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李聃、释迦牟尼、孔子三人,谁年龄最大?为何儒家更受人信赖

阿巡谈历史

2020-10-22 09:58

大家好,我们的阿巡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传统思想领域里,老子李聃、释迦牟尼、孔子三人,可以说都是遥远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由他们所创立的思想学说,也就成了后世“道、佛、儒”三家,他们三人也分别被尊为三家的“祖师爷”。
这里面,老子李聃和孔子,都是土生土长的我国本地人,而释迦牟尼则是古印度——现在的尼泊尔境内的人。只是因为他创立的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原之后,逐渐发展起来,风头慢慢盖过了本地的道教、乃至儒教。所以,今天我们说到释迦牟尼,其实并不是很陌生。
然而,在他们三人里,谁的年龄最大呢?
这个问题,如果按照史料的记载,其实基本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也就是周灵王在位期间,大概死于公元前471年,也就是周元王五年,前后活了100多岁,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长寿智者。
而孔子则是他的学生,年龄稍微比老子李聃小一点,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也是一个年过古稀的人。在那个年代,绝对也是算得上一个长寿老人了。
而释迦牟尼相比之下,来自当时的“穷乡僻壤”,大概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享年80岁,也是一个真正的长寿老人。
由此可见,他们三个大思想家里,老子李聃的年龄应该是最大的,释迦牟尼次之,孔子居末。
然而,民间却并未完全认同这个如此明确的结论。分歧主要就集中在老子和释迦牟尼身上。因为关系佛道二教孰先孰后的问题,所以,“外来的”释迦牟尼的生卒年月,后来衍生出公元前623年、也就是周昭王时期。
而土生土长的老子李聃,因为早就在各种典籍里有明确记载,所以,也就无法在出生年月上做文章。于是,他们三人的长幼秩序,便有了一个全新的排位:释迦牟尼、老子李聃、孔子。
当然,因为年代久远,到底哪种说法更准确,我们目前也不得而知。之所以有第二种说法,其实也有非常明确的、结合了各自学说精髓的含义的结果。
根据三人各自学说的特点,在我看来,其实还是老子要出生更早一些。
老子的学说是道教,道教的宗旨是无为不争。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什么叫无极?也就是天地初分、鸿蒙方始之际。
用我们现代科幻的话来说,也就是那次天体大碰撞后,衍生太阳地球等一系列星座之初,道家便已经存在了。作为道教的祖师爷,老子李聃自然也就应该存在。
而佛教关于自己的“历史”渊源,则是用“无数劫”形容的。也就是一小劫等于1599万8000年,一中劫等于二十小劫,一大劫等于四中劫 。最后合计得到一大劫大致就是十二到十三亿年。
看上去,佛家的无数劫似乎很长年份,但和道教的虚无比起来,佛教的“久远”还是有形的,而道教的“不确定性”,反倒更有无限空间的想象余地。
因此,道教比佛教更古老悠久,老子李聃比释迦牟尼老一些,也就和史书典籍的记载更吻合一些。
然而,由他们三人创立的道教、佛教、儒教,也就是后所称的“儒道释”三教,时至今日,我们基本常能听到的也就是佛教和道教了,儒教这个名字已经很少有人说起了。
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尽管儒教少有人提及,但并不代表它已经“没落”了。至少,在我门国人眼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的地位,并不是貌似风光无限的佛道两家所能比肩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佛道两家和儒家比起来,貌似表面上风光无限,但都还是有很大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可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道家不如儒家之处,或许就在它自己提出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家的无上经典,也就是老子李聃所著写的《道德经》。里面有两句经典的话,被视为道家的圭臬: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概括起来,也就是俗话说到的:不争、无欲无求,无为而治等等。
而后世历代道家宗师,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扬,所补充的学说概念与论述,在我看来,补充得越多,也就越脱离了“无为、不争”的核心理念。尤其是佛道二家的“争”,更让道家在世人眼里有种“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感觉。
而儒家则不然,经过孔子之后千百年的演变,儒家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不仅仅是当初的儒教礼法,“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法则之外,甚至包括了最基础的文化学习、读书写字之类。
这些都是人们立身之本。尤其到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这些原本属于儒家、或者被人们“强加”在儒家身上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而儒家本身争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它所倡导的,只不过是让你能读书识字而已。在这个读书识字的过程里,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很多“教化”、甚至说是同化。和道家不争之争比起来,儒家也就更处于一种“大道无形”的地位。
佛家不如儒家之处,或许就在于它自己提出的“万物皆空”:
我们普通人对佛家的理解,基本停留在“万物皆空”的层面上。俗话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类的话。
而衡量一个出家人的修养水平,就看他“空”上的修炼。无所挂念、了无牵挂才是最基本的佛家标签。这一点,即使释迦牟尼当初贵为王子,也得出家才能修成所谓的“正果”。
相传,释迦牟尼这个佛家创始人,在世之时没有留下任何的著作。可以说,后世任何佛家经典,都是后人整理他曾经的说话、或者假借他的说话而得。
这样,便形成了汗牛充栋的佛家典籍,乃至蔚为奇观。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佛家大师能读过全部佛家典籍。
所以,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佛家所说的“空”,其实是有所不足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矛盾的。因此,尽管后世有多个封建帝王大力推广佛家之说,但总是起起伏伏。这也不得不说,和佛家自身的“不空之空”是有关的。
既然自家之说尚且无法自圆,也就总有被人窥出破绽之处。因此,时至今日,佛家之说,貌似表面繁荣,其实已经渐渐步入了“华而不实”之境。而佛家似乎早就有所准备,以“末法时代”搪塞之。
而儒家自从孔子之后,千百年以来,似乎总是在出世、入世之间进出。即使遭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那样的灭顶之灾,然而,读书写字本身就是封建帝王赖以维护自己统治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儒家之说,也就得以保全、顶多只是换个说法而传承下来。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便有大放异彩之时;即使酸风苦雨,也依然无损于它作为治世的基础法门。
因此,老子的道家、释迦牟尼的佛家、孔子的儒家,三教虽然长期并存,甚至表面上以佛家最为风光。但对人们影响力最大的,依然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