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行文中遇到的逻辑错误怎么改?(附案例)
全文字数:2200 字
预计阅读时间:5 分钟
前不久,《行文中遇到这些逻辑错误该怎么改?(附案例)》一文曾为大家介绍了一些“概念与判断”类逻辑差错的修改方法。本期分享语言文字中常见的“推理与逻辑规律”类差错的案例及处理方式。
推理,亦称“推论”,逻辑学中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前提)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推理的基本特征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即从前提能必然地推出结论,而且前提必须是真实的,否则就可能犯推理不合逻辑的错误。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错误形式:
此例表述中包含了一个推理过程,但是却省略了推理的大前提。将大前提补上,这个推理过程就成为:如果某国际旅游组织总部落户某地,就会对那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某国际旅游组织总部落户杭州,所以会对杭州乃至浙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不难看出,这个大前提是一个不真实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前件“某国际旅游组织总部落户某地”,不能构成其后件“对那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充分条件。可在“将”字前加上“有可能”。
中老年人患有关节病。如今的关节患病情况正在迅速恶化,据统计,全世界约有3.55亿人患有各种关节病。我国的关节病患者估计超过1亿人,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患关节病的比例已达80%。
用“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患关节病的比例已达80%”来证明“中老年人患有关节病”,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所得结论“中老年人患有关节病”是“所有中老年人都患有关节病”的意思,而前提“患关节病的比例已达80%”表达的意思却是“一部分中老年人患有关节病”,二者不相符合。可改为“大多数中老年人患有关节病”。
在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不足的情况下,某国拼命地发展国防科技,海量地购入高科技装备,令人不免有穷兵黩武之感。
“穷兵黩武”有“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的意思,多用于形容滥用武力的好战者。此例得出“令人不免有穷兵黩武之感”的结论,其根据(前提)是不充分的,因为并没说“某国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可将“有穷兵黩武之感”改为“有些疑问”。
学英语,需背诵的主要是课文,往往它们都是好文章。因此,学会背诵课文不仅能加深理解课文,熟练掌握语言知识点,包括词组搭配、词的应用等,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形成掌握英语不可缺少的语感了。
此例中“因此”前后缺乏逻辑联系,前者说的是背诵的内容,后者说的是背诵的作用和意义,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推出”关系。应将“因此”删掉。
逻辑规律,即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三种。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与表达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必须保持同一,不能混淆、偷换;判断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改变和转移。否则会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把不同问题混为一谈”等逻辑错误。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与表达时,对互相矛盾的概念或判断必须肯定其中一个,不能都给以否定,否则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与表达时,对互相矛盾的概念或判断必须否定其中一个,不能都给以肯定,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违背逻辑规律的差错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形式:
儿童用品不合格非得“六一”前才说(标题):某市工商局对市场上六大类商品进行抽检,结果发现109种儿童商品质量不合格……此次抽检涉及的品种、品牌之多,几乎覆盖了大部分儿童用品,那么这些质量不合格的儿童商品……怎么可能会有百余种儿童用品质量不合格呢?
标题中用了“儿童用品”这个概念,但在正文中却几次出现“儿童商品”这一概念。“儿童用品”概念的外延要大于“儿童商品”概念的外延,二者不能混淆。文中将两个概念交替使用,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可将“用品”统一改成“商品”。
某省已将未成年犯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序列。
“未成年犯”是人,不是教育,是无法纳入教育序列的。此例表述犯了“把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此例的原意应该是将“未成年犯九年制义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可在“未成年犯”后加上“教育”。
他认为,这次的预测只是一次理性的科学预测,“这样的预测我们以前做过很多,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
“不能算成功”应该是对“这次预测成功”的否定;而“不能算不成功”,则是对“这次预测不成功”的否定。被否定的两个判断——“这次预测成功”和“这次预测不成功”是互相矛盾的,同时否定一对互相矛盾的判断,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可将“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改为“虽然不能算成功,但这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诚信决定成败。
该例包含两个意思:“诚信决定成功”“诚信决定失败”。由于这两个判断的谓项(成功和失败)是互相矛盾的,从而造成了这两个判断也是矛盾的。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谓项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可改为“诚信与否决定成功或失败”。
(作者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社会语言学与媒体语言研究室主任)
来源:《秘书工作》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