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许多痛苦,来自于你的“我认为”
© 全文共3057字,阅读大约需要 7 分钟。
前言
爱与幸福一直在说:一个人特别容易被自己的认为迷惑,最后陷在自欺、欺人、被人欺的循环中。举一个简单的生活小例子:
当你特别用心地做好了一顿晚餐,你的爱人却提出某个菜炒得有点咸了。你第一反应是被否定了。(可是,人家只不过陈述了一个事实,你却被自己认为对方在否定你的感受困住了,陷到了“自欺”中。)
当你因此有了情绪,不高兴地说:“那你别吃了,爱吃不吃。”又或是:“我这么辛苦做饭,你还挑三捡四的,一点都不体谅我的辛苦。”(其实,这就是用负能量在“欺人”。)
如果对方因为你的情绪,也有情绪地和你争执起来,说:“你怎么脾气这么大,我不过说了一句,你就发火,真是无理取闹,不吃了。”(你是不是就处在了“被人欺”的状态呢?)
最后,你俩不断重复着自欺、欺人、被人欺的循环,从小吵变大吵,从小事变大事,伤人又伤己。
我举了这个常见的生活小例子,是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我特别想告诉大家,你内在的“我认为”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藏在你的潜意识中,随时随地都会出现,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你的人生,左右着你的行为、情绪、感受、念头,让你不可控地去做出一些行动。
这些“我认为”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他接触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遇见了各种人和事,慢慢形成了一套以“我认为”为基础,看似很有逻辑、很有道理的体系,以此来应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自己的角度显得很正确,却不一定是真相。
这套“我认为”曾经保护过你,所以,你不愿意去打破它。
就像上述的小例子一样,这个人为什么第一反应就是对方在否定自己,因为她可能从小到大无论如何努力想让父母满意,得到的都是否定,她常常满心欢喜,迎来的可能是一盆冷水,所以,她形成了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就是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是一种对自己这么多年努力却无法让对方满意而产生的极度失落感绝望感的自我保护,因为不愿意再体验这种失落和绝望的感觉,太难受了,所以,用情绪化的方式先指责对方。
如果她能看到自己这个情绪背后的真相,她就不会被自己的认为所捆绑,而会去改变情绪化的方式,那这件事的结果一定会不同。
所以,个案研修中讲的爱与幸福五项基本功,以及课后的跟踪辅导,就是指导老师带着学员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真实发生中去看见自己,去探寻真相。现在,越来越多的家人遇事时,不再执着地陷在自己的情绪中,而是静下来去践行五项基本功,这也是通过训练解锁你生命的密码,让你的生命越来越真实,越来越鲜活。到那时,那些曾经你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一个个被破解了。
正文
文 | 萍儿
在两年前的一次沙龙上,我和家人们分享说,最近我想以《看见》写一篇感受。然而这篇“看见”的感受却迟迟没有落笔,总感觉每次看见时的感受有点儿肤浅,欠缺了点什么,于是一直在徘徊。
那时说自己看见了老公,看见了孩子,其实那些都不是真“看见”,因为我没有看见自己。一个没有看见自己的人,怎么可能会看见别人呢?
然而,今晚当心里浮现出“看见”这个词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泪流满面,我知道时机成熟了,我和我的“看见”不期而遇啦!因为我“看见”了那个真实的自己,鲜活的自己。
夫妻关系中心一个多月的跟踪辅导,在吴彬老师和纪南老师的陪伴、引导、点拨下,让我一次又一次的看见“我是谁”,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隐藏在我灵魂深处的真相,一步一步接近我内心的“小红人”。
“我是谁?”
当老公和我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习惯性的用情绪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他听我的。
真相是:
我害怕失去,害怕被抛弃。我认为所有重要的东西,我都要把它紧紧抓在手里,包括老公和孩子。所以,我不但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也不断地给老公和孩子拴上铁链,把他们紧紧地捆绑在我的身边。
“我是谁?”
当我在接受老公的爱时,我的心里是紧张和恐惧的,觉得不踏实、不真实,更不敢相信。
真相是:
我害怕受伤害。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用“不敢相信别人”的壳儿把自己包裹起来了。当感受到老公的爱时,这个壳儿就出现了裂痕,心里就有了恐惧和害怕。想出来看看又害怕这片刻的幸福会像海市蜃楼一般稍纵即逝。所以,我渴望爱又害怕爱。
“我是谁?”
当老公的话语让我感受不好的时候,我心里有很多的厌烦和不满。
真相是:从小到大,自己从来没有被看见过,也没有被人感受过。所以,我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不满和厌烦发出呐喊,渴望别人能够多关注我,多重视我,多看见我,多帮助我,多支持我,多爱我。
“我是谁?”
当我努力硬撑着时,我不敢停下来,不敢什么都不做。
真相是:
我内心有深深的怕,特别害怕自己不好,于是拼命努力而不敢放松下来,在弹簧人生上蹦跳着。所以,对学习爱与幸福,觉得孩子参加活动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不敢有一丝懈怠。这么高的期待,这么努力的学习,就是在追求“我要好”的那个果。
“我是谁?”
我心里常常对婆婆充满了不满和怨气。
真相是:
我怨妈妈,不愿意承认自己爱她,从内心深处屏蔽了自己对她的那份爱,同时又渴望得到妈妈的爱。所以,当婆婆没有给到我心中期待的那份爱时,内心就有了怨。而她也没有,跟没有的人要,怎么能要得到呢?
“我是谁?”
当我不敢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心声时,总喜欢掩盖一下。
真相是:
妈妈的离开,破坏了我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我不信任任何人,包括我自己。
“我是谁?”
我在心里期待老公回家吃饭,期待他能陪着我。
真相是:
我像一根藤蔓一样,内心有恐惧,不敢自信地做自己,总是想依附、缠绕着老公,不相信自己可以做一棵大树。
“我是谁?”
当孩子写不好字,做不好事情时,我把内心害怕自己不好的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真相是:
这些感受让我慌乱不安,我更加地不知所措。
“我是谁?”当老师让我写《你知道我有多好吗?》,我一口气写了20条,原来:
不是我不好,是我认为我不好;
不是我不重要,是我认为我不重要;
不是我没有爱,而是我认为我没有爱。
我的思想被所谓的“我认为”深深的禁锢着。我一下子豁然开朗,欢欣雀跃。真相是:我很好,我很重要,我有爱,我是可以爱别人的。
我本圆满,我本光明,“看见”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擦拭着心灯上的灰尘。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因为看见了“我是谁”,也明白了“我为什么是这样”,真真切切地疼着,也真真切切地喜悦。
因为“看见”,我收获了平和,收获了喜悦,收获了爱,破解自身真相的密码,就在一次次的“看见”里。
写完了我的“看见”,我激动得睡不着觉了。从这一刻开始,我华丽转身了,我的又一个“突然一天”到来啦!
我看见了所有的小萍儿都和我在一起,她们对着我笑。有三个月时候的小萍儿,有四岁的小萍儿,有九岁的小萍儿,有十八岁的小萍儿,还有二十三岁的小萍儿,她们和我融为一体。
我开心地笑出了声儿,在这即将破晓的黎明时分,我的笑声是那么的清脆爽朗。
结语
在寻找“我是谁”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从“相”到“真”的过程。
学习前,我们遇事总想“怎么办”,“怎么办”是在索要结果,以结果为导向寻找方法。而探寻“我是谁”是不断地问“为什么”的过程,“他为什么这样”“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以真相为导向,从事情的表象中去看到真相。
萍儿就是在遇到事情、情绪、问题等“相”时,不断地探寻“为什么”,然后才有了一次次对真相的看见。这个过程是让自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哲学、越来越文明和文化的过程,相信萍儿一定感受到了这其中的美妙。
- 排版 -
公众平台编辑组
- 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