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马过西京,除了西安,还有这六个城市曾被称为西京

西京蔼蔼,东都济济。

三国著名文学家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有鲜明独特的风格,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曾在《赠丁仪王粲诗》这样写到:从军度函谷,驱马过西京;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壮或帝王居,佳丽殊百城;从函谷关到长安的风光,通过陇山与泾渭清浊等景观描写西京长安作为帝王驻地的气魄;西京是封建王朝国都的京号,意为西边的京城。

京字始见于商朝甲骨文,古字形像高大的建筑,因此其本意为人工筑成的高丘,又可作形容词指高大;由于古时候国都大多建在高地上,所以京字又可指国都、首都、都城,取其大的含义;当一个朝代实行两京制度或者多京制时,往往根据都城相对方位将首都和陪都进行命名。在我国现有北京、南京以及湖北省京山市三座名字带有京字的城市,历史上也曾有东京、中京、西京、上京、盛京等与京字有关的地名。在我国西京通常指古都长安(今西安),西安也是沿用“西京”之称时间最长的城市,至今西安市仍有西京学院、、西京宾馆、西京路、西京中学等相关地名;除了西安之外,洛阳、成都、太原市、吉林省临江市、山西省大同市、陕西省凤翔县都曾有叫西京的时候。


公元25年刘秀于鄗城(今河北省柏乡县固城店镇)称帝而建立后汉(五代之后,以都城位置习称为东汉);同年定都洛阳,将洛阳更名雒阳,称呼西汉旧都长安(今西安市)为西京,后来把东汉引申为东京,西京代指西汉 。文学家张衡曾作《西京赋》,作品描述了长安的繁华,并对当时都城典型的音乐文化活动的场面、艺术形式、内容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做了的详细记录,又与《东京赋》并称为《二京赋》;《二京赋》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比如"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流长则难竭,柢深则难朽”等名句均出自于《西京赋》,“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则出自于《东京赋》。

隋唐时曾数次出现西京之称。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初便决定迁都洛阳,将洛阳称为东京;大业元年(605)令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次年东京修建完工,此间的洛阳城洛水横贯、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廛河;并在此后作隋都15年,同时期内长安城被称为西京。唐显庆二年(657)以洛阳为东都,故长安改称为西都,亦名西京;至天宝元年(742)长安定称西京;至德二年(757)收复两京并还都长安,因曾是肃宗的驻地而改改凤翔郡为凤翔府(治今陕西凤翔县)、建号西京,同时长安由西京更名为中京;上元元年(760)废除凤翔西京的称号。

开元二十五年(737)渤海国文王大钦茂登基,开始了长达56年的统治,他大兴文治,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在地方设五京及府、州县等建制,使得国势蒸蒸日上,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也进入了高峰阶段。据考证渤海国的西京在今吉林省临江市境内,另说在今朝鲜东北鸭绿江南岸惠山境内;据《辽史·地理志》 渌州鸭渌府:本高丽故国,渤海号西京鸭渌府(鸭绿府)。广德二年(764)阁罗凤筑阳苴咩城(又作羊苴咩城,简称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北大理古城);南诏王寻阁勒(808—809)称阳苴咩城为西京,至世隆又改称中都。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四月,李存勗于魏州(今安阳市)即位称帝, 以魏州为东京兴唐府,以即位前晋王旧都太原府(今太原市西南古城营村)为西京;同年十一月复唐旧制,以京兆府(治今西安市)为西京,将原西京改称为北京,至后晋天福三年(938)十月罢京,将东都河南府(今洛阳市)改设为西京,据《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记载:其洛京改为西京(今洛阳市),后汉、后周皆以此为西京。

洛阳

北宋建龙元年(960)赵匡胤发动政变,建立了宋朝;实行两京制的宋朝以汴梁(今开封市)为东京、以洛阳(今洛阳市)为西京,两城并为全国的两大中心;重建的洛阳城同时,居洛的士大夫们兴起建造豪华宅第园林之风,邵雍曾说: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西京洛阳是全国文化中心,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名相大儒云集,文彦博、富弼等人曾组成洛阳耆英会饮酒赋诗;欧阳修在此写就《新唐书》;司马光历时15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不仅如此这时洛阳还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

辽代实行的是五京制,重熙十三年(1044)升云州为大同府并建号西京(今大同市),沿至金代不改,至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三年(1226)。明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义军攻占成都(今成都市),建大西政权,将成都定名为西京;明末李自成将西安改为长安并称之为西京;清顺治三年(1646)撤销成都之西京之称。在西安城市发展历程中,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1932年国民政府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至1945年西京更名为西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