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东亭安庆人的文化与习俗

广德东亭的安庆人

倪光明

微信版第618期

广德文化属于移民文化。除卢村甘溪沟及小余里的大洪保有部分原始广德人外,其余的全是移民。有这么一个说法,四分是河南人,迁居在邱村、新杭一带;三分是湖北人,在大南乡定居;其中有一部分是安庆人,定居在今天的东亭乡和新杭的松墩村,原凤桥的一个小村也有部分安庆人。在《安吉县志》中,安庆人被称为“客家”人:因为他们本地人占多数;而我县大都是移民,所以就没有客家人之分了。

据说,我们的祖籍是安庆怀宁,我也大概知道一些安庆名人: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文化旗手,大名显赫,曾推动过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桐城派,方苞、姚鼐、刘大魁,曾在清朝代表着中国的文化现象;古代有名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就是描写安庆人的悲壮爱情故事。耳濡目染,我伯母年过九旬高龄,依然会背诵《增广贤文》《三字经》等古代的教科书。安庆人注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言传身教的。比如有几句妇孺皆知的俚语,很值得回味:“三代不读书,不如一条猪”“穷不离猪,富不离书”“求人不如求土,求土不如求书。”可见安庆人把读书已经推到了一个至高点!安庆文化人中,对读书寄予厚望,求真务实。哪怕家境再困难,也要让后生念书。

安庆人在伦理道德上很讲究,他们行善积德,尤其是对村邻、亲戚、朋友,遇上困难都能鼎力相助。对父亲的称谓叫“da”(大),我仔细评这个“大”字很有意思,按民间的说法是“天”为大,父为“天”,母为“地”,父为“乾”,母为“坤”。这“大”就意味着父亲是家庭里的一片天,最“大”的意义所在吧。管叔叔叫小爷,伯伯叫大爷,姑夫叫姑爷,反之又把爷爷称“爹”。所以,这种称谓把许多河南和湖北人,经常闹得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

安庆人在广德东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几代人同堂,这样有利于把家业做大、做强。往往你会看见偌大的家庭,主事的人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奶奶。安庆在广德有一句俚语特别有意思,叫“三十年媳妇熬成婆”。你可别小视那位手捧旱烟袋、穿着极朴素的老太太,往往她就是这个家庭的中心人物。安庆人娶新媳妇进门,做婆婆的首先要对媳妇进行一番教导:如何做人、如何逆来顺受、三从四德、保守名节、维护家风、尊老爱幼等家规。婆婆还要先讲述自己当年如何在公公、婆婆面前讨教生活,当好媳妇等。

东亭安庆人在祭祀方面,先拜自家祖宗为根本,然后再拜观音、祠山大帝为精神依托。他们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处境,都能找到一位在历史上有显赫地位的名人,作为自己膜拜的偶像。

有许多人对安庆人产生误解,说安庆人是吝啬鬼!其实也不然:安庆人善于苦心经营,至于那些打杀抢劫之类的坏事是很少涉足的,因安庆人胆子小,考虑任何事都很周全。所以安庆人在东亭,尤其是在民国混乱时期,当土匪和参加一些暴动类的非法之事很少。他们的职业选择有当木匠、瓦匠、蔑匠,补锅、补碗、接犁头等。他们逆来顺受,以沉默作代价,但骨子里却有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念,在任何时候他们都很理智。

旧社会安庆人在婚事安排上,门第是不重要的,选择安庆人、同安庆人结婚是必定条件,因为东亭安庆人不愿和异地人结亲:原因是安庆方言不好听,受人歧视,怕招惹是非。不过,也别怪先人们有这种不合理的规矩,就我们这辈人在异地,一听我们操有安庆口音,马上就有鄙视的目光,那样的目光,会让我们感到耻辱,惭愧。所以,那种感觉非安庆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据说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东亭有几个推独轮车的,在卢村老街东河桥,碰上几个年青人,也是推独轮车的,在一起开玩笑,惹“倒了毛”,学安庆话,安庆人不服,抽出“开棍”,对其腰部就是一开棍。有人说:这一开棍打掉了对方的“腰子”,哈哈哈……大笑三声!安庆人见其大笑,更加来气,又连补几脚,伤者当即毙命。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吃了官司。自后,笑安庆人说话的人就少了。因为,这是血的教训!

在清同治年间,广德十室九空,首先招募的是河南、湖北的人。大概因当时安庆有人在广德做官,看到家乡水灾严重,便上奏朝廷,允许在安庆也招一部分难民来广德开垦。在整个东亭的安庆移民中,汪、程、张、吴、刘、方、黄这几大姓最多,象我倪、储之类虽户数不少,但不属大姓。他们谱系脉络清晰,其中好几家的家谱,我都认真拜读过。如程家,就把宋代的“二程”理学家奉为先祖;在阳岱山的邱家,他们自称是吴三桂的后裔。据说,吴三桂被满门抄斩时,他们扶老携幼逃到安庆,在安庆改吴姓邱,安居乐业,后又迁移到阳岱山定居。他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九过年,祭祀供的牌位是吴三桂。

湖坝村民组的黄姓,他们活着的人姓黄,死后灵位上的姓氏必须改为姓“潘”,原因是以祭祀他们先祖、北宋时期的政治核心人物——潘仁美。黄带村民组的方姓,他们是将桐城派的方苞视为先祖。可见安庆人习俗独特,姓氏来历更为复杂。他们家族即使再苦,每一代必须集体出资培养一位读书人,以传承他们的姓氏文化。

在文化取舍方面,安庆移民也有许多有意思的事。当时,迁移过来的居民,一般是按群分居的。安庆人归安庆人,河南人归河南人。皖南花鼓戏在演唱过程中,当时的安庆人很是看不起,那时安庆程长庚已经带领徽班进京,将昆剧与枞阳高腔有机的结合,成为了一个新剧种——京剧。当然,安庆人最喜爱的还是“黄梅戏”,它的唱腔、道白都合安庆人的口味。安庆民间文化中的“小调子”很有特色,语言丰富,取材广泛,多以歌唱男女爱情为主题。同时还有薅秧号子、车水号子、舞狮等,都是安庆人的强项。

在丧葬习俗方面,安庆人有独立的一面,人死后,一般是不请河南道人做丧事的,因为安庆人有自己的道人。其实也没别的区别,差异是河南道人与安庆道人唱腔不同,安庆道人以枞阳花腔为调,做道场的程序也不同,供的神位大致一样。

农耕文化,安庆人有几项操作流程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对土地进行“烧包子”,在田里用杂草烧一堆土灰,第二年的庄稼就会长得更好。还有就是接犁头,这件事也只有安庆人会做,犁头接长了,牛就可以省力,犁出地的面积增大、加快,以减少牛的劳动强度。“打草腰子”,也是安庆农耕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捆柴,必须要这个“腰子”,就是用稻草很自然的连接,打出来的“腰子”像只鸟窝,很有“艺术”。

安庆人在饮食上很讲究,有一种野菜叫药芹,东亭人称“安庆菜”,药芹不同于香芹,它入口清爽,东亭人将这个菜做到了极致,煎、炒、烹、炸、腌、烂、臭,怎么弄都很好吃,尤其这种菜的臭菜水,炖出的小南瓜汤,比起腌白菜水来,其味道更胜一筹。不过现在很难吃到了。还有一种菜也很有特色,就是把豆渣进行霉制,然后烧汤吃。当年,东亭老街的徐造飞豆腐坊的霉豆渣,想起来就流口水,我们经常拿几分钱去买一大串豆渣饼回来吃,现在我也还喜欢吃,但总觉得没有以前的好吃。将山芋杆子腌制,也是安庆人的一大发明:山芋杆腌烂,用饭锅一蒸,那味道极好。这几道菜都是腌、烂、熏、霉,从营养学上讲是不科学的,但它确是安庆人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

在广德,人们视东亭人为广德的“犹太人”。东亭的安庆人,基本上是以安庆的桐城文化为代表,当然,一百五六十年的文化大融入,它的原始成份已逐渐褪去,各种文化的大渗透,已经不是它本来的模样,而是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自然现象,因为整个中国文化,就是一个不断同化的过程。但是他的真实内涵,同与异,只有进行比较时,才能清晰分辨。我们安庆人,不管你用什么语言说话,我都能知道你是安庆人,因为他的语言无不透露着安庆人的信息。

安庆人文化底蕴深厚,他们更多的是以“耕读传家”,崇尚读书,当然,读书不是每个人都能培养成材,这些他们理解。他们除读书,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从事的产业五花八门。全县不足十家的龙头企业,而东亭就独霸三家,他们的发展前提就是凭着勤劳、苦干加实干的精神,不守旧、不固执,利用最佳优势,率先兴起中药材生产基地,苗木培植、蘑菇种植基地。沙坝、颂祥村在土地资源较少的情况下,他们组建瓦工、木工、油漆工程队。大厂、小厂星罗密布,这是他们的本色,不怕被歧视,用实力说话。这就是东亭安庆人的文化特点,自律,宽容,融入和渗透,传承和发展。

(本文选自宣城市政协编《宣城移民》一书)

研究宣城历史,弘扬宣城文化

(0)

相关推荐

  • 河南人的分餐习俗

    严格上说,河南的分餐习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活习惯. 我的老家就在河南农村.打小我就养成了,每次吃饭两个碗,一个盛菜,一个盛粥,手里再拿个馒头,找个人多的地方,或者大门口,蹲下来就边吃边聊起来.现在想起 ...

  • 正月初二有啥讲究?出嫁的女儿为什么大年初二回娘家?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年俗多姿多彩,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讲究,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习俗,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那么大年初二有啥讲究呢? 一.回娘家 正月初二这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带着丈夫. ...

  • 广德市东亭乡:茶叶地里“双丰收”

    广德市东亭乡自古出好茶,如今2021-07-08,在纤陌纵横的茶园里,村民又有了新的增收方式-"间作套种",实现茶叶和其它农产品的双丰收,增加了土地的收益. 烈日下,广德市东亭乡阳 ...

  • 老茶客|春光苑游记

    古老的宜城,有一块风水宝地,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中心,这就是安庆最著名的市民休闲娱乐公园----春光苑,它的大名应该称"菱湖风景区".是由菱湖.莲湖.东湖.西湖组成,还 ...

  • 谢伦灿:开发利用人文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文化能量

    人是文化的主体和文化问题的核心.文化对人来说,就是一种资源,即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比,人文资源有着更为重要的开发利用意义,人文资源可以被重复利用.开发利用人文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释放人的文化能 ...

  • 【文化】在古代塔吉克人的文化中,家庭被认为是神圣的机构!

    2021年5月16日,(杜尚别,夏冉译)这是一篇致力于5月15日,国际家庭日的文章.今天补发于此.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塔吉克人对于家庭的观念的理解.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命脉,是年轻一代成长的 ...

  • 赣北农村“还年福”年俗,很多江西人世代传承的习俗,你知道吗?

    不知不觉,我们很多人都在感叹: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年味淡了. 尤其是那些曾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从小就在农村年俗的包围中长大,年味年俗早已成了他们骨子里的一部分,突然长大,突然淡了,总会觉得生活少了 ...

  • 古镇人的文化情结

    临涣新建了个古色古香的大舞台. 电影<奇迹小子>剧组借用这个场景拍戏时我去看过现场,主体架子刚完工,老滋老味的意思便很明显了. 气派不一般的大院和舞台是临涣当地企业家贺彪的"嘉园 ...

  • 看看世界各地奇怪的饮茶文化和习俗!

    读而思 茶,已在世界生根发芽.目前,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但各个国家围绕茶衍生出的"吃法"."饮法"却各有差异.今天特 ...

  • 收藏殿堂 | 从“江上式无知”现象再说说N代人“青铜文化盲”累积的恶果

    所谓"青铜文化"指的是青铜作为代表先进的生产资料的历史时期的文化.众所周知,青铜文化历经了夏商周直到汉代廉价而且资源丰富的铁取代了青铜为止大约1500年的跨度,这要比从唐朝以来的瓷 ...

  • 收藏殿堂 | 重大博物馆被吓得关闭——N代人“青铜文化盲”累积的恶果

    近日,重庆大学大博物馆被署名"江上"的人发文抨击,重庆大学被吓得竟然主动关闭了博物馆.然后,民保会发文<史海遗珍公众号就重庆大学博物馆事件发表5点声明>怒斥了" ...

  • 清明日课:那些文化、习俗、活动、美食和诗词

    清明 不知此刻正在读文的您,身在哪儿呢? 是仍然奔波在千篇一律的钢筋混泥土的城市高楼里?还是已经徘徊畅游在春光明媚的山水间? 不管怎样,想必此刻您都能感受到:我们是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一份共同的血脉 ...

  • 人、文化和教育的关系

    人是文化的产物,对于人而言,文化是一种实在,一种先在. 文化本身又是人所创造的,是人创造了文化,并不断地发展着它.丰富着它. 那么人与文化的关系该如何准确把握呢?(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文化造就.规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