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 项羽灭掉秦国以后,为何自己不称帝反而去分封十八路诸侯
月望看历史 文史作家 代表作《那时汉朝》
关
注
项羽灭秦成功以后,做的最大的两个重大失误的决策其中一个就是分封十八路诸侯,另外一个就是还都彭城。那么,项羽明明是可以称帝的,为什么却要分封十八路诸侯呢?
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项羽本身人生格局让他做出分封诸侯的决定。项羽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对秦朝有偏见,对秦朝的制度自然也有排斥的心态,而他的团队也没人可以替他张罗统一之大计,连范增这样的人才竟然也没有告诉他说,要做一个一统天下的人,而不是做一方诸侯。他是贵族后裔,他毕生的梦想,就是复仇,恢复国土。灭秦以后,国仇家恨全都报了,而他在故乡西楚这块地方,又重建楚国,在他看来算是对楚国最大的贡献了。
所谓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项羽的人生格局注定他的选择。这不仅仅是项羽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在当时,因为受人格格局的影响,除了项羽以外,还有英布和韩信就典型了。英布在年轻的时候,有算命的人给他说将来他能称王,于是等他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后,再也没动力出征天下了,连项羽征召他,他也是称病不出。还有就是韩信,韩信也是被刘邦封为齐王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想法了,觉得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如此了,也不想动了。正是如此,其手下蒯通叫他背叛刘邦三分天下,他都懒得理。
其次,项羽受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巨大影响,才做出分封诸侯决定。想想,连范增都没有告诉项羽要统一天下,而不是分封天下,这说明当时的农民起义过程中有一个思想影响较为深刻,那就是诸多农民起义以及旧贵族起义,人人都不过是想裂土而称王,回到战国时代,对残暴的秦朝统一天下模式,却采取拒绝及逃避模式。这种思想深入人心,首先就表现在陈胜身上。陈胜不过才起义造反三个月,就急吼吼地要称王,号张楚。而陈胜之后,各地还没有成气候的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称王。从这种角度来理解的话,项羽选择分封诸侯,是受了当时一定的社会思想影响的。
第三,就是项羽带着一个饶幸自大心理,才让他决意分封诸侯的。要知道,巨鹿之战中,他凭借手里数万人就打败秦军数十万军,可是打出了威望,当时他在将军帐里接见所有诸侯的时候,诸侯们个个都是爬着进来叩见他的。不可一世的章邯如此,后来连实力强大的刘邦也在鸿门宴上装孙子,所以他便以为天下他是第一强,无人敢反抗他。结果他错了,尽管他当时为诸侯当中第一强,但是他小看了心怀鬼胎的诸侯们。于是他才还军彭城,那些得不到诸侯利益的诸侯们便反了起来,而那些先前得到利益的人,比如英布等人也不听他话了。正因为对诸侯缺乏正确的认识及防控能力,才造成他后来的失败,他就是吃后悔药也来回及了。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头条号原创作者
关
注
项羽为什么不称帝?关于这件事情不能怪项羽,更不能怪范增。
一
实际上这件事情是跟大时代有关系,作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一共经历了将近800年的时间,将近八个世纪,而周朝所实行的就是分封制。从西周就开始实行的制度,足足经历了近千年的时光。
这么说吧,现代往前推800年,还是宋朝呢。分封制就是经历了那么久的岁月,当时没人会质疑分封制的科学性。
所谓分封制,就是把天下分封给自己的亲戚或者功臣,自己作为天下公主,比如姜子牙就是西周建立的功臣,而且还是周武王的老丈人,所以被分封成了齐王。
不仅于此,虽然周朝结束,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但实际上西汉又出现了分封制,而且因此出现了“七王之乱”,乃至明朝都一直有分封制的影子:藩王制。
战国末期,所有人对于分封制都认为是一种科学的制度,除了嬴政。
可实际上嬴政施行的郡县制只坚持了15年就土崩瓦解了,说明了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分封制或许比郡县制更先进,其中就包括项羽。
二
我们先不说项羽,说一个项羽的噩梦:韩信。
作为刘邦麾下的头号战将,曾经蒯通多次说服韩信自立为王,可是韩信怎么做的呢?
拒绝!
但是他冒着巨大的风险,主动请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很显然,韩信是想复制姜子牙的神话。而且韩信的账算的也很清楚,将来刘邦拿来天下,最多也就是当个天子,而且还不一定有人服气。从历史的角度上讲,春秋战国时代的周天子的日子过的还真不一定比齐王好到哪里去。
所以,韩信宁愿当个诸侯,这也是最高梦想。
二
言归正传,我们来说项羽,他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没落贵族。为什么会没落,因为楚国被秦国灭了。
因此项羽起兵的动机就不是称帝,而是摧毁秦国。项羽更多的是对嬴政的恨意。
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结合历史背景看待。虽然秦国灭亡了,但其实六国后裔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不仅如此,连项羽麾下的十八路诸侯都不全部听从项羽的。
比如,我们都认为项羽是被韩信和刘邦打败的,实际上,项羽是因为分封的时候出现了问题,由于项羽不愿意让自己的属下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因此造成了矛盾,最终诸侯反了。
而刘邦借此机会,出兵攻打项羽。项羽由于内外夹击,所以才会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本来就是形容一个人孤立无援,失败落寞的样子。
由此可见,项羽笨吗?一点也不,但是权力本来就是双刃剑,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
同时,项羽所处的时代,很多人,包括张良,韩信都试图恢复分封制,都没意思到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到来。
最好一点,自然就是个人因素了。项羽更多的是个人义气,喜欢意气用事,缺乏大局观和用人观,这点从《鸿门宴》就能看出来。
总而言之,历史时势,制度解构,时空格局,人物性格以及实际情况使得项羽没有称帝。
而知而行 历史问答达人04-01 22:12 关注
项羽不想做皇帝?不可能。
当年他看到秦始皇的车盖,就说出了他的志向:彼可取而代也。后来他真的成了霸王,反而还畏首畏尾,不想当皇帝了?难道他当年只是为了在他叔父项梁面前装腔做势?
项羽是个悲情英雄,敢想敢做。范增也是一个绝代谋士,如果不是陈平的离间计,有范增在,汉初三杰未必能算计到项羽。
那么,既然项羽有大志向,范增也有大智慧,为什么项羽要分封呢?直接做皇帝,岂不痛快直接?
项羽在公元前208年带8000江东子弟兵北上抗秦,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短短两三年时间,秦朝灭亡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
(项羽分封图)
项羽带着40万大军进军关中,这些人不都是项家军,是18诸侯联军,项羽只是在巨鹿之战中杀出威名,成为霸主。当时的项羽也不过26岁而已。
这些诸侯,有很多都是六国贵族,他们反抗暴秦的目的,只是恢复旧国。如果项羽此时做皇帝,这些诸侯必然心生怨言。此时项羽还没有强大到要与天下为敌的程度。他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将军而已,还不是王。
所以项羽就让范增安排把楚怀王封为义帝,给赶到郴州去,然后在半路上又派人杀死了他。
这就说明,项羽本人是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的。
项羽成了霸王,也只是跟其他人一样都是王。此时如果项羽马上称皇帝,必然会遭到18路诸侯的反对。他们可以接受项羽僭越称王,但是接受不了他当皇帝。
项羽就只好分封。
但他纷分封却甚有深意。他把最大的竞争对手刘邦封到了汉中,把自己的铁杆心腹封到周边,把老贵族封到偏远地区。
(骄傲如项羽,踏平六国)
由此,分登之日起,便注定不平静。为了方便出兵镇压叛乱,自信的他把都城放在交通发达的彭城。
有两件事打破了他的部署。
封在齐地的三个王太废柴,被田荣一个一个收拾掉,齐国率先反叛了。
这边刚收到消息,韩信带人从汉中杀出来了,勇猛的章邯,败了。
项羽不知道先打哪个。
张良说,齐国离得近,先打齐国。
项羽信了,他本来就想一个一个收拾掉的。齐国人守的坚强,汉王发展的太迅速,不到一年56万大军把项羽的彭城端了。
(天要亡我,非战之罪)
项羽的两个部署,都失效了。天下重新陷入大乱。
当刘邦围攻项羽时,项羽之前分封的六国贵族,基本上都在战争中被杀了,其宗族势力也大多死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平民出身的贵族登上了舞台。
刘邦称皇帝,这些新晋的贵族没有什么不乐意的,自己也不知道几辈子积德,跟着刘邦皇帝混了一个王侯将相,怎么还会有心思反对?
所以,不是项羽太蠢,而是项羽当霸王的时机不对。如果没有齐王、汉王这两起意外事件,26岁的项羽可以花10年时间来逐渐削平天下诸侯,36岁即皇位也不算太老。秦始皇登基皇帝位时也不过是36岁。
历史风云天下 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03-27 10:36 关注
有人说如果项羽当时在咸阳不分封天下诸侯,而是将其一锅端,那么皇帝之位就是项羽的,也难怪后世很多人都会为其而惋惜,的确是浪费了不少的好机会,可是这却和项羽的初衷是不符的。
项羽自号西楚霸王,“王”而非“皇”,这就注定了项羽的政治前途,那么他为什么不称“皇”而执意要作“王”呢?
第一,秦始皇的帝国虽然一统了天下,可是仅仅15年就分崩离析,事实证明,称皇帝而中央集权的做法是不可违的,而看看周王朝采用的是分封制度,却传承了八百年,分封和称皇帝,到底孰胜孰劣一目了然,因此项羽选择了分封。
第二,项羽这个人骄傲自负,他是军事上的巨人,却是政治上的侏儒,有谋臣而不削于用,坚持个人主张,如此不可一世的霸王,怎么会走上一条他恨之入骨的秦人的道路呢?
第三,项羽想要的是光宗耀祖,那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就可见其政治的短视,放弃关中咸阳这一根据而去了彭城,说来也实在是可笑,难怪有儒生要骂他“沐猴而冠”了。
第四,对于帝制和分封制,项羽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一范增而不得用,你说如此心胸狭隘的人,难怪陈平、韩信、英布等要离他而去,实在非明主。
第五,项羽无非就是想要成为周天子一样的人物,居中调和,号令天下诸侯,也难怪,谁叫秦帝制如此的短暂,还没有显现出其伟岸强大,就如此早的崩塌了呢?也难怪会有人不相信此制度的辉煌,以当时背景下去看,真的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毕竟这对于不少人而言是一条不明未知的道路。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朱言论史 历史学博士 历史问答专家03-07 21:46 关注
在秦末天下格局中,昔日楚国旧势力最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公元前207年,项氏旧贵族所拥立的楚怀王命项羽与刘邦兵分两路:项羽率军北上救赵,巨鹿之战,一举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偷奸耍滑,一路游而不击,迂回包抄,从武关入秦都咸阳,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夺得亡秦第一功。
项羽实力毕竟雄厚,随后率军入关,逼退刘邦,占领咸阳,立即在咸阳主持大分封,自封西楚霸王,同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形成了新的诸侯割据政治格局。
项羽为何不继承秦朝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反而又要搞分封呢?
要谈项羽的分封,就要从秦末天下政治格局说起。项氏叔侄拥立的楚怀王并非他们一开始想的那样好摆弄,不是他们随心所欲操纵的傀儡。项梁死后,楚怀王一系列的动作都是为了摆脱项氏控制。先是从盱眙迁都彭城,依靠吕臣父子的支持,夺取了对楚政权的控制权。另外,他又用卿子冠军宋义制约项羽。
为了制约项羽,怀王又故意扶持沛公刘邦,以图制衡。虽然项羽铤而走险,杀了宋义,夺了军权,但是在怀王布局下,他还是不能率先进入关中,没有夺得灭秦第一功。
如果按照怀王之前“先入关中者王”的约定,刘邦就能获得比项羽更高的封赏。但是,经历几十次苦战,消灭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主力之后,项羽还会理会这些约定吗?
在诛杀秦王子婴,对秦朝都城咸阳宫殿等实施大规模残酷报复性毁灭破坏之后,项羽派人“致命楚怀王”,灭秦大功告成,奏捷请功。
不料怀王仍然执迷不悟,答复“如约”。这让项羽对楚怀王更加不满,“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按照怀王既定方案,是要封刘邦为王的。即便项羽立了那么多功,手握天下雄兵,怀王依然执迷不悟。正是因为对怀王旧方案的不满,自身又实力雄厚,才有了项羽自己的大分封。
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在自己的军营戏下,召集各路诸侯会盟,实行大分封,“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因为项羽自己想称王,所以才先分封猛将功臣为王。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天下初发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项羽之所以不称帝,一方面是政治文化的原因,作为楚人的项王,未必认同中央集权制度的皇帝制,反而更倾向于昔日的松散联邦式的分封。另一方面,项羽的分封是实力对比的结果,是对反秦战争胜利之后军事力量格局的承认。
项羽的分封不是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旧贵族,而是对亡秦战争军事新贵的分封。项羽分封的诸侯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反秦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如刘邦,以及跟随项羽救赵消灭秦军主力,并随同入关亡秦的将领功臣。这一类最多,一共十一人;
第二类,秦末起义后陆续在六国旧地称王者,主要是原六国贵族之后,如楚怀王心、赵王歇、魏王豹、韩王成这些人,一共六人。
第三类,就是三个秦军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
项羽的分封在当时是大势所趋,也是最佳的政治解决方案,是对当时政治军事格局的承认。在秦汉之际,中央集权制度尚是一种不成熟的东西,对于分封的眷恋在当时是常态。“暴秦”的符号意义也会让人们排除秦制作为选项,即便是刘邦称帝之后,也还有一段异姓诸侯王分封。
丹水秋风 历史问答达人09-08 17:58 关注
项羽灭秦后自己不称帝反而学习春秋五霸当霸王尊楚帝封诸侯。原因恐怕有很多
1,实力不济。反秦联盟实际上是各自为战,如项羽巨鹿之战前不过是楚国北上救赵的副将,杀宋义,破釜沉舟一战成名才奠定了霸王基础。他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或许比陈余张耳强,可是比起刘邦魏豹田安就差点了。实际就是彭城之战前,项羽被齐国叛乱拖住。
2,缺少战略家。刘邦极其子孙太牛了。看刘邦,战胜项羽后分封八王,然后一一灭掉,分封子侄防范死灰复燃,立誓言非刘氏不王。六十年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才内除诸侯隐患,南征越北伐匈奴恢复秦始皇的辉煌。项羽没有这样的战略家,项伯都叛变找张良了。
3,项羽个人原因。志向小,目光短浅。对于项羽这样的贵族,从小的志向恐怕就是恢复贵族身份,而他衣锦还乡的愿望实现后,就只剩下维持现状了。如刘邦那样始终被一大群元勋推着,必然开创。
帝国的脸谱 文史作家 中国作协会员09-21 16:57 关注
项羽是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以一敌十而没有丝毫怯懦,冲锋陷阵比任何一个勇士更勇敢。项羽坦率直爽,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话如泼出去的水,绝不收回。项羽决绝果敢,破釜沉舟、视死如归连眉毛都不皱一下。
然而,这样一个貌似坚定的人,在你死我活的生死决绝中,却又有不甚坚定的一面。比如,对于战斗目标,他继承了叔父项梁灭秦复楚的理想,却没有更加远大的政治目标;比如,他在灭掉秦国以后,自己不称帝,却反而去分封十八路诸侯。而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在处理亡秦的善后事宜中,简单,任性,冲动,残暴。
项羽进咸阳后,纵兵屠城,把府库里的珍宝、后宫中的美女全抢归己有,然后一把大火,将咸阳烧了三个多月,大秦数百年基业,千万老百姓用生命垒起来的繁华富庶,统统化为灰烬。
随后,项羽分封天下:封刘邦汉王,封巴、蜀、汉中,都南郑。封章邯雍王,封咸阳以西,都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封咸阳以东,都栎阳。董翳为翟王,封上郡,都高奴。其他,魏豹封河东,号西魏王,申阳封河南王,韩王成封号封地如旧,,司马卬封殷王,赵王歇封代地,张耳封常山王,英布封九江王,吴芮封衡山王,共敖封临江王,燕王韩广改号辽东王,臧荼封燕王,齐王田市改号胶东王,田都封齐王,田安封济北王,陈余封南皮及周边三县。梅绢封十万户侯。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据梁楚九郡,都彭城。
接着,项羽将抢掠之物打包,准备回家。韩生劝他说:“关中山横河阻,土地肥沃,在此定都,可以成就霸业啊。”项羽听后呵呵一笑说:“富贵之后不归故乡,如同衣锦夜行,谁人知道?”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然而,为何自己不称帝反而去分封十八路诸侯?原因大约有三个方面:
一是继承遗志。项羽一直秉承着项梁的遗志,灭秦复楚,而不是灭秦打天下;二是他“小富即安”,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秦朝灭亡后,项羽作为诸侯总司令,他只是论功行赏,各归节镇了事,自己除了“衣锦还乡”的虚荣满足之外,竟然毫无其他长远规划和打算;三是是缺乏条件。无论气度、胸怀和担当,项羽都没有足够的条件称帝,他连身边一个主要谋士范增都容不下,其智囊缺乏可想而知,这样的孤胆英雄胜一时或会,但是不可能走得更远的。
因此,他不是不称帝,他是不可能称帝。
终南高扬 历史问答达人03-27 11:10 关注
称不了帝,没那个资格。
当时的项羽职务只是上将军总经理,不是董事长。董事长大股东是人家楚怀王芈❤️。
分封诸侯的时候也不是分封项羽家资产,而生分封了老板家资产。好比CEO将大股东的股份分给公司管理层。
话说,如果项羽先杀楚怀王,然后立即称帝,不分封诸侯……你们觉得十八路诸侯会不会听他的?有几个会听他的?
做法定代表人的所谓“合法性”很重要,项羽很勇猛,但是不太懂政治协商。
历史哨声 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03-08 21:48 关注
题主的问题表述并不准确:并不是项羽分封诸侯,而是各诸侯集合在一起开会商议确定的结果,只不过项羽是带头大哥,说话比较大声而已。像周武王那样以周国军力为主击败商朝帝辛,才能够分封诸侯,而且还是主要分封自家人。刘邦也是一样,江山是我打下来的,封侯自然要封我家人,其他的异姓王一个个的除掉好了。
我将当年的诸侯会议的分封结果称呼为咸阳共识。通过对各分封诸侯,可以得到:
咸阳共识中分封的特点是:功绩分封优先,六国之后次之;战国七雄均被分割为小国。
救赵及之后跟随项羽作战的诸侯有:项羽、申阳(先下河南,迎楚河上)、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张耳(素贤,又从入关)、黥布(常冠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
其他立功的诸侯: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刘邦(攻入关中)、章邯、司马欣、董翳等。
原本为王的诸侯:韩王韩成、魏王魏豹、燕王韩广、齐王田市、赵王赵歇、楚怀王。
合计:一帝(楚义帝)一伯(项羽)十八诸侯。
大家可以看出,立功的诸侯一共有14个,占70%;而以战国王族即位的诸侯仅有6个,占据30%。7成都是有功劳的,项羽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还能说是项羽分封诸侯吗?
至于说咸阳共识中两个最大的问题:瓜分没有来参加会议的齐国为三国,不给刘邦关中而给巴蜀。瓜分齐国,是因为要齐国不参加诸侯联军,不来攻打秦国,而来的田都、田安有功劳,自然要分齐国的土地给他们。刘邦的关中问题,其实所谓的“先入关中者王之”的楚怀王之约是不存在的,这是楚怀王死后刘邦才以这个借口攻打章邯等的。
刘邦和章邯等争夺关中,是因为刘邦认为是他先入关中的,那最应该得到这块土地。可事实上,刘邦是9月底才入的关中,而章邯在7月已经和项羽等诸侯盟约。诸侯们和章邯有约在先,刘邦入关在后,自然是把关中给刘邦,把刘邦安排到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