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方证
半夏泻心汤人
一、药物组成
二、核心方证
心下痞硬、寒热错杂,或伴呕恶/肠鸣下利
三、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解释
寒热错杂,是本方证的基本状态,但不一定很明显,有时只需认为不是单纯的寒证或热证即可。热如口苦口黏、舌红苔黄、口干唇干、烦躁多梦、小便黄、便秘等,寒如呕恶、肠鸣、小便清、下利/便溏、舌苔白等,或者心下痞而寒热均不适等。根据寒热的比重,可适当调整干姜与黄连黄芩的用量。
恶心呕吐和肠鸣下利,并非必备症状,有时只存其一,有时都不具备,有的只是表现为心下痞硬而舌苔腻、大便黏腻不爽,甚至有便秘者(本人曾以心下痞硬为目标,用本方治愈了一例长期便秘如羊屎的老年女性)。另外,若呕而伴见腹痛,则需要考虑黄连汤证。
本方的心下痞硬,按压时常感到胀满不适、呼吸不畅,一般不会有非常明显的压痛(有胃炎、胃溃疡者可能会有压痛表现),而大小陷胸汤、大柴胡汤则大多伴有明显的压痛。
心下痞硬的诊察:主要表现为按压心窝部时,医者觉指下膨满有抵抗。分虚实两种①实证(黄连黄芩证、枳实证、甘遂证等),腹壁紧张、有厚的感觉,压之有抵抗感,可伴有压痛;②虚证(人参证),腹壁薄,虽紧张但压之缺乏抵抗力。(半夏泻心汤证以第一种为多见)
四、半夏泻心汤体质
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男子,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常常容易胃胀气(食后多见)、嗳气后可短暂缓解,唇舌常为红色,多见腻苔,或白、或黄、或黄白相间。
腹诊:心下痞硬、按压时可有抵抗感,胃中可有振水音,多伴肠鸣。
五、半夏泻心汤的鉴别
心下痞硬鉴别:
①肠鸣、呕逆、大便较软,考虑半夏泻心汤;
②脸红,或有出血倾向,考虑三黄泻心汤;
③情绪很激动、易出血,考虑黄连解毒汤与三黄泻心汤;
④半夏泻心汤证而呕吐强烈,胃中有讲不出的难过(嘈杂不适),嗳气臭,考虑生姜泻心汤;
⑤半夏泻心汤证而口腔溃疡、精神不安、心烦失眠,腹泻严重(日十余行),考虑甘草泻心汤;
⑥半夏泻心汤证而嗳气不止,考虑旋覆代赭汤;
⑦半夏泻心汤证而胸部热、腹部痛,考虑黄连汤。(黄连汤证可有桂枝之汗出、动悸等)
⑧心下痞硬连及两胁而出现出现胸胁苦满时,考虑大小柴胡汤。
胃胀的鉴别:
香砂养胃丸:本方多用于面色黄、消化不良等,而半夏泻心汤多用于胃中有感染(幽门螺杆菌)、有热者。
香苏饮:胃胀不适、嗳气是相似点,甚至还可能出现胸闷、胃中嘈杂不适、胃脘隐痛,但本方证没有心下痞硬,其辨证目标为“饭后胃胀而不痛”(口淡胃寒加高良姜,瘦弱之人加党参、大枣)。
平胃散:心下痞和胃口不好是共同点,但①本方无寒热错杂的表现;②今西伊一郎认为本方虽有下利,但没有倦怠衰弱的倾向,反而会出现腹泻后感到爽快。
精神的鉴别:
黄连温胆汤:胃不和则卧不安,失眠烦躁、口苦口黏等表现是共同点,但本方无心下痞硬与寒热错杂,而其精神症状更为突出,如心悸、易惊多梦;半夏泻心汤证的胃肠道症状多见。
六、名家运用半夏泻心汤特殊经验
黄煌:慢性胃炎使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即可。如果为久治未愈,面色晦暗,舌质淡红的胃病,可以加肉桂5g;咽喉疼痛、胸闷明显者,加山栀子、连翘;糜烂性胃炎导致出血可加制大黄。
张丰强:可结合反映实热证的幽门弯曲菌(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高,和反映虚寒证的cAMP/cGMP比值降低等作为协助诊断。
七、半夏泻心汤疾病谱
八、常见的半夏泻心汤加味/合方
1.心下痞胀明显者,加枳实。
2.心下压痛明显,或有黄黏痰,加全瓜蒌。
3.齿痕舌、心下振水音等水饮表现,加茯苓。
4.上消化道出血,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不畅者,加制大黄。
5.寒象明显(如怕冷明显、脉力不足、精神不振、下利极其严重等),加附子。
九、半夏泻心汤证针灸治疗穴位
中等刺激(针刺):中脘、内关、公孙、太渊、足三里。
半夏泻心汤类方方证:督脉上压痛点出现的位置最多在至阳穴,同时也可能出现在胃俞、脾俞、胆俞和肝俞。治疗方法:每天用手指按压两次,一次两分钟左右。
十、半夏泻心汤拆方
心下痞硬:黄连、黄芩,人参
恶心呕吐:半夏、干姜
肠鸣下利:黄芩、大枣、甘草
十一、注意事项
1.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剂量守方常服,疗程常在3个月以上,停药以后,当常服生姜红枣汤。
2. 体质过于虚弱者,要考虑换用六君子汤等补益方剂。 十二、半夏泻心汤验案 ⑴ 2019.04.14 母亲 45岁 主诉:上腹胀痛日久,胃痛10天。 刻诊:上腹部胀痛,饭后发作,以致胃口虽好但不敢多食,腹不胀时,喜温喜按,此为近几年来的素疾,且呈现活动后减轻,休息时加重。睡眠差,小便黄,3-4次/天,大便2-3次/天。口不苦、不腻,口渴不明显,无胸闷,不怕冷,月经情况不详。因网诊无舌脉、腹证。 因腹胀反复不愈,曾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干姜10g)反而导致大便秘结而痔疮出血,后转用多方(大柴胡、黄芪建中、柴胡桂枝加牡蛎小茴香等)无效。本次先试用桂姜草枣黄辛附汤3付,疗效不显,反使大便不畅,有里急后重之感。遂仍根据“上腹部胀”转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大黄再试之,处方如下:枳实15g 生甘草10g 黄连3g 黄芩10g 干姜5g 法半夏10g 党参12g 大枣4枚 生大黄8g(后下),共2付。 据反馈,服后腹胀大为好转,原方去大黄加苍术12g,3付,腹胀已除,因工作在外不便服药遂停止治疗。后有轻度反复,因不严重,未予以治疗。
主诉:上腹胀,视物有碍约20天。
刻诊:食后腹胀(心下部位),口干不欲饮,口臭,舌淡暗有齿痕、稍胖大,自觉眼中不适,时常感到视物不清,自诉如有雾一般。因网诊,无脉象及腹证。
根据“心下胀满、口臭”考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半夏泻心汤证,“口干不欲饮、视物不清、齿痕胖大舌”考虑苓桂术甘汤,处方如下:茯苓16g 肉桂10g 白术8g 生甘草8g 法半夏10g 干姜10g 黄连3g 黄芩10g 党参10g 大枣4枚 ,共4付。嘱以水3小碗,小火煮50分钟,分三次服,每次小半碗,饭后服。并嘱抽时间去医院作呼气试验。
据反馈,药味甜,药后诸症好转,唯眼睛还有些许不适,但影响甚微,因工作在外,不便煮药,亦未行检查,遂停药观察。三个月后,症状出现反复,但较前轻微,仍予原方化裁:茯苓20g 干姜10g 黄连3g 黄芩10g 党参10g 肉桂15g 苍术10g 半夏10g 生甘草6g 大枣4个 ,共7付。据了解,因工作在外而断续服药,服后症状基本消失,呼气试验为阴性,但口气的症状改善不大,自行停药。据观察,此后腹胀仍偶有轻度反复,但因不甚严重而未予以治疗。
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心下痞,我自身也有多次体验,几乎是一剂知二剂已,但是因为不愿意继续服用,使得病情容易反复。另外,若方药对证,则药味可口,反之则觉又苦又辣。随着病情好转,味道也会变得难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