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篆刻拿刀与刀法,《摹印秘论》的读书笔记
原文:摹印拿刀,手臂空提,使臂用力,则画文振动欲飞。瘦文用刀,多用单笔。秦文细媚,缓缓转弯,不可一刀直透,若直透,不是软弱,定是枯死,不似本文矣。有瘦文官印,时呼铁线文,轻健锋芒,只须复槽用刀,使画文匀净。肥文用刀,就墨两边下刀,取去中间墨路,方有骨力,再向字画中间行一刀,画路正直,即应用到底,字亦端正,刻小铸印亦用此法。
笔记:所谓的摹印拿刀,手臂是悬空的,并且将胳膊上的力量用到刀端,这其实跟钱松的“以笔事之”,“使刀如使笔”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的画文振动欲飞,当指,臂膀悬空,方能使手臂运力自如,篆刻用刀,当认真思考悬腕悬肘的用笔之法。
(汉朱文印)
瘦文用刀,多用单笔句,指较细的笔画,应当我用单刀,秦文(秦玺印白文)多细媚,刻的时候,应当缓缓转弯,不能直不愣登的一刀到底,如果一刀直下,不是软弱无力,就是枯燥呆板,违背篆法。这是跟秦印的特征相关的,刻其他印式的白文印不能同样的方法操作。
有瘦文官印,时呼铁线文句,大致指铁线篆细文(并不单指朱文),刻的时候要浅健有力,只需要在首刀的刀槽内复刀,使画文匀净即可,目前印坛有一部分印人在刻细朱文印时即先刻较粗细条,不断复刀,即大致用此方法,匀净可喜,但较易板滞。
所谓的肥文用刀这一句,大致指白文粗壮类,此类印,刻制时,当在墨线两侧下刀,取出墨路,最后在字画中间再行一刀,沿笔画中锋行刀,可细观汉铸印铸造特征,形成端正有力的印面文字,同样,刻小字铸印也可以用此方,只是行刀控刀加强即可。一个笔画,以双刀行墨迹两侧,以一刀刻画墨线正中。
(汉印印面)
原文:大印刀法,汉人急就章多刀法苍古,非刀刻也,多凿为之。今人摹拟为大印,然苍古中稍加风韵更妙,若太古则死,太媚则嫩,用刀意急,则有骨力。
笔记:所谓的大印刀法,是指印面较大的印的刀法,依汉印2.5CM为标准大小而言,则3CM以上可视为大印,但并不绝对。汉急就章(大部为将军印)刀法苍古,但并不是刻就,而是凿制。现在人刻大印,需要在苍古中稍加风韵,太过古老则显得死板,如果加风韵过头,则会显得刀法稚嫩,用刀要干脆爽利,即所谓的“大胆奏刀”。
原文:刻小印刀法要风情,不可古拙,一古拙就不象前代私印,须风致态度,出入精神,用刀意缓,方能艳冶。
(汉私印)
(汉私印)
笔记:刻小印(即汉官印制式以下的私印印式的小印)刀法要风情,即小印的刀法要尽力表现韵味,不追求古拙,一古拙就失去了小印的私印风情,要风致态度(注意趣味),用刀不用急,要缓行,出来的线条才可能韵味尽出。
以上两段,大印与小印的行刀特征注意点均讲清楚了。
原文:至于古文刀法,亦两面下刀去墨,只两头锋芒尖利处,不必将刀别起头刻,如别起头刻,画刻不尖矣。写意刀法,须刀口纯熟,犹如戏墨兴笔,随意情趣,锋芒草草,与急就刀法不同,别是一种狂肆,若非刀熟,不可学坏手。
(古玺印)
(古玺印)
笔记:此处所言古文刀法,指古玺印结细朱文印的刀法,笔画线条的两端,不必在行刀过程中再行起刀重刻,如果重刻则笔画不尖细。后面的写意刀法则可多借草书笔法行刀,也急就章中凿印刀法不同,用刀必须纯熟,功夫要下足,不能控刀不熟。
原文:缪篆用刀,如刻瘦文,缓刀用去,不宜瘦,一瘦则不好看,刀不缓则软弱,亦有印小文瘦者,在人活变,只要好看。
笔记:是标准汉印缪篆的用刀,如刻细文,则需要缓刀,要有涩感,如果轻浅行刀,则瘦弱无力,也有印章个头小而文字瘦弱的,则需要灵活多变,所谓的好看,则无可操作性,每个人眼中的“好看”并不一致。
(汉鸟虫印)
原文:龙章文,如鸟迹游龙,刀法只要相象,不是苍古娇媚之类,再兼缪篆用刀,方得入妙。
笔记:鸟虫类文字,跟苍古、柔媚两种风格的刀法不尽相同,最重要是刻画出来的图像要像,要有丰姿,再配以缪篆刻法(上一段中的缓刀),方才巧妙。
多说两句:
以上所谓的刀法论点,是清人的刀法论点,这不是法规,不是必须遵循的法则,我们要从中找到自己刀法的启发点,活学活用。其实,刀法一旦用语言描述固定,就死板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不能胶柱鼓瑟,生搬硬套。所谓的刀法,最终还是来自实践摸索与印学理论素养的提高。
(【老李刻堂】之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