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为官之道

孔子论为官之道

出仕为官,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孔子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然而,孔子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违背自己的政治意愿,一味贪图功名利禄去做官的苟且之事,他是不干的。

阳货见孔子的故事,典型地说明了孔子立身处世,对待进退去留的态度。阳货是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弄权术、耍阴谋,名声很坏。他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并劝孔子出仕为官。孔子却用 “吾将仕矣”(《论语·阳货》)这样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应付阳货,事实上,在阳货当权之时,孔子从未出来做官,因为他不愿意辅助这样的小人。

孔子在鲁国弃官而去的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为官之道。“齐人归(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微子》)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期间,鲁国大有起色。与鲁为邻的齐国,害怕鲁国用孔子对自己不利,因此选了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馈赠给鲁国,以迷惑鲁君,离间鲁君与孔子的关系,破坏孔子为政。季桓子与鲁君前往观看,不但接受了,而且连续三日不理朝政。孔子对此大为不满,深感失望,加之“三桓”在国内竭力排挤他,于是便辞官离开鲁国,前往卫国。

孔子的为官之道,有以下要点:

一是为官要有真才实学。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古人为官,上朝议事时各立于其位,叫做职位。孔子告诉弟子们,不要发愁得不到职位,应该愁的是自己有没有立在这个位子上的真才实学。不要发愁没有人知道自己,要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类似这样的话,在《论语》中出现了4次之多。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等等,可见孔子是反复叮咛,语重心长。子张请教老师怎样求取官职、谋得俸禄。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他告诉子张,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可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这样就可以减少错误。要多看,有不懂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感到踏实的也要谨慎地行事,这样就可以减少懊悔。说话少有过失,做事少有懊悔,求取官职、谋得俸禄的道理,也就在其中了。学会多听多看,就能开阔眼界;学会辨惑释疑,就能获得真知;学会慎言慎行,就能少走弯路。这正是一个人谋生求职必须打牢的根基。

二是为官要勤政惠民。子张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你在这个位子上,就要不知疲倦地去工作。执行政令,推行政事,都要尽忠职守。什么是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他赞扬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郑国为相22年的子产有“恭”、“敬”、“惠”、“义”四种美德,这就是最好的具体化的注角:一是“行己也恭”,就是指他的操守品行端庄而谦恭;二是“事上也敬”,就是指他侍奉君王认真而敬业;三是“养民也惠”,就是指他教养民众并给予恩惠;四是“使民也义”,就是指他役使民众符合道义。在当时,主要是不违农时,尽量不伤害民众的切身利益(《论语·公冶长》)。

三是为官要先敬其事,后谋其食。孔子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出仕为官,侍奉君王,首先要恪尽职守,把本职工作做好,获取俸祿的事要放在后面。他把那种不思敬业、只为谋求功名利祿的人,称之为“鄙夫”,也就是见识短浅、品行不端的小人。这种人,“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如果害怕失去职位,那就会为了保官而无所不用其极。对于这样的人,是不可与之共事的。孔子提出,君子有九件事情要多加考虑,其中三件对为官者格外重要,这就是:“言思忠”,“事思敬”,“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四是为官要求实名,而不能务虚名。求实名,古人叫做“达”;务虚名,古人叫做“闻”。孔子告诉混淆了二者区别的子张:“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所谓“达”,就是秉性率直而又愿意做符合道义之事,善于察人之言,观人之色,每每谦让于人。这样的人,在诸侯国为官必然事事通达,在大夫家为官也必然事事通达。所谓“闻”,就是表面上似乎有仁德,实际的行为却违背仁德,常常以仁者自居而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诸侯国为官必然会沽名钓誉,在大夫家为官也必然会沽名钓誉。他告诉在莒父当县长的子夏:“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办事情不要只图快,不要只顾小利。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他告诉曾任鲁、卫两国之相的子贡,要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士”,第一要“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就是说,在行为上要有羞耻之心,出使四方之国,决不辱没君王的使命。第二要“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就是说,宗族中称赞他孝敬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长者。第三要“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说,说话一定要讲信誉,行动一定要坚决果断。子贡和子夏都是孔门的拔尖人才,为官颇有政绩,的确是实现了孔子关于“达”的要求。

五是为官要光明正大,不能献媚欺君。子路请教老师应当怎样侍奉君王,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不能阳奉阴违地欺骗君王,但是在必要时要敢于犯颜直谏,当面提出批评和意见。有个叫季子然的问孔子,子路和冉有可以称为大臣吗?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他认为,我们所说的大臣,是指那些以仁义之道侍奉君王的人,如果仁义之道行不通,宁可辞职不干。如今的子路和冉有,可以称得上具备这样条件的大臣了。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一切顺从君王吗?孔子说:“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论语·先进》)违背道义去杀父亲、杀君主这样的事,他们是不会顺从的。

六是为官要坚持原则,进退有度。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要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地学习这个道,誓死捍卫这个道。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就出来为官,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如果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因为不积极努力而贫穷和卑贱,那是耻辱。如果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富贵起来,那也是耻辱。他称赞卫国的大夫史鱼是个刚直不阿的人:“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像箭一样直。他称赞卫国的大夫遽伯玉是个真正的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为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论语·卫灵公》)。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讲到这个问题,意在强调做官的原则性,不能与黑暗政治同流合污。

孔子的为官之道,对于当今时代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也是颇有教益的。

(0)

相关推荐

  • 一片存心在育人——《论语》悟读【110】

    颠簸流离施仁道,一片存心在育人. <论语>第五篇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子在陈(陈:古国名,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曰:"归与!归与!吾党(古代以500家为一党,此处指家 ...

  • 论语:三年学不至于谷(8-12)

    "学而优则仕."孔子弟子求学于孔子的目的,不少都是为了求干禄之本领.孔子从不反对出仕干禄,但更推崇一心向道.矢志成仁.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

  • 王道​仁义天地长——《论语》悟读【138】

    霸道威猛东逝水,王道仁义天地长. <论语>第六篇第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政治改一改,便可达 ...

  • 论语:子使漆雕开仕(5-6)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通过出仕为官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并推荐他们去做官.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

  • 论语:笃信好学,守死善道(8-13)

    孔子给弟子们传授为官之道,认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为官处世的重要原则,并强调应当将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 ...

  • 中国哲学之五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 孔子姓孔名丘,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的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祖先是周朝之前的商朝后裔,商朝被周朝取代后,后裔被封宋国.由于政治动乱,孔氏家族在孔子出生前已经失去贵族身份,迁居鲁国. 孔子生平详见中国 ...

  • 论语集中反映了什么 论语全面反映了孔子的

    论语较为集中的反映了什么?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主流的观点,把<论语>当做忠 ...

  • 没有边界的自由,从就不是真正的自由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先有德,才有财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论语·雍也第七> 孔子说,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天下一统

    孔子论天下一统 在<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著名诗句.意思是说,普天之下,都是君王的国土:四海之内,都是君王的大臣.这里的&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孔子论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孔子在回答仲弓问政时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先有司",就是要率先垂范,给下属做出表率.&qu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动荡中开出的治世"药方",其理想目标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制度规范是礼,而正确地把握和实施仁与礼的方法和途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基石——民心

    孔子论治世之基石--民心 孔子大力倡导"德政"的着眼点,在于争取民心.他把民众的信任视为治国的基石,"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就是强调民众如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怎样实现以"和"为基本特征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呢?孔子继承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尚书>)思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理想——和

    孔子论治世之理想--和 儒家经典<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是对孔子学说的精辟概括.社会的治理,说到底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孔子把人的素质的提高过程叫做"修己&qu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三——学思结合

    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三--学思结合 孔子教化思想的第三个重要原则,是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所谓"罔"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二——启发诱导

    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二--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所谓"愤",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想搞明白而得不到答案的激愤心情:所谓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一——因材施教

    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一--因材施教 孔子办学,"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不仅弟子众多,来自四面八方,而且五花八门,参差不齐.面对如此复杂的状况,怎样施教?孔子以其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