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璀璨的星

  • 微信
印象派色调2020-07-23 16:25:18

五百多年前,儒略历的1452年的4月15日这一天,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芬奇镇,夜幕降临三小时之后,莱昂纳多·迪·赛尔·皮耶罗·达·芬奇出生了,他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天才。

达·芬奇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继承了希腊罗马的艺术观,主张艺术与科学一致,而达·芬奇正是这一时期的艺术与科学的集大成者。

达·芬奇的童年

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是佛罗伦萨有名的法律公证员,家境非常富有。母亲卡特琳娜是芬奇镇的一名村妇,出生在离芬奇镇一公里的托斯卡纳山的某个村落的农家里,自幼孤苦伶仃,跟着祖母生活,后来祖母不幸去世,她便跟随着“只有一间破房子”的叔叔生活。有一次,皮耶罗去芬奇镇度假,遇到了卡特琳娜,25岁的皮耶罗和15岁的卡特琳娜互生情愫,很快便走到了一起,并且有了私生子达·芬奇。

由于阶层的差异,皮耶罗并没有娶卡特琳娜,生性多情的皮耶罗很快便忘记了卡特琳娜,他爱上了另一位身份显贵的女子并跟她结了婚。被抛弃的卡特琳娜非常伤心,但没多久也开始了新的生活,嫁给了当地的一位农民。由于是私生子的原因,小达·芬奇从小便被交给皮耶罗的父亲安东尼奥·达·芬奇抚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儿子有了私生子,其父母代其抚养,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常见的。

在爷爷的悉心照料下,小达·芬奇慢慢长大,生长在托斯卡纳农村的达·芬奇,有机会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童年的他对水的性质以及猛禽的飞行特别感兴趣。

达·芬奇小的时候聪明灵慧,活泼好动,深得长辈喜爱,不光爸爸和爷爷非常疼爱他,就连他的继母阿丽琵耶拉也非常爱护他。在达·芬奇5岁那年,由于继母不能生育,父亲皮耶罗便强行把达·芬奇领回家去自己抚养。虽然父亲皮耶罗曾多次再婚,但是却迟迟没有孩子,达·芬奇虽然是他的私生子,但他对达·芬奇却没有狭隘的偏见,从小便找来家庭教师,教达·芬奇知识和绘画,后来皮耶罗去世,他为达·芬奇留下了大笔遗产。

达·芬奇的学徒经历

为了让达·芬奇得到更好的教育,皮耶罗借着自己在佛罗伦萨的声望,在达·芬奇15岁的时候,将他送到安德里亚·德·韦罗基奥那里去当学徒。

韦罗基奥是意大利著名的佛罗伦萨画派画家和雕塑家。在韦罗基奥工作室的10年里,达·芬奇接受了多方面的训练,包括绘画、雕塑以及机械工艺技术,尤其是局部解剖。

后来,达·芬奇智慧性地将解剖学知识应用于绘画和雕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当时的佛罗伦萨画家行会对此十分重视,行会觉得这位年轻人的这一创举,在绘画领域别具洞见,意义非凡,于是极力邀请他加入,以便进行更深的绘画研讨。

关于达芬奇在韦罗基奥的学徒岁月,有一个传言是这样说的,有一次,为了协助老师韦罗基奥完成《基督受洗》,达·芬奇在韦罗基奥的作品《基督受洗》中画了一个天使。韦罗基奥看后被年轻人的才华折服,发誓从此再也不画画。达芬奇的绘画天赋和造诣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达·芬奇在米兰

达·芬奇24岁时,他和几名男性同伴因被控鸡奸罪而被捕。要知道,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鸡奸罪被判处的是死刑。好在当时因为缺乏人证,指控最终被撤销。这件事对达芬奇造成了极大伤害,他曾在自己的日记里愤恨地写道,这些指控严重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于是,在案件被驳回后不久,艺术家便离开了佛罗伦萨,前往米兰。

1482年,达·芬奇向米兰进发。这一年,他正好30岁,正是大显身手的年龄。与他同岁的米兰公爵卢德维科·斯福尔扎对这位艺术家一直很景仰,两人见面后一见如故,惺惺相惜。虽然达·芬奇当时是受佛罗伦萨的统治者洛伦佐的派遣,去到那里与米兰公国修好,但达·芬奇完成任务后便决定留下来,为这位赏识他的公爵效力,奉献他在绘画和工程等多方面的才能。他在米兰一住就是17年,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时期。正是在米兰,达·芬奇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几幅肖像画,而几位画中女性均与米兰公爵有关。

达·芬奇晚年

达·芬奇晚年被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国,弗朗索瓦一世非常倾慕达·芬奇的才华,给予了他至高的接待,将其安置于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鲁克斯庄园,有机会便过去交流请教。弗朗索瓦一世眼光独到且高瞻远瞩,一度被认为是法国历史上十分耀眼的王。他在位时期曾邀请了当时许多极富才华的艺术家到法国发展,这使得法国当时的艺术人文获得了重大前进,并直接推动了法国的文艺复兴潮流,也因此弗朗索瓦一世被赋予了“文艺之父”的称号。

1519年5月2日,年事已高的达·芬奇因病逝世,据说他是在赶来的弗朗索瓦一世怀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最钟爱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达·芬奇临终前将所有绘画作品和大量手稿都托付给了他)说:“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出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了。”

达·芬奇的绘画成就

达·芬奇的的确确称得上是天才,如果你真正欣赏过达·芬奇的绘画作品,就会发现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渗透肌理的超凡之感,这是其他许多画家无法超越,也是其它绘画作品无法比拟的。

达·芬奇一生共创作了24幅绘画作品,除壁画《最后的晚餐》之外,存世的油画画作大概有14-17幅,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蒙娜丽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更将它作为“镇馆三宝”之一。

而《蒙娜丽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她嘴角那抹神秘的微笑。西方有心理学家根据人类表情分析做了一个软件,后来他们用这个软件检测蒙娜丽莎的微笑,发现了在里面含有83%的高兴情绪,9%的厌恶情绪,6%恐惧,还有2%愤怒。

后来有物理学家研究这个微笑。他们发现,人的微笑一般在嘴角和眼角的部位可以观察到。可是达·芬奇却把这种微笑隐藏得很好,画得若隐若现。所以从光与影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不论站在哪个角度,蒙娜丽莎的微笑都不一样。这是巧妙利用视觉偏差制造的神奇效果。

达·芬奇擅长以奇绝的山峰、曲折的河流、突兀的山岩作为创作背景,他作品中的风景、笑容、手势是经典元素。他擅长利用科学的绘画原理,将透视学和解剖学作为绘画的科学基础,独创了“空气透视法”。而《蒙娜丽莎》这幅画基本上囊括了达·芬奇绘画理论的主要技法,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而除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之外,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相传,《蒙娜丽莎》的原型是威尼斯公爵夫人,当时威尼斯公爵请达·芬奇为其夫人画一幅肖像,而当这幅画作完成之后,达·芬奇因为太喜欢这幅画,不舍得交工,就连夜打包,和仆人一起逃跑了。达·芬奇非常喜爱《蒙娜丽莎》这幅作品,生前一直把它留在自己的身边。直到达·芬奇去世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用了一万二千里弗(法国金币名),才从达·芬奇的弟子手中买下。从此,这幅画便成了王室收藏,之后被藏于法国卢浮宫。

达·芬奇在其它领域的重要发现

达·芬奇除了绘画方面的极高造诣外,他的过人天赋还体现在其它各个领域。达·芬奇生前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用左手反写的手稿,难于解读,直到17世纪中叶,才有学者整理小部分达·芬奇手稿。达·芬奇的主要手稿丢失了二百多年,1817年才重见天日,但已被严重毁坏,其手稿长达7000多页,现存约5000多页,记录了他生前在不同学科领域的重大发现,至今仍在影响科学研究。达·芬奇是一位现代世界的预言家,他的手稿也被称为一部15世纪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在天文方面,达·芬奇否定地球中心说,这要比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早了40年,在他的《论天文》里有关于地球、太阳和其它行星的详细描述,甚至他还提出了利用太阳能量的观点。

在物理学方面,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最早开始了物体之间的摩擦学理论的研究。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指出了原子能的巨大威力。

在光学方面,达·芬奇认为光的运动方式和水波、声波相似,是由中心向外传播,而且传播速度是有限的。他作过针孔成像实验,并以光线的直进加以阐明。他还曾研究过人的眼球,并根据其构造设计了光学仪器。他曾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折射实验,发现了大气折射现象,并且解释了天空为什么会是蓝色。

生理学方面,达·芬奇发现了血液的新陈代谢功能,并认为血液是不断循环的。他研究了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他是第一个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第一个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人。他还研究证实了心脏有四个腔,并且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动脉硬化是老年人的死因之一。而这些仅仅是达·芬奇的《论生理》手稿的一部分,关于人的生死、记忆、智力和欲望等内容在手稿里也有记载。

建筑学和水利工程方面,达·芬奇设计过桥梁、教堂、城堡、圆屋顶建筑和城市下水道。法国的香堡(尚博尔城堡)以双螺旋楼梯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据说也是达·芬奇设计的。达·芬奇的《论建筑》手稿有大量的建筑草图和拱形结构分析。关于水利工程著有《水的运动与测量》《莱斯特手稿》和《大西洋手稿》。

军事与机械工程学方面,达·芬奇对机械制造痴迷不已,尤其是关于飞行方面,他曾对鸟类飞行的空气动力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记载在他的手稿《论鸟的飞行》里。他还发明了数个飞行器,包括4个人力运作的直升机以及轻型滑翔翼,因对直升飞机的贡献被后世称为直升机之祖。还有,他还发明了军用降落伞、机关枪、簧轮枪、手榴弹、超巨型弩炮,他的手稿中甚至还出现了子母弹、武装坦克车、潜水艇和双层船壳战舰。达·芬奇在机械方面的天赋是无与伦比的,他设计了以发条驱动的汽车,1495年达·芬奇设计了一个仿人型简单机械,也就是现代我们所说的机器人。

除此之外,达·芬奇在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哲学以及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也有着令人震惊的成就,他在各个领域的成就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可思议。

写在最后

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瓦萨里曾经动情地赞美道:“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列昂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

而我,也不得不在最后,再次借用这段话,献给我永远最喜欢的画家——Leonardo da Vinc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