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升你的社交智力
你已经知道,情商包含五项能力:
了解自身情绪
管理情绪
自我激励
识别他人情绪
处理人际关系
今天来聊情商的第5项能力:处理人际关系。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逐渐学会的。在两岁左右,幼儿的自控力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自控是减轻愤怒与困扰、控制冲动与兴奋的能力的开端——才有可能暂时性控制自身的情绪。幼儿开始学会静静地等待,用辩论或哄骗方式达到目的,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暴力。他们不再乱发脾气,变得比较有耐心——至少有时候如此。
调节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以自我管理和同理心两种情绪技巧的成熟为前提,之后人事技巧才会臻于成熟。如果缺乏人事技巧,你就很难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也就难以适应社会。高智商群体往往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四处碰壁,常常傲慢无礼、面目可憎或麻木冷漠。
1展示情绪
社交智力的关键,是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懂得在什么时候恰当地表现何种情绪。
在展示情绪方面,文化差异非常明显。中国人比较“能装”,不习惯当着别人展示自己的情绪。
展示情绪的基本类型:
情绪表达最小化:在权威人物在场时,中国人用毫无表情的脸来掩饰内心的不安,属于这种表达困扰情绪的模式。
放大情绪表达:夸大自身感受的表达,如6岁女孩跑到妈妈面前告状说哥哥捉弄她,她眉头紧蹙,嘴唇颤抖,面部夸张地扭曲,装出悲惨的样子。
情绪替换:用一种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的表达,如直接拒绝会被人认为不礼貌,因此你反而给出积极但错误的肯定。
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是否清楚何时做出反应,是情绪智力的重要体现。
你很早就开始学习如何展示情绪,其中一部分来自明确的教导。比如:爷爷虽然出于好心,送你的生日礼物却非常不合时宜。爸妈会教导你不能流露出失望的情绪,而是要微笑着向爷爷道谢。
不过,展示情绪更多地体现为潜移默化的示范:儿童通过观察,学会展示情绪。
情绪表达肯定会对情绪的接收方产生直接的影响。你从小学到的规则类似于:“如果会伤害别人,那么最好把真实的感情隐藏起来,代之以没有那么大伤害的虚情假意。”情绪表达的规则不仅是社交礼仪,也决定了你的自身感受怎样影响他人。得体地运用和遵循情绪表达的规则,能产生最佳的效果,反之就会陷入情绪混乱。
演员是情绪表达的专家,其表现力在观众中能激起强烈的反响。有些人是天生的演员。不过,一般人情绪表达的熟练程度差异很大,因为你学到的情绪展示规则其实是大相径庭的。
2情绪感染
越战初期的某一天,一排美军士兵趴在稻田里,与越南军队展开激战。突然,6个和尚沿着田埂列队走来,面无惧色、坦然自若,径直朝着双方交火的地方走去。他们没有向左看、也没有向右看,只是一直往前走。
很奇怪,居然没人朝他们开枪,任由他们走过田埂。战士们突然之间失去了斗志,不想再打下去了。
6个和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镇定自若的神态感染了激战中的双方战士。这种力量表明了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准则:情绪可以感染别人。
当然,越南和尚的故事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情绪感染大多数时候是非常微妙的,是一种无声无息、无处不在的人际交流。人们彼此传达和接收情绪,心理的暗涌有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情绪交流通常很微妙、难以觉察,人们相互捕捉彼此的感受,如同某种病毒在社会上传播。
在社会交往中,你发出的情绪信号会对周边人产生影响。社交技巧越熟练,你控制情绪信号的能力就越出色,而含蓄是确保流露不安情绪不会影响对方的一种手段。
情绪智力包含管理情绪表达的能力。如果别人喜欢与你相处,你就是“受欢迎”的、“有魅力”的,你的情绪技巧让人感到舒服。如果你能够帮助他人舒缓情绪,你就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别人有强烈情绪需求时就会求助于你。
情绪感染的原理可能是,人们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情绪,对他人的面部表情、姿势、声调及其他非言语的情绪形式进行无意识的机械模仿。通过模仿,你将他人的情绪在自己身上进行再创作,就像是演员通过重温过去某种强烈情绪而再次激发这些情绪。
比如,当你看到微笑或生气的面孔时,你的面部肌肉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出现相同的情绪——虽然你面部肌肉的变化肉眼通常难以觉察,但通过电子感应器是可以观测到的。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在模仿别人的表情,事实就是,看到别人表达情绪就会引发你同样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总是在不停地传递,情绪的同步性决定了你对人际互动感到舒服或者不适。
两个人进行互动交流时,情绪传递从情绪表达更有力的一方传到较为被动的一方。另一方面,有些人特别容易受到感染,他们内心非常敏感,体内的自主神经系统(情绪活跃度的标记)更易受到激发,这使他们的情绪容易受到影响,他们会为煽情的电视广告落泪,而和心情很好的朋友随便聊几句,又会很快高兴起来。由于他们更容易被他人的感受打动,他们会更有同理心。
在人际互动中,如果情绪一致,交谈时双方身体动作就会很协调,一方发表观点、另一方点头,或者双方同时变换坐姿,或者一方向后退、另一方向前倾,或者双方以相同的节奏摇晃旋坐椅。
情绪的同步性有助于情绪的传递和接收。比如,抑郁的女性和男朋友讨论感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时,情侣在非言语层面的同步性越强,抑郁女性的男朋友讨论后的感觉越糟糕,因为他受到女方消极情绪的感染。
简而言之,情绪调和是融洽的精髓,有效人际交流的决定因素是运用情绪同步性的熟练程度。如果你善于与别人的情绪协调一致,或者很容易让别人的情绪跟着自己的情绪走,那么你的人际互动在情绪层面就会顺利得多。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或演员,能够用这种方式影响数千名观众。
3社交智力
人际智能的组成要素,可以细分为四种能力:
组织团队:领导者的基本技能,发动和协调群体努力开展工作。
这种才能常见于导演或制片人、军官以及组织的优秀领导者。在游戏时,具有组织能力的小朋友能够决定玩什么游戏,或者成为团队首领。
协商解决办法:调停的才能,防止冲突或解决突发危机。
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擅长谈判、仲裁或调停争端;可以从事外交、仲裁、法律、中介及收购管理等工作。具有这种能力的小朋友可以平息游戏过程中的争端。
人际联系:同理心和联系的能力。
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很容易与别人打成一片,容易识别和恰当回应别人的感受和关切,也就是人际关系的艺术。这种人能成为称职的团队合作伙伴、值得信赖的配偶、好朋友或者生意伙伴;在职场上,他们可以成为推销员、经理人或者出色的教师。这种小朋友往往能从别人的面部表情中破译情绪,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社会分析:能够体察和领悟他人的感受、动机和关切。
了解他人感受的本领,可以使人很容易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或融洽感。这种人的能力如果得到充分发挥,可以成为很有竞争力的治疗师或辅导员;如果除此之外还拥有文学天赋,他们可以成为天才型小说家或戏剧大师。
人际智能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非凡魅力的添加剂,也是成为成功人士的基本要素。社交智力出色的人,很容易和别人打交道,善于领会他人的反应和感受,善于领导和组织团队以及解决人际活动中突然爆发的争端。他们是天生的领袖,能把未被言明的群体性情绪准确地表达出来,引导群体向特定目标前进;他们受到大家的欢迎,他们总是能使人保持高昂的情绪,他们会让大家感到心情愉快,并且得到点赞:“和你相处真是太愉快了。”
人际能力建立在其他情绪智力的基础之上。比如,社会形象特别好的人往往善于调节自身的情绪表达,与他人的反应方式非常协调,而且能够持续地改善自己的社会表现,确保得到他们想要的效果。他们就像老练的演员。
如果你不能平衡人际能力与了解自身需要、感受及实现途径之间的关系,人际能力只会导致空洞的社会成功——以牺牲真实的满足感为代价,成为人人欢迎的“交际花”。这种人的私下形象与他试图在公众面前树立的形象完全不同,他这样做是为了赢得大家的爱戴。为了赢得别人的爱慕或好感,“社交变色龙”会按照别人的意愿行事,他们给别人的印象非常棒,但私下几乎没有稳定或满意的亲密关系。
社交变色龙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毫不介意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处于公共面具与私人现实的分裂状态,其“假想人格”让他们能在接收到外界信号后任意切换伪装。
这种人努力从他人身上寻找蛛丝马迹,在行动之前了解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而不是直接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为了与他人融洽相处、赢得好感,变色龙愿意让自己不喜欢的人也觉得他们很友好。他们运用社交能力,根据不同社会情景的要求塑造自身的行为,因此他们可以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出不同的样子,比如从八面玲珑的社交能手转变成保守人士。
相反地,另一种人运用社交润滑剂是为了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保持真我、“对自己忠实”,不管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后果,行动与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和价值观都要保持一致。
4如果缺乏社交智力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非常聪明,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自己的专业,但他似乎连最简单的社交技能都不具备。喝咖啡时,他不知道怎么和别人闲谈;与别人一起消磨时间时,他总是笨嘴拙舌;与女性打交道时,他尤其缺乏社交能力,甚至一句话都不敢说。他真正的问题是害怕别人对他说的话不感兴趣,恐惧感使他越发缺乏社交魅力。他在和别人交往时特别紧张,总是在最尴尬的时刻不合时宜地窃喜或大笑,但别人面对真正有趣的事情时他却不会笑。
研究认为,缺乏起码的社交智力,根源在于童年期没有学会社会交往的基本知识。他没有学会:别人和他说话,直接应答;主动与别人交往,不要总是等待别人;不要简单地用“是”或“不”或其他单字单词语来对话;对别人表示感谢,进门时要礼让;等菜上齐了再开始吃;学会说“谢谢”和“请”;学会分享等等。
缺乏社交智力的人很难遵守社交礼仪,常常让周边人感到不舒服,不仅没有社交的分寸感,而且不善于调节他人的情绪。他们毫无社交魅力、惹人讨厌,似乎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谈话,他们一直滔滔不绝,完全没有意识到对方想说“再见”的暗示。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人没有丝毫的兴趣,也无视别人试图转移话题,破坏了正常有效的社会交往,未能掌握社会互动的基本要领。
除了恃强凌弱而遭人唾弃的坏孩子之外,不受欢迎的儿童几乎全都因为缺乏面对面互动的基本技巧。儿童如果不擅长表达,就会让人觉得不聪明、缺乏教养;如果不擅长人际互动,就会被认为很“奇怪”、遭到同伴的嫌弃。
除了被社会孤立,这些儿童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课堂学习环境其实是一个“小社会”,不擅长社交的儿童也不擅长对待老师,他们会误解老师的意思,并做出错误的回应。由此引发的焦虑和困惑,进一步影响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