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禁钓”合理吗?警惕“十年禁渔变成十年禁钓”!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对生态保护来说,本是一件大好事,但近期不断有钓友反映称:很多地方都不让钓鱼了,有的地方甚至将十年禁渔演化成十年禁钓!

在冰冷的规定面前,钓友们的吐槽仿佛已变得苍白无力!为何钓鱼人会招来如此对待,仿佛成了众矢之的,笔者思绪良久,深感不安。

对于此种现象,我们也和岳阳反电鱼志愿者协会进行了沟通交流,了解、总结了其中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并在此行文,希望能借自己的微薄之力,推动钓鱼行为的规范化。

1、禁渔主线不明、利益链错综复杂

长期从事“反电鱼”志愿行动的岳阳市反电鱼协会称,环保问题严峻,上面有“十年禁渔”的要求,但到了下面就来一个“不左即右”,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是管理不善。从表面上看,禁止钓鱼是对“十年禁渔”制度的严格制定并扩展延伸,但实际上,却可能是情绪的宣泄,通过“一刀切”,以最小付出完成新增任务!

除此之外,错综复杂的利益链,也让一些地方的禁渔制度跑偏了。对此,岳阳反电鱼协会的志愿者深有感触:

岳阳反电鱼辛苦工作三年,现在回头看看,查获的非法捕捞案,仅少数几起移交了司法机关,其余的均不了了之。前门捉贼、后门偮盗!能办好事才是咄咄怪事!

这其中的一些门道,不说自明。

禁渔和禁钓,哪一条才是主线,有关部门恐怕还是没搞清楚,往往以为依靠“一纸命令”,就能万事大吉。

岂不知,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对此,岳阳反电鱼协会应该是颇具话语权:

该协会早在2018年就统计出一组数据:2018年9月,协会受理80起非法捕捞举报,10月受理50起,到了11月,数量变为16起,连续3个月时间内,协会受理非法捕捞数量呈直线下降趋势。但事实情况是,每年9月份洞庭湖逐渐进入枯水期,非法捕捞,特别是电鱼现象会明显增加,但受理的举报数量却明显下降?

该协会注意到,在2018年10月8日,岳阳县在洞庭湖水域内实施了“禁钓”的规定,以前可以依靠钓友的眼睛来监督非法捕捞,但现在这只眼睛好像一下子就失明了。

这就合理地解释了这组数据的变化,不是非法捕捞数量少了,而是监督的眼睛没有了。从这组数据的变化中,也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赶走了钓鱼人,失去了什么?这真的对水生动物保护有利吗?

恐怕不见得!

对此,岳阳反电鱼协会曾给出建议:每隔几公里设置一处可供钓友休闲垂钓的区域,这样既解决了民众的娱乐需求,又对非法捕捞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可谓一举两得。但这样良好的建议,在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时却往往是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2、“禁钓”操之过急,“野蛮收杆”更易引起不满

对于禁止钓鱼一事,笔者也查询了诸多法律条文,均未发现有明确依据。一些地方出台的“禁钓”规定,从严格上来说是没有强有力的依据来支撑,更没有征求社会意见,是否举办听证会就更不用说了。

一项事关众多钓鱼人需求、渔具行业产业链的变革,就这样随意出台,是否有些操之过急,仍然值得商榷!

到了执行层面,则时常发生一些诸如没收、折断鱼竿,甚至与钓友发生肢体冲突的行为,不但有失文明,也激化了双方矛盾,引起众多钓鱼人的不满情绪。

古代大禹治水,尚且知道宜疏不宜堵。到了现代社会,有关部门反而好像忘记了古训。赶走了钓鱼人,四海皆净,就一切安好吗?

3、有效管束,方可长久!钓鱼“行为规范”亟待出台

关于“禁钓”之争,问题的症结,归根结底还是管理方式的问题。一禁了之,虽然在管理上变轻松了,但未免有“一刀切”的嫌疑,而且过分限制休闲娱乐,也让城市宜居程度大大降低,变得失去生活气息,更显得管理者水平低下。

对于钓鱼“行为规范”,岳阳反电鱼协会也给出了相关建议:

(1) 建立“外包制”,节省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比如在岳阳地区,有关部门可以以各县区为单位,将辖区水域的环境卫生和打击非法捕捞任务外包,由原来的政府执行、百姓监督,有问题大家吐槽;改为由团队和百姓执行、政府监督,有问题考核执行团队。

(2) 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钓鱼行为规范

很多地方关于钓鱼行为的一些规定,往往是外行人指导内行人,显得很不专业。比如,风靡全球的路亚钓法,有的地方却禁止使用,甚至将其与锚鱼相提并论,无疑是闹出了大笑话。

因此,各个地方可协调当地钓鱼协会,共同制定钓鱼行为规范。从作钓工具、钓获对象鱼的种类、数量、尺寸,以及作钓区域等细节上予以明确,并建立奖罚制度,甚至可以考虑将违规行为纳入征信体系进行考核,以规范广大钓鱼人。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民众喜爱的休闲娱乐性垂钓,相关部门更应该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去对待,而非懒于作为、一禁了之。不要禁了钓鱼人,丢失了鱼乐心!甚至将“十年禁渔变成十年禁钓”,生生剥夺了钓友们垂钓的权利。

当然,对钓鱼人来说,更应该进行自我规范,否则推动“禁钓”运动的始作俑者,只能是钓鱼人自己。

信息来源:岳阳反电鱼 责任编辑:老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