保证内容全面,同时也能做到突出擅长内容,提高答题流畅性。

重点才是你的亮点!

  • 二是普通内容简单阐述,亮点内容单独重点阐述。思考过程中难免会想到一些独特的观点,但同时对于普通的内容又不想抛弃。这种情况下,普通内容一定要条理清晰地表述出来,每条两句话即可,说明白就行,然后通过关联词、程度词、感叹词、反问句等技巧引出亮点内容,重点阐述,这样就能保证在内容全面的基础上,突出亮点内容。

3. 千万答不要忘记“团队理念”

考生答题内容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突出个人的力量,忽略团队的力量。这里的“团队”一方面理解成一个单位内部的同事和领导;另一方面对于公务行政工作来说,很多的工作是涉及多个部门的,所以这里“团队”就要扩大范围到其他部门单位。

团队思维想问题,对策才丰富!

例如真题:某市图书馆实行对所有读者开放,有乞丐和拾荒者也进了图书馆,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图书馆馆长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选择离开的权利。

常规的思路,我们寻找对策都是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图书馆内部管理入手,比如对于一些乞丐在借阅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并且在图书馆内部设置宣传标语,如“翻阅图书请保证手部清洁”等,引导大家文明读书,遵守规则,保护图书。

但是在“团队思维”下,除了图书馆,其他部门也应该行动起来,共同应对这个问题,一方面,比如文明办、工会等部门开展“反歧视、促文明”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家尊重弱势群体,让他们有尊严的在城市里生活。另一方面,民政等部门更多的是要引导乞丐等弱势群体就业,改善其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乞丐乞讨问题。只有每个人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贡献给城市自己的力量,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三、把握那些可以引起人“内心共鸣”的小技巧

一、善用“数字”,找到语言的“顶点”

“数字”其实是考生备考时容易忽略的的要素,考生在准备备考素材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文字的积累记忆。其实适当使用一些“数字”案例,能让考生的表达更有说服力。比如:精准脱贫相关题目中,我们在阐述精准扶贫的意义效果的时候,可以用举例脱贫人口数量来说明,我们就可以表达为“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考生们肯定无法记得这么准确,那我们也可以表述为“超过8千万人”,因为对于公考面试考生来说,一些常见的官方数字应该都有了解,这样稍微凸显一下数字,听起来就比“脱贫人口很多很多”更加具体,更加有说服力。还比如涉及三农的题目,我们就可以举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 ”,退一步使用“连续十几年”也比“连续好多年”更能凸显考生扎实的政治基础。这就要求考生备考时要多积累一些有关数字的常识素材。

二、寻找“反差”,创造“惊奇”

面试过程中使用一些适当“反差”的语句,一方面能引起考官注意,另一方面则可以多角度阐述考生的观点,让考生的表达更加丰富饱满。

实际考场上,考生脑袋里能想到的东西其实很有限,正向的内容都难想明白,更别说反向的“反差”了。这就要求考生学习一些表达技巧。比如“假设如果法”,就能创造合理实用的反差。

合理的反差效果最佳!

例如真题:现在中小学放学时,众多的家长围在校门口接孩子,容易造成交通堵塞。有人称之为“中国式接送”,对于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分析题目后,其中对策我们可能想到一点就是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具体对策我们可以列出如观看未成年人暴力案件视频、学习安全守则包括面对不法侵害时如何自我保护以及交通安全准则。

这是我们正面进行了表达,接下来使用“假设如果法”创造反差,使用一个反问句“倘若孩子们没有学会这些技能,身边偶然没有父母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简单的表述却强调了该对策的重要性。

三、赤裸裸的“重复”

扣题对于考生来说很难,总感觉扣题是很难的技巧。的确,高效的扣题我们短时间无法掌握,需要多次练习。但是普通的扣题我们也不能嫌弃,普通的扣题也能抓住考官的耳朵,做到时刻提醒考官“我没有跑题!”,那如何做到简单的普通扣题呢?

在过渡句、原因段、对策段,结尾段多次高频率地重复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最简单的扣题方法,但是切忌把重复关键词理解为重复题干原本的长句。

结语:

公务员考试面试,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其实是次要的,毕竟考察知识有笔试呢!面试更注重考察的是考生面对事物发展的态度和观点以及紧急事件面前的处理思路,保证自己答题思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非虚头巴脑、不切实际才是考生应该注重的。

更重要的是,考生的答题一定要有“情怀”,对人民要有关爱,而非单方面强硬管理;对好的事情在倡导之后要总结争取下次做的更好;对暂时不好的事情不能光批评,更多的是想具体办法,之后要做深刻的反思。

有情怀的语言才能够深入人心,真真地打动考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