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期】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21章》孔子谈崇德、辨惑、修慝对我们有何启示?

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21章孔子谈崇德、辨惑、修慝对我们有何启示?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音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仇,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修慝”的“慝”字,读四声,指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邪念。“修慝”,就是改正心中的邪念。“先事后得”,是指先致力于做事,而把利禄放在后面。“攻其恶”的“攻”字,指检讨。“其”字,指自己心中的邪念。“攻其恶”,就是检讨自己的过失。

这段话的意思是,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闲游时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改掉邪念,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以做事为先,得利为后,不就是提高品德修养吗?检讨自己的过失,而不指责别人的过失,不就是改掉自己的邪念吗?因为一时的气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牵连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吗?”

本章中,孔子回答了樊迟提出的三个问题。其中有关崇德和辨惑两条,与第10章中子张所问内容相同,而孔子回答的角度不同。关于何为崇德:孔子回答子张说:“以忠信为主,唯义是从”,讲的是总原则;本章中孔子回答樊迟说:“以做事为先,得利为后”,是对总原则的具体化,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关于何为辨惑:孔子回答子张说:“对一个人,爱他的时候就希望他活,厌恶他的时候就巴不得他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讲的是爱与恨相纠结时的迷惑;本章中孔子回答樊迟说:“因为一时的气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牵连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吗?”讲的是人在极度气愤中的迷惑,其表现虽然不同,而本质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被情绪左右,丧失理智的判断时,就必然会陷入迷惑之中。

现代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加大,极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有人因为一些琐事而拳脚相加,酿成惨案的新闻时有所闻。这说明,注重崇德辨惑,倡导身心和谐,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学会理智地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和纠纷,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怎样理解孔子关于“修慝”的观点呢?孔子对樊迟问“修慝”的回答,强调了自我反省、自我检讨、自我批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孔子的回答启示我们,人要消除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邪念,唯一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自身找原因,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讨,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开展自我批评,并切实加以改正。如果只是一味指责、甚至攻击别人的过失,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只会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附:

【原文】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②,非崇德与?攻其恶③,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仇,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修慝(音tè特):改正心中的邪念。慝,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邪念。②先事后得:先致力于做事,而把利禄放在后面。③攻其恶:检讨自己的过失。攻,指检讨。其,指自己心中的邪念。

【译文】

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闲游时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改掉邪念,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以做事为先,得利为后,不就是提高品德修养吗?检讨自己的过失,而不指责别人的过失,不就是改掉自己的邪念吗?因为一时的气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牵连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