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喝的茶和古代的茶真的是同一个茶吗?

印象中,茶总是和文人挂钩,不管是带着“茶”的诗句,比如“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还是带着“茶”的成语,什么“赌书泼茶”,都带着一股子文艺清雅、与世不同的味道。

不过要是放在当代生活中——茶要就不是和油腻中年人挂钩,什么普洱茶饼、功夫茶道;要不就是和遍地开花的奶茶店挂钩,什么清欢乌龙宝藏茶、啵啵绿茶;再就是网络风靡的一种玩弄感情的行为的代指,什么绿茶妹妹、红茶女孩,流行各种“茶艺照”、“茶言茶语”。

我们好像很了解茶,但实际上,你了解的茶和古代的茶真的是同种东西吗?

一、茶是种祭祀品

茶,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已久,上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下有《诗经·邢·谷风》中“谁谓茶苦,其甘如莽”的记录。

但是!!从茶开始出现一直到春秋前期,茶基本是用来祭祀的,很少饮用。

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掌荼掌以时聚荼,以共丧事”,就是说掌荼掌管按时收聚荼,以供办丧事时使用。同时,在《尚书·周书·顾命》也有“王三宿,三祭,三咤”的记载。

这其中的“荼”和“咤”都是茶的古称,这些记载说明,在周朝时不仅有了专门负责“掌荼”的人员,而且茶还成了一种“祷于天”的自然媒介,不仅有“物”的价值,更有“灵”的权力,被赋予一定的符号意义,成为了祭祀仪式中重要的一环。

又如唐代佛僧一行在《七曜星辰别行法》中对“闻度直”、“安小啼”祭祀和驱鬼方法的记载,“当以纸钱四十九贯煎好茶祭之”、“当以佛香纸钱一百贯煎好茶祭之,其鬼更不敢来相恼”,驱小鬼还需要靠茶来撑场。

二、茶曾一度被歧视

如一开始所说,古代大文豪们对茶有种偏爱,所以现在茶有着超然的地位,备受人们的赞扬与喜爱。

如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人“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赞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苏东坡将茶比作“佳人”;近代鲁迅认为品茶是一种“清福”……(此处省略一万字)

殊不知,茶曾经一度遭到“歧视”,甚至还被贬称为”酪奴“。

南北朝时期,北魏名臣王肃因父亲和兄弟都被齐武帝萧赜杀害而投奔北魏孝文帝,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刚到北魏的时候,王肃不怎么吃羊肉和奶酪等北魏主食,而是经常吃米饭喝鱼羹,渴了就饮茶,而且一饮就是一斗。这在不喜饮茶的北魏可以说是异类,因此,鲜卑贵族们在背后嘲笑王肃就像个漏斗一样,是个“漏卮”。

几年后,在一次孝文帝举办的宴席上,王肃却吃了很多羊肉和酪粥,孝文帝感觉很奇怪就问王肃说:“你觉得羊肉和鱼羹,酪浆和茶哪个好呢?”王肃回答道:“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前面的都好理解,但“唯茗不中,与酪作奴”这句,很多人却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王肃的意思是说茶不配做酪的奴才,也有人认为是茶不堪忍受与酪为奴。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在鲜卑贵族的嘲讽中,“酪奴”就这样成了茶在当时的贬称。

三、不得一日无茶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是祭品,是人们餐桌上的一味菜食,也会用来治病,它有很多用途,却偏偏不像现在这样饮用。

到了西汉后期,茶成为宫廷高贵饮品,不过那个时候喝的茶,和现在大有不同。在汉代,茶是一碗粥,在煮茶时,人们往往会添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佐料同煮,以此来掩盖茶叶自身的苦涩。

魏晋时期,茶“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大众饮品,但饮用方式并没有改变,文人也并没有太偏爱喝茶。

一直到唐人陆羽,推出了《茶经》,树立了一套文人饮茶的高级标准,改进了原来一锅茶粥乱煮的工艺,搞出了七道煎茶工序,有炙茶、碾茶、筛茶、煮水、投茶、酌茶、吃茶,自此“茶道大行”,形成“王公朝士无不饮”的兴旺局面,茶也因此一跃成为风雅的代名词。

到了明朝,因为王公贵族们煎茶所用的茶饼太过劳民伤财,被朱元璋所禁,转用茶叶直接冲泡喝汤,弃置茶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喝的茶。

而现在,正儿八经的茶道并没有大范围的流行开,奶茶倒是人人都爱,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文化传承吧!

你喜欢喝茶还是喝奶茶呢?你知道有哪些茶的诗句呢?欢迎来和螺蛳君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