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教材对半包围结构产生的困惑

自2016年部编版教材问世以来,教材一直在做改动,每个学期都有增删改的情况,有的甚至改动比较大。尽管我在每学期开学前会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会关注到教材的变化,但是尴尬之事还是时有发生。
前不久,因为偷懒,借用了上一学年老师使用过的优质课件。由于使用前检查不够细致,以至于上课时频频出现问题。学生指出课件有问题,特别尴尬。当看到课件把“两面包围”的字仍然界定为“半包围结构”的字时,我也产生了两大困惑。
困惑一:半包围结构是否包括两面包围结构和三面包围结构?
基于以下变动,我了解到像“同”、“闻”等三面包围的字,以前这些被称为半包围的字,现在要称之为“三面包围”。那么同理,像“包”、“床”“这”等两面包的字,现在要称之为“两面包围”。
因此,我在教学以前半包围的字时,对左上包围、左下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的结构统称为两面包围的字。按理说应该没问题,可平常用到的试卷或练习,常常会出现半包围的说法。有学生问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比较困惑。和同事讨论,结合统编版教材改动情况,我告诉学生两面包围和三面包围结构的字都可以叫半包围结构的字。我也不确定这样解释是否合理。目前,我还没找到更合理的解释和学理支撑。
困惑二:左下包围的字的笔顺规则如何进行恰当教学?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参考书》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教学的准绳,是教学中重要的凭借,尤其是统编教材。我也不例外。这天,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书写提示”,掌握右上包围的字“先外后内”的书写规则前,在《教师教学参考书》时看到了这样的一段文字(如下图)。
话是没错,但是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学过的左下包围的字,除了“走之”和“建字底外”,其他的字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如“赵”“尴”“尬”“超”“题”等字。在这个时候,给学生提出左下包围的两种不同规则,学生会弄混吗?如果只告诉他们左下两面包围的字的笔顺规则是“先内后外",会不会让学生以为所有的左下包围的字的笔顺规则都是“先内后外"?
鉴于学生学习“走之”的字较多,我姑且按《教师教学参考书》上的提示,只提醒带有“走之”偏旁的左下包围的字的笔顺。其他的字以后再说吧。时隔不久,今天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1课生字“爬”时,又遇到了左下包围不一样的笔顺。上课时,我尝试着让学生说笔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估计这几个类型的字交织在一起时,还是容易混。那么该怎么教?
统编版教材还将继续改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教材的变动情况,以便把最新的知识精准地教给学生尤为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