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读诗|故事:查尔斯•西密克《恐惧》
✦
恐惧
恐惧由一个人传给另一个,
不知不觉,
仿佛一片叶子将它的颤动
传给另一片。
突然整棵树在颤抖,
并没有风的迹象。
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成都广播电视台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刚刚大家听到的诗歌《恐惧》,来自查尔斯·西密克,翻译是舒丹丹。查尔斯·西密克 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美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曾先后获得过普利策诗歌奖、惠特曼诗歌奖、斯蒂文斯奖,并担任过美国第十五任桂冠诗人。
西密克虽然是美国诗人,但“他心灵的根,仍深深扎在他的东欧故国——前南斯拉夫。那种渗入血液的对于恐惧、离散和荒诞的敏感,使他的作品获得了迥异于当今美国诗人的悲剧性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查尔斯·西密克,1938年5月9号生于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他幼年的时候正好是二战时期,当时为躲避大轰炸,西密克一家多次被迫疏散转移,在难民潮中疲于奔命。对于这一点,他后来不无幽默地说:“我的旅行代理人是希特勒和斯大林。”
二战后,动荡的社会局面、持续的暴力和绝望的氛围,迫使西密克的父亲离开了南斯拉夫前往意大利,后来辗转去了美国。西密克的母亲多次试图追随丈夫前往,却屡屡被当局驳回申请。在西密克15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终于设法得到机会,安排一家子去法国巴黎旅行,几经辗转,一年后的1954年,他们离开了欧洲大陆,远渡重洋移居美国芝加哥,一家子才终于重聚。
早在芝加哥上高中时,西密克便开始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并严肃写作——尽管他承认当时写诗歌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追求女孩子,但他在想象和语言上的处理都十分认真。后来,他进入纽约大学学习,于1966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9年西密克21岁的时候,他开始在杂志上发表诗作。1967年,他的第一部诗集《草说什么》正式出版。在很短的时间里,西密克不仅推出了大量原创诗作,还翻译了许多前南斯拉夫诗人的作品,逐渐崭露头角,由此开始引起评论界注意,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最终以实力在美国诗坛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因为出生并成长于纳粹阴影中的贝尔格莱德,在经历战乱和目睹种种恐惧之后,移民美国,并再次领受了底层生活的诸多艰辛。正是这样一段成长过程,使得西密克在诗中对战争、政治、创伤记忆和底层经验等等进行了持续的、近于偏执性的书写,无边的苦难景象“魇”住了诗人,而诗歌则是在噩梦中挣扎、保持清醒的唯一抵抗方式。
西密克是一个清醒的梦游者和深度的失眠者,他常常让自己置身于在旁人看来有些不合情理的超现实场景中,在自己的“梦幻帝国”中从平静走向极端,走向似有似无的境界。他喜欢在深夜或凌晨散步,把自己所见所感都记录下来:深夜的肉铺、在旅馆房间中的失眠、凌晨从大街上来的嗓音……这样的心灵记录,在静谧中蕴藏着某条线索,沿着它,读者可以追踪无限的诗意。他也用一种特别的声音让读者在历史记忆中获得时代般的回响。
你时刻挂念
涓子,成都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文学音乐节目资深主播,文学高编,大学客座教授。编播多部广播短剧、文学专题获国家及省市大小奖,发表多篇文学作品于国家及省市级文学刊物;改编世界名著《安徒生童话》多篇由成都音像出版社有声读物系列出版。为广播电视台专题及广告短片多件配音,为央视电影频道译制片多部配音。
诗歌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查尔斯·西密克的诗歌《恐惧》,以及诗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