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扫雨,美人读书 | 小禪閑讀荐書
山僧扫雨 美人读书
万物各有归处 日日最好读书
推荐几本近日所读杂书 与君共读
《佛的孤独》
曹乃谦[著]
《古琴综议》
李祥霆[著]
本书为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成果,古琴演奏大师李祥霆先生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详细研究古琴的历史和文化演变,尤其研究古琴名曲的表现方法和演奏技巧,许多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
李祥霆先生有一个生动的比喻:把各种有营养价值的菜放在一起做,烹调出的菜就有营养价值;如果把各类的菜仅仅摆在一个盘子里,又怎么能算作一个菜、怎么能汇合成一个味道呢?李祥霆的古琴学习方法,是中国式“烹饪”,全面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他厚厚的四卷本文集(《醉琴斋诗选》《古琴综议》《流水幽兰》《琴声十三象》)也由小众走向广阔的社会,成为人们了解古琴艺术的要典。
《笑谈大先生》
陈丹青[著]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在这本小书面前,数十年来汗牛充栋的鲁迅研究不禁有些黯然失色了。
《士人风骨》
资中筠[著]
所收文章,写于1996—2010年间。第一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紧紧围绕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梳理古今文化传统的递变,从振兴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紧迫性。明确表达了当下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要继承五四精神,要发扬“士”的传统美德,为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晚华集》
孙犁[著]
《晚华集》是孙犁先生“文革”以后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1979年8月由我社出版。全书收散文30篇,大部分写于1977年—1979年。
就思想内容而言:本书有的是用诗化的语言回忆讴歌战争年代的生活和人物,还有一部分艺术见解精湛、文字生动简约的文艺杂谈、序言和通信。
就艺术成就而言:这些作品深沉老到,凝重有力,语言纯粹,境界超然,有着犀利的思想锋芒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饱含着历经沧桑和繁华后的那份淡泊与澄明,能给读者以理性的启迪,具有独特性。
读来仿佛在听一位历尽繁华与沧桑的智慧老人的人生箴言。
《京剧大师程砚秋》
胡金兆[著]
本书记述了程砚秋安生贫困的童年、残酷的学艺经历,恩师的扶持,创造性的艺术,高尚的艺德等等他一生中的若干片断,勾勒出这位大艺术家的基本形象,展现他的思想性格,表现了一个爱国的、正直的进步的艺术家的执着追求。
“以艺名世,以德照人”,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轰轰烈烈的人生,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的人格情怀。幼年丧父,学艺艰辛,出污泥而不染,高风亮节铮铮铁骨,终成一代戏剧宗师,他创建的“程派”艺术至今是戏苑的一支奇葩。
《沈从文的后半生》
张新颖[著]
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繁花》
金宇澄[著]
书写了三代人物,各个人物的身份、家庭背景、主要活动空间、性格脾性都各有不同,作者在碎片化的描摹中展现了一幅完整的上海人生活图景,深刻详实地映射着其背后的时代变迁。在各种政治之风中,农民们面对的是最直接的饥饿与身体之痛,而城市里的普通市民,更多的在承受精神煎熬——作为无产阶级工人队伍最强大、资产阶级也同样数量最多的城市,作为曾经风华绝代的上海,在一系列变故之中,更显得风雨飘摇。
《繁花》是一部上海市民心灵史,也是上海的成长史,且是一部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