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150:尽己所能,遇见最好的自己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6.30)
子贡问老师,如果能博施恩惠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不是可以称得上仁。孔子告诉他,这岂止是仁,这简直是圣人的境界了,岂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即使是尧舜恐怕也很难做到。如果这是仁,恐怕所有人都望而却步了吧。子贡虽然有志于仁,却好高骛远了。大公无私有违人情,而缺乏现实的可行性。
那么怎样就可以算是仁了呢?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成功了,也帮助他人成功;自己通达了,也帮助他人通达。这也就是孔子的恕道。推己及人,成全他人,仁爱待物,如《松阳讲义》所言:
虽亲疏厚薄,各随其分,宽严缓急,各因其时,而总无不尽之心,视民物之休戚,直如手足之痛痒,这边是仁了,岂必立尽天下之人,达尽天下之人,然后为仁哉?
仁的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程树德《论语集释》将其与佛教做比较说:
儒家之所谓仁,即佛氏之所谓慈悲。特彼教之所谓布施往往过中,至有舍身以饲虎者。儒家则否,但就耳目之所闻见、心力之所能及者谓之,最为浅近易行。
儒家认为,道不远人,道即在眼前,何必舍近求远。重要的是,体悟、践行之。正如《孟子·告子下》: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不在于懂得了多少道理,关键是做了什么。什么都懂得,一旦在现实中遭遇,依旧如故。所以《松阳讲义》中说:
平时读书谁不知道这个“恕”字要紧,到得人我相接之际,便被私欲牵去了。自家要畅快,便管不得人之疾痛;自家要体面,便管不得人之羞辱;自家要安逸,便管不得人之劳苦。所以要行这个恕最难。
另外,李零先生提醒我们注意,本章之人与民的区别:人是上流君子,民是下层大众。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尔雅书苑
微信:eryashuxuan
传承经典 涵养性情
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