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镇小胡村胡氏源流考
石 巍 张鸣胜
小胡村,位于宣州区水东镇东胜行政村,毗邻宁国市。村落形成于南宋,古名东冲,至今村内水圳、河道及街巷格局均保存着古貌。2006年被省住建厅、省文物局联合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可惜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后,村中古民居多已拆旧建新,目前,仅存两幢古民居和一处古戏台,但古建筑的石构件仍随处可见。
小胡村在清末以前一直是胡氏聚居的村落,但是经过太平天国战乱后,胡氏人口损失很大,黄、周、张等姓氏的湖北移民相继迁于村中,现在村中的胡姓已不占多数。小胡村胡氏祠堂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胡氏族谱历经多次劫难,仍留存至今。目前,小胡村胡姓族人共留存有三种族谱,一是明永乐刻本《东溪胡氏宗谱》一卷,一是清乾隆八年《东冲胡氏宗谱》两卷,三是清光绪十三年重修《东冲胡氏宗谱》宗谱十卷,其中有两卷为道光六年刻本。
明永乐族谱距今已500余年,保存至今。全谱仅有三张缺页(手抄补齐),这在整个皖南也算的上是一个奇迹。其中该族谱记载的胡氏源流情况是研究胡氏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永乐谱的编排顺序依次是绍兴十五年尚书左仆射赵鼎序、兵部尚书范仲淹《胡氏源流序》、裔孙上愈撰《封安定郡王胡公出身纪》、淳熙甲辰年朱熹撰《题左仆射胡瞳公行实》、淳祐丙午年裔孙上会撰《胡氏统宗渊源序》、唐光化二年赐胡瞳公圣旨、胡瞳公画像及像赞、宝文阁学士安国公画像及像赞、文林郎千二公画像及像赞、胡氏历代渊源世系图、宛陵东溪胡氏重修宗谱世系图、永乐甲午年跋。整个家谱体例完备,资料详实,可见在此谱成书之前,必定有更早的胡氏谱牒流传。下面就简要探寻并梳理一下胡氏谱牒的编纂和流传情况,以求教于同仁。
一、胡氏远祖及播迁宣城东溪情况
胡氏源出妫姓,舜帝后裔,以古陈国第一代国君胡公满为始祖,陈国是周武王始封国,在今河南淮阳一带,公元前478年为楚国所灭。其公族后裔中有以胡为姓者。胡氏发源于淮河流域,春秋至两汉间,后裔多居住在黄淮一带。西汉时期,有胡计宁者,因参与平定七国之乱,继而抗击匈奴有功,封安定郡侯,子孙袭爵,这就是胡氏以安定为郡望的由来。
胡氏迁居江南始于六朝时期,东晋时,散骑常侍胡炎迁新安郡,成为绩溪龙川胡氏始祖(近期有婺源学者认为,龙川胡氏始祖胡炎应该是清华胡氏,迁居时间在宋代)。刘宋时期,胡藩的后裔定居南昌华林,成为江西华林胡氏始祖。隋唐之际,又有胡裕、胡福兄弟,迁居宣歙一带。至唐末,胡福的后代胡瞳家于祁门,胡瞳第六子胡珍迁婺源考水,第七子胡学迁婺源清华,衍生出皖南胡氏的清华派和考水派(明经胡氏)。
据《宣城东溪胡氏宗谱》记载,北宋庆历年间,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卒后葬湖州城南,其子宗林遂家于湖州,次子宗云之子汲,迁居福建崇安,汲孙安国迁湖南长沙,安国之孙经又迁回湖州骆驼桥居住。经有四子,次子胡千二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向驻守采石抵抗金兵的虞允文献粮,以捐资独运之功,封宁国县尹,世代恩荣。次年春月,千二同弟千三自宣之宁,道经东溪,见山水秀丽,足为达大之业,遂家于此,别号东溪。胡千二成为宣城东溪胡氏的始祖。
这段记载映证了宋代纳资捐官的制度。纳资这种用金钱谷粟换取官位的方式,始于汉代,到宋代,科举制度已日趋完善,成为官吏任用的主要途径,但入粟补官之法依然实行。通过纳资可获取官户的资格,一般只是虚衔,有的也可入仕,但官场中对进纳入仕者的升迁有许多限制,被视为是一种并不荣耀的出身。南宋初年,战事紧张,军费吃紧。绍兴六年(1136),朝廷颁布了更加优惠的卖官政策:“将大姓已曾买官人于元名目上升转,文臣迪功郎升补承直郎一万五千缗,特改宣教郎七万缗,通直郎九万缗,武臣进义校尉升补修武郎二万二千缗,保义郎已上带閤门祗候三万缗,武翼郎已上带閤门宣赞舍人十万缗,已有官人特赐金带五万缗,并作军功,不作进纳,仍与见阙差遣,日下起支请给。其家并作官户,见当差役、科敷并免。如将来参部注拟、资考、磨勘、改转、荫补之类,一切并依奏补出身条法施行。仍免铨试,金带永远许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7绍兴六年正月戊戌)此规定完全免除了进纳出身的限制,进纳出身完全等同于荫补出身。“许作官户,理为选限,参部注授差遣”,并由地方官府“差权职任”的规定,无疑是特别优惠的。
绍兴末年,面临宋金再战的形势,宋朝廷又大规模卖官,并规定“应知县劝谕及二万贯,与减二年磨勘。选人比类施行。如增卖及一万贯,更与减磨勘一年。本州知(州)、通(判)究心劝谕诸县出卖数足,各与减二年磨勘”。(《宋会要》职官55之46-47)当时“下鬻爵令半年,愿就初品文阶者才一人。言者请损其直,以招来之”。故宋高宗“诏进纳授官人并损其直十分之二,与免铨试,仍作‘上书献策’名目,理为官户,永不冲改”。“又诏献纳八千缗以上补官人,并免试”。(《要录》卷194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壬申,乙亥)
宣城小胡村始祖千二公与弟千三公,通过献粮,取得官户资格和县尹职位(应该只是个虚衔),从而获得了国家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政治地位,这也为东冲胡氏家族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二、胡氏早期谱牒考
唐代《元和姓纂》是一部介绍姓氏渊源的书籍,书中已提到胡氏的源流情况。但系统的胡氏谱牒编纂则始于宋代,胡氏族谱也应该是北宋时期开始编纂的,这时期的胡氏族谱有四个来源,一个在徽州婺源,一个在福建崇安,一个在江西南昌、一个在湖南衡阳。大约在北宋末期,这四地的谱牒已经被有心人汇总一起了。统筹各地族谱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胡寅。胡寅是湖湘学派创始人之一胡安国的从侄,自幼由安国抚养成人,宣和三年进士,官至徽猷阁直学士。著有《读史管见》、《论语详说》诸书。胡寅以气节著称,当秦桧专权误国时,胡寅坚决和他绝交,并要求退休,隐居南岳。
胡寅整理了家族谱牒,即湖湘胡氏是从福建崇安迁来的,而福建崇安胡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钓鱼翁,时代为北宋初年,而钓鱼翁迁自何处,据族人回忆是江南,但确切位置不知。但不久以后,福建崇安胡氏的始迁祖就和婺源清华胡氏联系起来了。
宋代时期,由于家谱初创,上溯前代的时间久远,于是不同分支的胡氏谱牒在传抄时,人物名称、官职、籍贯均与正史有所不同,这也造成了谱牒中早期胡氏人物年代与关系的混乱。宣城东溪胡氏家谱的编纂,最早始于南宋中后期的上会公,字文聚,行阡十,生嘉定元年戊辰七月。弱冠及第,嘉熙时任职吏部文选司。娶何氏,合葬白鹤山。生子三。作为一个文化人,编修家谱是其职责所在,但是自己家族真实的历史却只能追溯到家住湖州骆驼桥的千二公及其父经公,经公再往上迁自何地,已不可考。于是他参阅了其他地方已编修的胡氏家谱后,决定将经公附会为胡寅之子。由胡寅上溯至婺源清华,继而上溯安定郡公胡计宁,直至胡公满。
胡寅是历史上的一位名人,而上会公并没有看到胡寅直系后人所编修的族谱,他在宣城族谱中对胡寅的记载与正史和其他家谱记载都出入很大。宣城谱中对胡寅记载是这样的:字明仲,号致堂,生元祐五年,至建炎中官拜起居郎,己酉三年进七篇策,吕颐浩恶其切直,罢,绍兴廿一年至徽猷阁学士,卒于丙子廿六年。娶杨氏,生子经,继娶吕氏,生子玹。而《浙江缙云胡氏族谱》是这样记载的:胡寅,字明仲,号致堂。宣和二年进士,除秘书省校书郎。历官司门员外郎、起居郎、永州知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兼侍讲、徽猷阁直学士。秦桧当国,乞致仕,归衡州。因讥讪朝政,桧将其安置新州。桧死,复官。卒,谥文忠。生绍圣乙亥十二月初十日,卒绍兴丙子六月廿六日。配夫人朱氏,继配陶氏。生五子璜,真,泊,珏,璞。宣城谱与缙云谱的记载均有不同。据胡寅自己的《斐然集》中《祭外舅张兵部》《祭亡室张氏》《亡室张氏墓志铭》等文章记载,胡寅的原配为张氏,宣和六年孟夏,生长男大原。又有妾生子大端,生女名衍君。可见这两种族谱关于胡寅的记载都不可信。
三、宣城小胡村胡氏谱牒的价值
小胡村胡氏族谱初修于南宋后期上会公时,至清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尽管小胡村胡氏从始迁祖经公以上的历史不可信,但经公以下的世系确是真实可信的,考虑到江南一带的家族谱牒编修活动多始于明嘉靖时期,宣城东溪胡氏在皖南也应该是纂修宗谱较早的家族之一,族谱保留了南宋以来家族繁衍迁徙、婚丧嫁娶、仕宦营生、村居建设、名人交往等珍贵史料,涉及到周边众多姓氏家族,如梅氏、贡氏、汪氏、吴氏、葛氏、蔡氏、殷氏等,亦可与这些姓氏的族谱相印证。另外,南宋后期,宣城胡氏族人上会公撰写的《胡氏统宗渊源序》比较详细的叙述了胡氏的源流情况,为各地多处族谱所转载。
小胡村谱牒的价值还在于其文物价值,从500年前流传至今的永乐版族谱到100年前编纂完成的光绪版族谱,400年间,家族文化传承都记录在了这几套族谱中,他们是胡氏家族文化的传承与总结,是中国家谱编纂史的重要实物证据,也是民间珍贵的文物档案资料,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石巍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鸣胜系民盟宣州区支部盟员)
关注
扫描二维码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微信id:xclswh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