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品“追溯系统”必要性的一些思考
应该有两三年了吧,很多茶企正在逐步打造各自产品体系的“追溯系统”:
从茶叶的种植维护,到采摘加工,甚至于仓储运输,每个环节你都能找到对应的时刻、部门、负责经手人,——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确责系统”。
面对食品行业这些年来的乱象,这个追溯系统的应用会很好的遏制那股破坏势头的蔓延,为人民的饮食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
但恕我直言,当听说咱们茶行业也开始搞这个“追溯系统”时,我便思绪万千了 … …
首先,对于食品行业来说,“追溯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一旦出现,通过这套系统就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可能的事故原因以及责任人,最快的寻求补救措施,以避免事故继续恶化。
但问题是茶虽同属食品行业,但却有其特殊性。食品行业的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比如食物中毒、掺杂使假等,大都是在短时间内爆发出现的。但你什么时候听说喝茶出现过集体中毒的?甚至于前些年央视接连报道“某些茶类农残超标”的时期也没有过。
所以说,从“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这个角度来看,茶行业似乎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另外,一些具有陈年效果的茶类,比如普洱、黑茶等,也在搞这套“追溯系统”。那你要考虑一个问题:你的追溯至多能够掌控到消费者购买了此款产品时为止,至于此后的陈放环境是干仓、湿仓,与转化效果是否满意,你是完全控制不了的,那么若干年后这款茶拿出来喝时万一出了问题,你就那么心甘情愿地承担责任么?—— 显然不会啊!
那这个“追溯系统”又有何必要呢?
说真的,这套系统弄下来,成本是不低的,少则大几十万,多则上千万,似乎也只有那些实力型企业才置办得起,—— 这没准儿能成为业内一种实力的佐,—— 除非你真的有闲钱花不完,再把它当做个锦上添花的事情来做,否则我只能说你的银子没有花在刀刃上。
要知道,人们喝茶归根结底喝的是滋味,与滋味无关之物统统都不是必要条件。
也别谈啥“茶叶食品安全”之类,产品送检报告就已经完全能够胜任了,什么农残、灰分、析出物、色泽、水分、重金属……,内容全面详实。
你说我只是为了通过“追溯系统”来彰显我的 专业度,—— 这是可以的,但还是那句话:彰显的成本有点儿高。有这闲钱你倒不如花在品质的提升与新品的开发上去。
当然,我不否认产品有了“追溯系统”的标签,看起来的确高大上。至少在新鲜劲儿正浓之时,一些消费者会愿意为此买单的。
那新鲜劲儿过了呢?大家对那个标签没感觉了,—— 而你为此支付的成本可能都还没收回来呢。
所以,说句“目光短浅”的话:如果“追溯系统”不是国家的强制标准,也不是出口的强制标准,—— 那弄不弄的吧 … …
到头来,自己给自己的品质做背书的事情,大都没什么意思。就好像宜兴紫砂的那个证书,早已沦落为了一张纸,懂行的谁会在乎那个。
一味地否定不是我的风格,下面给出针对茶企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与第三方合作,建立品牌标杆产品的“年份标准汤感模型”。
品各款标杆产品,在1、3、5、7、9 … …各年份,南北云南各仓储环境下的汤感、汤色表现。
“老王卖瓜”的事情最好不要做,包括品牌自己给出“开汤建议”,您见过有几个卖菜的还附带教人做菜的?那很难有说服力。所以一定是基于品牌方提供茶样,第三方出具“标准开汤”报告。
“年份标准汤感模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积累,将成为品牌的一笔珍贵的财富!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极具客观性与参考价值。
这要比那“追溯系统”有用多了 ~ ~
以 上 内 容,仅 供 参 考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