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饮食中的潜在炎症特征,可能会影响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风险
Dr.X陪您读的第737文章
合并症(而非年龄)会影响维得利珠单抗和乌司奴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安全性
文献来源: Gastroenterology. 2020 Sep;159(3):873-883.e1
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都属于炎症性肠病(IBD),在美国有近200万人患有IBD,欧洲IBD患者超过300万人,全球范围内更多。
IB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和肠道微生物的复杂作用导致了异常的免疫反应。人们日益认识到,环境因素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已经观察到,随着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去4年IBD在全球大多数地区的发病率均在上升,尤其是在生活方式西方化的地区更加明显。
尽管有很多潜在的环境因素,但是饮食对肠道炎症的影响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目前已知,食物成分与维持肠道上皮屏障、肠道免疫功能和微生物组成的改变都有密切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IBD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
之前需要前瞻性队列研究,都在试图评估在单个或多个时间点,评估饮食与IBD风险之间的联系。
由于饮食涉及不同食物和营养元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因此仅限于单个食物成分的分析,可能无法全面了解不同食物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存在的问题:
尽管先前研究已经发现,特定的饮食模式有可能触发或延缓IBD疾病发作,但是这些研究都集中在不同食物类别方面,而不是饮食模式/结构。
探究IBD疾病发展过程中饮食对炎症的作用,有必要分析常见饮食结构与炎症之间的关系。
我们分析了来自3个大型,以确定饮食中炎症潜在因素对发展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风险的影响。
这项研究有什么新发现:
这项研究利用了三项大型前瞻性队列数据,分析了166,903名女性和41,931名男性的健康数据,其中有食物频率问卷调查结果。
基于食物频率问卷结果,计算出18种食物组的加权总和,再进一步计算出日常饮食炎症模式评分(EDIP)。
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计算风险比(HRs)和95%置信区间(CIs)。
记录了328例CD病例和428例UC病例,IBD诊断的中位年龄为55岁(29-85岁)。
分析发现,饮食炎症评分最高(饮食中炎症潜能最高)的1/4人群,CD患病风险增加51%(HR=1.51, 95% CI: 1.10-2.07; P=0.01)。
与一直保持低炎性饮食(相隔8年的两个时间点)的人群相比,两种人群患CD的风险较高:
饮食从低炎性转变为高炎性(HR 2.05: 95% CI: 1.10–3.79) 持续高炎性饮食(HR 1.77; 95% CI: 1.10–2.84)
相比之下,饮食的潜在炎性特征与患UC的患病风险无关(P=0.62)。
因此,分析3个大型前瞻性队列数据显示,高炎症潜能的饮食模式会增加CD患病风险,但不会影响UC患病风险。
启示和影响:
全球范围CD和UC发病率的变化,凸显了环境因素(尤其是饮食)变化对疾病发展的作用。
这项研究使用3个大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并基于炎症标志物相关的饮食模式,发现高炎症潜能饮食的人群患CD的风险增加,但UC并未增加。
不论是饮食炎症潜能由低变高,还是一直保持促炎性饮食,都与CD风险升高存在相关性。
上述发现提示,饮食炎症潜能对CD的发病机制有动态性和累积性的影响。
之前的研究已经提示,某些饮食模式与CD和UC疾病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
有学者已经提出,西方饮食模式(红肉比例高、高脂乳制品和精制谷物摄入量高)会诱导肠道微生物组变化,从而改变宿主体内稳态,调节T细胞免疫,最终诱发肠道炎症应答。
前瞻性研究队列发现,饮食中糖和软饮料含量高但蔬菜含量低的人群,患UC的风险较高,而CD没有发现这个趋势。
先前D'Souza等人开展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高食肉、高糖、高脂的西方饮食模式,会增加年轻女性罹患CD的风险。
相反,饮食中富含水果、蔬菜、豆类、全谷类、鱼类和家禽,尤其是纤维和海洋u-3含量较高的地中海饮食方式,则可能具有抗炎作用。
这项研究基于炎症循环标志物的食物组合,为我们提供了更可靠的证据基础,将特定食物与炎症和IBD评分相关联,在3个大型前瞻性队列中评估了CD和UC的患病风险。
研究发现,促炎和抗炎食物类别对CD或UC的患病风险存在差异,其中比较确切的证据是与富含纤维的食物。
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饮食可能会降低CD的发病风险,这一点也得到了炎症机制相关实验证据的支持。
从水果和蔬菜中我们可以摄入大量纤维,这可以引起短链脂肪酸(如丁酸)的产生增加,丁酸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肠道炎症,包括抑制脂多糖、细胞因子、细胞粘附分子等促炎性介质的表达,同时减少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趋化因子。
此外,纤维可能会通过减少肠道病原体在肠道Peyer淋巴结和结肠淋巴滤泡之间的转移,从而有助于维持上皮屏障的完整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膳食纤维可能仅仅是饮食影响CD患病风险的一个方面。这项研究在校正了纤维摄入量之后,炎性膳食与CD患病风险的相关性仍保持不变。
酒精本身并未发现与IBD密切相关,但许多体外实验和动物研究均显示,白藜芦醇(一种在红酒中发现的天然多酚)具有抗炎作用。
白藜芦醇的有益作用可能涉及多种机制,包括抑制NF-kB活化,降低环氧合酶2表达,降低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促炎细胞因子(例如TNF-α)的产生。
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也支持上述发现,表明白藜芦醇的摄入量与CD发病风险呈负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发现比萨的摄入量与炎症标志呈负相关。这与披萨高热量加工食品的特征背道而驰。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制作披萨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番茄,煮熟的番茄酱中含有大量可被人体利用的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是一种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征的不饱和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具有亲脂性,而比萨饼中的高脂肪含量可以促进其吸收,从而使比萨饼具有较强的消炎潜力。
总之,这项大型研究证明,高炎症潜力的饮食的确会增加CD的患病风险。提示应重视饮食在调节肠道炎症和IBD风险中的重要性。
避免或减少摄入促炎食物,可能是一种减轻慢性炎症疾病的策略,有可能达到预防和降低疾病风险的作用。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