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为什么没有吸引力?高质量理论文章的灵魂是新思想

目前,许多理论文章“广大读者不看、作者自写自看、编辑不得不看”。由于理论思维普遍缺失,很难看到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高质量理论文章,以致一些理论刊物如同鸡肋一般地存在。

为什么目前理论文章没有吸引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新思想,不能直面现实,不善于回答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能够把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思想问号拉直是重要原因。

曾有人对一些报刊上理论文章作出了“五多五少”的概括:工作总结类的文章多,解读社会热点、难点的文章少;空话、套话、大话多,联系实际、朴实生动的语言少;重复中央文件内容的文章多,以新观点、新角度和充分的说理来释疑解惑的文章少;参照大报、大刊文章的观点多,有自己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少;高高在上的说教多,平等待人的作风和循循善诱的方法少。自然,在快节奏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理论文章很难有读者。

目前,理论文章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选题上的问题。突出问题是选题不准、题目失当、没有新意。题目不是过大,就是过小,就是过旧;有的题目拖沓冗长,有的超过20个字。二是观点上的问题。突出问题是过于浅浮、中心不突出。或观点雷同、缺乏新意;或观点臆断、牵强,长官意志;或观点模糊、似是而非;或观点口号化、缺乏新意。三是论证上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足、论证乏力。或有理无据,或有据无理,或理据相悖。特别是观点和材料不统一、相互脱节,是理论文章缺少说话力的重要的原因。观点需要材料(论据)来论证,材料为证明论点而来。有人形容两者之间的关系,说:观点要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四是逻辑上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松散、布局凌乱。有的思路混乱、层次失调;有的缺乏必要的过滤和照应;有的开头与结尾安排随便。五是语言上的问题。语言不够精练、生动,语法上欠精当。还有一个通病是,分析情况头头是道,但所提对策软弱无力、隔靴搔痒,没有可操作性和建设性。

理论文章的灵魂是思想,没有新思想,就没有写得必要,更没有发表的必要。目前刊发的很多理论文章仅仅是口号式表态,应景式的文章居多,只能是起填充版面的作用。虽然有的发表刊物层次较高,但没有读者,没有点击,是最大的遗憾。这些文章观点尽管都正确,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思想的现象。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含量不足,理论功底不深,思想惰性,不愿意或不能够从深层次上思考问题。由于都在重复大道理、不着边际、空洞抽象,或者是玩文字游戏、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或者像工作汇报、罗列数字,这种文章没有思想的碰撞,也没有新鲜的观点,当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读者,更谈不上说服力和吸引力。

需要强调的是,现在人们对理论文章没有阅读兴趣,这并不是理论本身没有魅力,而是理论文章脱离实践、脱离实际,不能针对大家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达到指导工作、澄清是非、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的目的。有思想才有看头,理论文章必须靠思想的力量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据反映,《今日头条》上的文章,许多人爱看的重要原因是有思想,其中的许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通过抓住思想热点,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人茅塞顿开。

看一篇理论文章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新思想,有没有新材料,有没有新角度,有没有新的表达方式。最关键的是有无新思想。其实,一般来说,在一篇文章里,这四点要素不一定都能达到,但只要在某一个方面,给人以启迪就足够了。

理论文章的灵魂是思想,如何赋予理论文章以新思想,关键是打牢理论功底,要有异于常人的看问题的方式,也就是思维方式要创新。有时文章角度不一样,视角不一样,观察问题的方式不一样,这本身也是方法论上的创新,这样的文章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角度变了,看似平淡的问题也会有新意,让人有新感悟。做到角度新的总体原则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体现新角度,常规的东西体现异于他人的特色。(王兆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