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就业率的背后的秘密
“大萧条” 这个词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专业术语。德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下降了近6%,但是危机表现相对温和。2009年是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从2008年到2009年,失业率从7.6%略微上升到7.8%。然而,2010年很快恢复到7.1%。也就是说从失业人数上看不出明显的表现。
相反在美国,失业率从2008年的5.8%上升2010年的9.6%,法国从7.5%上升到9.4%,日本从3.7%增加到4, 7%。
为什么在德国经济早期危机中没有大规模裁员是普遍现象?这个“德国就业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德国汉斯·勃克勒基金会将德国工作市场稳定繁荣归结为:德国在2009年采用工作时间大规模灵活模式。公司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 ,不减少工作岗位数量。这样保留了130万个就业机会,平稳渡过危机。
与以往经济衰退相比,2008/09年度德国平均有效工作时间明显减少。 2009年第三季度甚至下降了近2%。简单的说,就是将原来员工满负荷工作时间40小时缩减平均一个小时至若干小时,这样就保证员工人数持平。
2001年所谓的“新经济泡沫”爆发之后,情况也有所不同。当时有近60万个工作人员失去了工作。
▪ 工时缩减补差制度
经济萧条期间,企业暂时减少工作时间。员工可以从国家获得被减少工作时间损失的67%补差。这个工时缩减补差制度有二十年代的历史了。联邦政府在经济大萧条支付工时缩减补差的时限根据经济形势界定为最短6个,最长可达24个月。
▪ 充分利用工作时间账户
鼓励企业将原来员工累计的加班工资通过其他形式抵消。2009年,德国约有50%的职员补休了以往累积加班时间。早在十年前,这个比例仅为35%。
▪ 开放条款
允许雇主和雇员代表在特定条件下达成减损协议。大众汽车曾在1993年引入一周四天工作制,那个年代这样的管理手段还比较少见。 到2005年,60%的公司和75%的制造业都已经使用它应对困难时期。
▪ 企业主的眼光
研究表明2008/09年德国出口导向型公司尤其受到世界贸易萧条的影响。老员工训练有素,新员工训练困难,许多公司并没有为了解决临时困难而考虑裁员,而且努力寻求其他解决方案。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危机四伏。但是德国失业人数从未出现过明显的激增。即使是最糟糕的2009年,由于德国政府,工会和企业主之间良好的合作推出的灵活工作时间模式将德国的经济危机影响减少到预计的88%。
正如Böckler基金会的研究院总结的:“公平的规则和约束力的权利确保了企业主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在这个基础上,灵活性就转化互利互惠,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在应对危机期间。”
德国热线 - 实用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