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民盟增添光彩

高   飞

我在盟省委宣传部工作期间,采访过不少作出优异成绩的盟员,并写成人物传纪、专访、特写、剪影之类的文章,在《江淮文史》、《安徽统一战线》等期刊发表。他们中有的是盟的领导,有的是文化、教育、医卫界的专家学者,有的是普通的盟员。值此民盟成立70周年之际,回忆我当年采写过程,特别是他们的风采,也受到了一次再教育。这里,按文章采写和发表的时间先后,选出部分,作简要介绍,我们可以从传主的身上看到这些盟员一串串光辉的足迹。当然,这里记录的仅仅是他们当年的成绩。

《一个心系西藏的安徽人》­——孙振华

1994年,《江淮文史》分两期连载了我采写的《一个心系西藏的安徽人》,省政协委员、盟员孙振华。孙振华是省电视台记者,是个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曾数次入藏,单人独骑走喜马拉雅山脉、觅雅鲁藏布江源头,探无人区,访古格王国遗址,到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为介绍、宣传西藏做出了突出贡献,许多报刊都报道了他的事迹。他拍的照片、写的文章,被多家出版社出版,产生很大影响。当时,分管宣传工作的杨顺生副主委让我们也宣传一下孙振华。接受任务后,我和刘晓地数次登门采访,常常彻夜长谈,看他拍摄的影像资料,读他写的探险笔记,听他讲见闻体会,最后提炼出“心系西藏、热爱西藏”的主题,由我执笔撰写成3万多字的传记。文章刊出后,反响强烈,不少盟员打来电话索要资料图片,希望更多地了解西藏。

写作中我常为孙振华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好几次写着写着,一抬头,窗外已露曙色。尽管孙振华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但他很谦虚,把自己出生入死,出色完成考察任务的功绩归于藏族同胞和解放军部队的帮助。他告诉我们,他之所以能成功拍摄雅鲁藏布江大转弯等奇景,没有驻藏部队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圣洁的平凡》——刘志杰

这是发表在1995年第3期《江淮文史》上的一篇人物小传。

刘志杰是国内知名消化内科专家,省政协常委、盟省委常委,是安医大教授、主任医师。她出身医学世家,1956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安医大前身),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我采访她时,她已从医40年,算到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医龄。刘主任的经历非常丰富,从哪里写起呢?我想起采访中,无论在门诊室还是在病房里,总能看到病人信赖的目光,听到由衷的称赞,有人说:只要看到刘主任的笑脸,听到她讲话,病就好了三分!这无疑是对医生的最好嘉奖,也反映出刘主任一切为病人着想的医风医德。是的,在几十年的医疗生涯中,她始终以高尚的品格捍卫着救死扶伤这块心中的净土,她是平凡的,更是高尚的。于是,我用“圣洁的平凡”为题写出这篇人物小传。

以下是刘志杰小传中的人生轨迹:名医的女儿。唱诗班的小姑娘。合肥一中的高材生。安徽第一所医学院的大学生。——服从调配的医生。大别山医疗队员。被农民称为“菩萨心肠的下放医生。——安医消化医疗胃肠镜第一人。集教学、医疗、科研于一身的主任。全省内科进修医师提高班的“马前卒”。——省消化医学会的领头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民盟下乡医疗队里最忙的人。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一个平凡的女性:妻子和母亲。

按照这样五个部分,把大量感人的事迹写进去,全方位地展示刘主任的成长历史和角色转化。所有的材料都聚焦在一点:一位受到人们爱戴信赖的医生,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

《永向新高度起飞》——郑永飞

连载于2000年第四期、2001年第一期《江淮文史》。

郑永飞老师当时已是中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系主任,盟省委副主委,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我们采访他时,他刚过不惑之年。

接到采访任务,我就和刚到机关不久的宋军宁、罗翔同志直奔科大,在那陌生神秘的实验室、复杂的仪器仪表前,听郑老师介绍他的科研教学活动。要问要听的内容太多,郑老师不仅有传奇般的经历,而且还在以超出常人想象的努力,不断攀登、不断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次采访肯定不够,我们又跑了几次,写了大量笔记,科大党委宣传部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文字资料。在材料准备充分后,我开始设计提纲。我从郑老师的名字“永飞”想到:郑老师不正是不断地从新的高度起飞吗?于是安排了“四个高度”记叙他的奋斗之路,并有了《永向新高度起飞》这个标题。

——从家乡的黄土地起飞。记叙郑永飞在长丰县农村的土地上勤奋求学,夯实了基础,终于在恢复高考中获得上大学机会的经过。

——南京大学:第一高度。1981年提前半年大学毕业并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以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地质学领域里登攀,并把研究方向选在同位素地球化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上。1985年到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仅一年,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走上英国剑桥大学的国际学术交流论坛。

——德国留学:第二高度。在考取德国哥廷根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霍夫斯基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后,闯过语言关,在1988年国际地球化学会上以流利的英语作演讲,赢得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1991年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15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取得了里程碑意义的成果。1993年,满腔报国激情的郑永飞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怀抱。

——中国科技大学:第三高度。“没有90年代初科教兴国战略,我不会赶上国家出台一系列人才计划。”“我的目标是在国内做国际一流的工作。”郑永飞说。不等不靠自行设计改造仪器设备,创造条件搞科研,1994年初战告捷,获得“侯德封奖”,成为中科院跨世纪高层学术带头人“百人计划”首批入选青年科学家之一,破格晋升为教授。翌年又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郑老师的“百人计划”结题,专家组的评论是“对我国地球科学的研究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采访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郑老师说的“激情和理智是我人生的两大支点”,他的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精神是一件件事例证明的。比如当时的条件差,我们亲眼看到他和他的团队改造简陋的旧设备,打扫实验室,听他的学生助手讲老师彻夜不眠地在实验室工作情景。他留给我们的联系电话只有实验室的,“只要我在合肥,打这个电话都能找到我”,果然,我好几次在节假日里打他的电话,他都在工作。

我写这篇人物传记后的10年,郑永飞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又登上一个新高度。而每一次起飞他付出多少心血汗水,恐怕不是我们能想像到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 钱涛

2000年第3期《安徽统一战线》发表了人物专访《问渠哪得清如许》,介绍盟员、省黄梅剧演员钱涛。

当时民盟省直剧团支部由京剧团、徽剧团、黄梅剧团的盟员组成。为了宣传黄梅剧团的新生艺术力量,周天柱副主委向我们介绍了时任黄梅剧一团副团长的钱涛。

钱涛是从金寨山里走出来的,靠着自己的勤奋,积累20多年舞台经验在黄梅戏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舞台形象。上世纪末,省黄梅剧团要排大型清装剧《风雨丽人行》,挑选扮演秋瑾的演员,钱涛以她吟诵秋瑾诗句的准确把握和她“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刀马旦武功,挑起了大梁,演出取得成功。

我在这篇专访中特别突出的是钱涛勤于思考、强学力行的性格特征,和她对黄梅戏发展的见解。采访中,她沉思地说:“你看中国刚要加入WTO,美国影视界就开始调查中国的影视市场,想进攻占领,那我们搞戏剧的对现实的戏剧市场做过多少调查和了解呢?黄梅戏不是没有前途,她优美动听的音乐和青春质朴的艺术风格是独具魅力的。只要到大学校园里与大学生们谈谈,到田间地头去和农民兄弟聊聊,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观念与现实差多远。我们不能老是戴近视眼镜、走独木桥,要真正沉下去搞调研,真正潜心研究,不可浮躁······”所以,我在文章的结尾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钱涛求知勤学的泉源永不干涸。

《功崇唯志  业广为勤》——钱念孙

这是发表在2001年第一期“全国优秀统战期刊”《安徽统一战线》的人物专访。当时,钱念孙已是省政协委员、盟省委委员,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位名闻遐迩的大学者对人非常谦和,我们都称之钱老师。

文章分为四部分:一,“少年心事当拿云”,写他的青少年到1979年大学毕业发表第一篇哲学论文在社科界崭露头角止。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写1980年读中科院研究生毕业到1992年因学术成果突出,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止。三,“骋骛书林,翱翔艺苑”,主要写他强学博览、呕心沥血完成扛鼎之作《朱光潜与中西文化》的过程。四,“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这部分最难写,因为钱老师学术成果丰硕,又担纲并出色完成好几本省委宣传部抓的重点图书的写作任务,材料多,篇幅有限,只好对他获奖的几本书作简要介绍。《跨世纪的丰碑——希望工程纪实》、《心灵长城——中华爱国主义传统》、《起点——中国农村改革发端纪实》、《中华三德歌》和《世纪壮举——中国扶贫纪实》等书不仅获得社会好评,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还获得全国和省的“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多个奖项。当我面对那厚厚的几本百万字巨著时,不禁感叹钱老师以怎样坚忍不拔之志、超乎常人想象的勤奋,才能有此成果的。文章结尾,我引用钱老师的话表达了一位盟员、一位社科工作者的心声:“我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下功夫做学问,同时为社会服务,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然,此文发表后的10年里,已是全国人大代表、省民盟副主委的钱老师又以更多、更优秀的成果证明了自己的言行。

《心系黄土地  情结种田人》——管叔琪

2001年第7期《安徽统一战线》发表此文,副标题是“省人大常委、民盟盟员管叔琪剪影”。我与老管真可谓是老朋友,从他1988年去大别山腹地搞科技扶贫、决不当“浮萍”起,我们就瞄上了这位农民出身的农科工作者。第一次去他家,看到的是满院菜畦满架瓜果,屋里堆满稻麦花生玉米种子,写材料是把箩筐翻过来当桌子,出门骑一辆破旧自行车。后来,他从市人大走到省人大,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接过常委证书,我曾写到:他从田间走来,却不是农民;他心系稼穑,却不以务农为业。他卷起裤管能操犁掌耙,洗去双手泥巴又能娴熟操作实验仪器。在很长时期里,老管频频送来他走村串户调研的关于三农的参政议政提案,我们也通过报刊、盟讯等报道,把他介绍给社会。

在这篇剪影里,我写了几个片段。一是老管在山区科技扶贫的情景,他的模范事迹得到农业部、人事部的表彰,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经民盟推荐,出席全国智力支边扶贫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二是他身为省人大常委,却经常“微服私访”,坐平民车,住平民店,吃平民饭,和农民朋友促膝谈心在融洽的气氛中调查研究,直到老管帮大家解决了问题,才知道省人大常委来过。三是喜欢讲真话,批评错误不留情面。“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他的发言没有大话空话,有理有据一针见血,建议切实可行。省人大领导曾批示:还有什么建议,再请提出。四是老管数次帮老百姓“讨说法”的故事。由于老管满腔热情处理人民来信,被群众称为“咱们的管代表”。老管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敢于为民执言,被评为全国“优秀人大代表”。如今已是省参事室参事的老管,永葆和农民一条心的纯真感情。

《心源如火  笔端为炭》——刘祖慈

此文发表于2001年第9期《安徽统一战线》

省政协委员、盟员刘祖慈是著名诗人,是一位有学问、有卓识、有风骨、有人品的诗人。与其说我写了这位诗人,倒不如说我从刘老师那里受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教育。

刘祖慈从小就有文学天赋,却因家贫而考了不要学费的卫校,成为一名医生。但是,对文学的执着追求最终还是让他“弃医从文”,成为诗坛明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走上安徽文学院领导岗位。与刘老师长谈,读他的诗集,处处感受到诗人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怀。诗言志,歌咏言。刘祖慈的诗作,都集中渲染了对祖国人民的竭诚忠贞。他用诗的形象表现历史,用诗的语言阐述哲理,诗中饱含对历史凝重的思索和焦虑,体现出意境之美与思辨之美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关心民生忧天之忧的悲歌,还是吟哦山水与自然混为一体的田园之曲;还是体验人生种种的生命绝唱,都有实感而发真情。比如1991年洪涝中他回到白浪滔天的家乡三河,“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强忍着,不掉一滴/水这么大,再加一滴泪/那是我不可宽容的罪!”诗人炽热的感情感能引起读者共鸣。作为省政协委员的刘祖慈,关注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敢于针砭时弊,说真话,道诤言,经常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建议。

《剖刀“锋”自磨砺出》——韩卉

发表于2002年的《安徽统一战线》。在篇首的人物介绍中我把她当时已获得的荣誉作了这样的介绍:韩卉,2000年获安徽省“十佳女教育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2001年被评为“江淮十大女杰”、“三八红旗手”、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民盟全国优秀盟员。当时,我与韩老师虽然已经很熟,但对她的成长奋斗经历却了解很少,要完成采写任务就必须深入采访。于是又三番五次地往安医跑,韩老师很忙,只能是办公室、解剖室、实验室、家里抓到时间就聊。终于,对韩老师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是新的矛盾又来了,材料如此丰富生动,删掉哪一点都觉可惜,怎么办?最后终于想到,用韩老师自己朴实的话语作为线索,分五个部分较全面地介绍:

“环境的磨练,大家的帮助,才使我有了今天的成绩。”——写韩老师从一名知青到考取大学、读研,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解剖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专家教授的过程。

“我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韩老师教的人体解剖学,既是医学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又是最苦最累的一门课。所以,这里就记述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所走过的20年的从教历程。这段经历也许就为她日后担任基础学院院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使我们真正尝到了二者相辅相成的甜头。”——韩老师一直认为,教学科研是不可分割的双胞胎,随着CT、核磁共振等高新医学技术的发展,解剖学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断层解剖学。这部分介绍韩老师把她扎实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诊断及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并产生全国性影响的成绩。

“解剖这一行虽苦,但总得有人去干,我们只能干得比前辈更好!”——主要记述韩老师在把安医大人体解剖学建成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学科过程中的突出贡献。中国解剖学泰斗何光篪教授感叹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作为一名女同志,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确实令人赞佩!”

“社会是更大的课堂,关注社会是我们教师的责任。”——自1997年当选省政协委员后,韩老师连续3年提交了《关于尽快成立接受遗体捐献机构的建议》,倡导遗体器官捐献是一件利国利民、移风易俗、促进医学教育发展和提高医疗水平的好事,但具体工作做起来难度很大。我省在这方面工作的发展,韩老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全文就以韩卉的这些平凡的言行,展现她“举大体不论事小,务实效不图虚名”的精神风貌。

今天,韩老师已成为盟省委驻会副主委,盟省委机关能有这样一位既有行政经验又有求实工作作风的领头人,让人感到由衷的高兴。

《为民族的电器工业争光的民营企业家》——何建国

此文发表于2002年《安徽统一战线》第5期。何建国是位民营企业家,我国机床电器、低压电器行业中明星——耀华集团的董事长。这是我第一次采访企业家。这可是个大忙人,为采访他我可没少跑路。但是,正是接触到何建国,我才了解到在工业生产行业,也有优秀的盟员,大开了眼界。走进何建国的办公室,最醒目的是费孝通、丁石孙主席接见他的两幅大照片。原来,他早在1987年就申请入盟,可是当时的历史条件还不能接收一位民营企业家,直到1995年他才实现愿望,并担任浙江乐清市政协常委,工商联执委,不久由民盟浙江省委介绍,组织关系转到我省。

何建国是一位很有前瞻意识和胆识的民营企业家,他的成功源于他深厚的爱国之情和振兴民族电器工业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1997年7月,费老到浙江考察“温州经济模式”在上海接见了何建国,专门听他汇报耀华公司的创业进过。到我采访时的2001年底,耀华已拥有60家核心企业,并形成以合肥、苏州、长沙为中心的三个辐射区,400多家销售分公司分布全国和南亚、中东、欧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总产值18亿元,销售额15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每当看到新产品装运出口时,何建国说:“为民族工业争口气,真有扬眉吐气的自豪感!”

《女市长与双语幼儿园》——张雪平

这是一篇人物专访,发表于2002年第6期《安徽统一战线》。张雪平任合肥市副市长后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她在分管的教育文卫系统,更是贡献突出。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里作全面报道显然不可能,当时我得到一条信息,以促进中加贸易经济技术交流为己任的加拿大宏加士集团主席陈玉玲女士来合肥考察,这位不懂汉语的加籍华裔受到一口流利英语的张雪平副市长的热情接待,并在合肥创办双语幼儿园的事,就决定就此事写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张雪平作为省会城市的副市长为民抓实事办好事的工作风貌。

十多年前,双语幼儿园在合肥还是新鲜事物,开始都会遇到很多困难,而在张市长的亲自协调帮助下,经过一年多的改建扩建磨合过程,幼儿园开始招生。其后,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外籍教师的引进,张市长都亲自过问,不管工作多忙都要到幼儿园看看。逢节假日,特别是与西方色彩的圣诞节、万圣节,张市长还要和孩子们欢聚。平时出差回来总要到园里听汇报帮助解决问题。当首届毕业生将升小学时,正赶上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英语教学从小学三年级提前到一年级,张市长又未雨绸缪地与相关小学联系,安排双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个省会城市的副市长,分管的事可谓千头万绪、日理万机,而张雪平在百忙中把目光投向一所幼儿园,而且站得高、看得远、转的准、做得实,真是难能可贵。从今天看来,张雪平的关注民生中的每件小事的领导作风更是值得称道的。

《科研·治校·议政——访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省民盟新任主委刘光复》

这是《安徽统一战线》2002年第8期在刊首“江淮人物”栏发表的一篇专访,由我和胡淑杰采写。这一年,刘校长当选为省盟第十届主委,省委统战部要求通过这篇专访向社会介绍刘校长的主要经历和工作成就。对此,我们感到担子很重。小胡有点紧张,我告诉她:“没事,我跟刘校长出差好几次,他平易近人,又健谈,你一接触就知道了。”

记得在工大统战部给我们文字材料看过后,约时间采访有了困难,刘校长太忙了,身兼数职,还有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抽出空,好容易定了一个时间。那天特别热,刘校长一分钟不差等着我们。半天的长谈,取得丰富素材。其后,经过反复讨论提纲,最后决定以类似小标题的形式,分三块写,让读者在看小标题时就能对刘校长的不平凡的经历有个鲜明的轮廓:

——从东北到西南,再到合肥;从大学生到工人,再到研究生。地理位置在变,身份在变,不变的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一颗赤诚之心。

——从讲师到教授,从系主任到副校长。工作任务在变、肩上的担子在变,不变的是他在科教中的开拓创新精神。

——从人大代表到政协委员,再到民盟主委。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在变,服务对象在变,不变的是他对多党合作政治体制的忠诚拥护。

在第一部分,主要写刘主委从家乡吉林工大毕业到贵州山沟当工人,又在十年浩劫后考入合工大读研究生,最终安家合肥的过程。其中突出写他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崇高精神和知足常乐、善待他人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奠定专业基础的坚实脚印。

第二部分写刘主委走上工大领导岗位的过程,我们集中写了几个点。一是他投身教改实验,创建“机电一体化”专业,发表大量论文专著,获得省和国家级的多个奖项;二是他担任国家级九五攻关项目CAD推广与江淮汽车等企业合作,取得显著成果。三是他在系主任岗位给自己定下三个要求:“对人宽、对己严”待人,“全身心投入”工作,“要透明”不谋私利,光明磊落。四是在副校长岗位上,分管教务、成教、招生办等八个处室工作,为推进教学创新而操碎了心,为学科建设、学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部分主要记述刘校长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的情况。尽管刘校长有大量的行政工作、社会活动和教学业务,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地忙到很晚,但他对对参政议政却十分认真,总是结合自己的专业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提案议案。比如他提出的关于现代家电回收处置的提案,关于政府网站的建议,都具有前瞻性,其中许多建议虽是十多年前提出的,但即使今天看来也有现实意义。

2002年7月,在省盟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刘校长全票当选为主委。他动情地说:“我现在除了自己的小家、工大的大家之外,又有了第三个家——民盟这个大家了!”他表示,要发扬民盟的光荣传统,以自己人格的力量把大家团结起来、调动起来,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今天我写这段回忆,再回首最近的十多年,安徽民盟的工作又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国与兄弟省市比,在省内与兄弟民主党派比,安徽民盟都是处于先进的行列,这无疑是全省盟员的努力,更有领头人刘光复主委的功劳!

《GOCOM的“老”船长——访“江淮十佳杰出青年”、民盟盟员魏臻》

发表于《安徽统一战线》2003年第4期。我和胡淑杰采写。

世纪之初,在安徽高新技术产业中升起一颗新星,那就是魏臻和他创办的合工大高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当时被评为“江淮十佳杰出青年”、年仅38岁的魏臻之所以被称为“老船长”是因为“他有魄力,又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这是他的员工们的评说。

魏臻原是教师,从讲台研究室到企业管理,如同走进“炼狱”,面对挑战,魏臻说,我只相信,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把最大的热情投入进去,就肯定会成功!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到创办起在当时的IT界就颇具影响力的公司,魏臻带领一班人走过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在饱尝酸甜苦辣之后,他们终于拿下了铁路信号计算机连锁监控系统的设计,并在强手林立的竞争中多次中标,荣获多个科技奖项,创造出骄人的业绩。魏臻在当选省政协委员后,又积极为我省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提出许多提案建议,产生很大的影响。

采访魏臻我们总被他爽朗的热情、偏快的语速感染,更为民盟有这样的新生力量高兴。合肥黄山路边的工大高科几栋楼房深深地留在脑海里。我退休后在报上看到,魏臻把一辆火车机车搬到了办公楼前,还有中央领导同志与魏臻在火车头前的合影。我想,船长的旗舰也好,呼啸向前的机车也好,魏臻和他的工大高科会永远走在科技创新的前列,为民盟争光。

还有一些盟员,像黄山市的程荷生,曾在盟省委代理过社会服务部部长的许人冰,他们因积劳成疾而去世。我曾写过记叙他们的文章。特别是听到介绍程老师不顾癌症病痛折磨,为黄山六中的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时,讲述者和我们采访者都流下眼泪。可惜我手头没有这篇长篇纪念文章的原稿,也没查出发表在哪一期期刊上了。

许人冰曾是省直综合支部的主委,支部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后来因盟省委工作需要,曾到盟省委代理过社会服务部的部长。他是省政协常委,提案总是高质量的。他把提案编成目录,记在本子上,随时查看办理情况。他病重住院却不让我们知道。他的家人告诉我们,病重住院去世前还在想着工作,给我们打电话前,都要调节好声气,生怕我们听出他卧病在床。许人冰就是这样一位处处为民盟工作着想的人。我曾写过一篇怀念他的散文,有没有发表已记不清了。

回忆我采写过的这些优秀盟员,感到盟组织之所以受到广大盟员的爱戴,民盟有光荣传统是主要原因之外,还因为有许多优秀盟员在多党合作事业中、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爱国爱民的精神,在自己本职岗位上无私奉献,都给盟组织增添了光彩。

纪念民盟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回顾我省民盟的部分模范人物,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榜样的力量是那样鲜活,以之做标杆,勉力做一个合格的盟员,我想是应当做到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