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领品会席间有人对泡茶、品茶产生了兴趣,并动了学茶的“邪念”,一定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空山老师,您说我现在开始习茶的话,看些什么书好呢?——您给推荐一下呗!”每每此时,我都会故作镇定、佯装深沉地客气两句,在对方再三要求,——不,央求下,——我才徐徐放下手中的品杯,让助手拿来我那旧书包,不紧不慢地从里面翻出一本书,
“那就看这个吧……”
就像没有两款完全一样的茶,此时那种夸张的表情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但都可以概况为——惊愕 ~~
礼貌起见,我没好意思拍下对方的那个表情(虽然我真的好想拍!),但也会露出一丝诡狎的笑,——也有憋不住了笑出声来的。那时的场面会很尴尬,空气也凝固了,都在等着有那么一个台阶下……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会说,“从来佳茗似佳人。来,——换茶……”还有不知死的,看气氛缓和了一些,于是凑上来接着问:“老师,我是让您推荐些习茶、识茶、泡茶的书,您怎么拿了本《烹饪基础》啊?”如果场面调度把控得好,我们会时常看到对方一口茶水喷来,然后接一通咳嗽声。当然我也是有准备的,——就是那本书,或是一把折扇。好了,玩笑至此还没翻脸的,那一定是真爱,——不是爱我,而是爱茶。我便会语重心长地问她——“你究竟是被什么所打动,想要学茶?”“就是说你是被美妙的汤感所打动,想要学茶的是吧,——那你要学的应该是'开汤品鉴’,而这在现有的茶书里是学不到的。”“这个问题好!一部分是讲种茶、制茶的农学理论。你种茶、做茶么?——显然不。那它对你价值就不大;一部分是讲美美的茶艺的,重形而轻味,也不是你要的;还有一部分抒发情怀的散文体,看多了便味如嚼蜡,也无甚用;也有讲养生保健的,同样一套说辞,昨天说的五谷杂粮,今天就在说茶了;另外,各品牌的软文书就更无需说了。所以,没有一类适合你……”“茶器用来泡茶,本质上是炊具,而那些书里没一本是按照这个底层逻辑与功用去写的,多炫耀制作、造型、画工等工艺价值。于茶无益,不看也罢。”“当然不是!如果你真对种茶、制茶感兴趣。我给你推荐这些书……”
对,就是农大茶学专业的整套教材,——很硬、很系统。我是统统浏览过一遍的,所以跟我聊工艺、原料,我也能给你扯得昏天黑地。但也仅限于“扯”,因为我没什么种茶、制茶的长期经验,不过消费端茶人又有几个去追求成为“茶农”的?
估计当我扔出这套最硬核、干货最多的茶书时,很多所谓的习茶人是碰都不会碰的,用她们的话说——“看着头疼~~”
但在你头疼的时候我还在看这些书……
你是不是会更头疼……
若真以为可以在我面前嘚瑟你那点儿茶学理论,——欢迎来试试~~
所以不是我不读茶书,也不是我不推荐茶书。比如美国加大伯克利分校的贝剑铭博士所著的《茶在中国》就值得你好好读一读,会帮你在很多日用而不知的问题上去伪存真;另外如果对真实的茶文化感兴趣可以读一读王笛先生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听说快出下一本了,从1951年至2020年的成都茶馆生活。
其他,看不看的吧……
国学大家金克木写过本书——《书读完了》。
同样,在我眼里茶书也基本上读完了,值得消费端茶人读的茶书,——读完了……
那为什么拿本《烹饪基础》招摇呢?——因为那是茶学的下一个阶段。